云南的歌会 (2)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2939055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会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南的歌会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南的歌会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云南的歌会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河南省济源市沁园中学 王小英一、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积累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环境描写的作用,体味民俗之美。3、整合文章,领悟作者情感,做生活的歌者。二、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细节上感悟环境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2、从语言细节上感受云南的民俗之美。3、感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生命的赞美,做生活的歌者。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先播放云南山歌对唱的视频,创设学习氛围。)同学们,刚才大家欣赏的是云南的山歌对唱,云南,诗歌的家乡,歌舞的摇篮,今天,我们就随着沈从文走进云南,欣赏歌会。教师板书题目。(二) 出示目标(三)走进沈从文苗族,湖南凤凰人,

2、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侯选人。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四)检测预习效果1、读出下列生字的读音: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柞木 熹微即物起兴 龙吟凤哕2、抢答:根据此意说出词语。(1)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2)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 )(3)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五)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的民歌演唱,歌唱的地点、形式各不相同,作者描写的

3、侧重点也不相同,请大家快速阅读,结合具体语句回答这些问题。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教师点拨,总结:第一个场面:地点: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形式:对歌。 侧重点:人物。第二个场面:地点:山路上。 形式:自由歌唱。 侧重点:环境。第三个场面:地点:村子里。 形式:轮流唱。 侧重点:场面。(六)寻读课文,发现歌会之美云南的歌会极具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请用“云南的歌会美,美在_”的句式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美点的发现。提示:(1)山野对歌美,美在_(2)山路漫歌充满一种_美,因为_,比如描写了_(3)村寨传歌,美在它唱得最_,比如场面_学生自学,教师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合作要求:认真倾听

4、、吸取优点、提出建议、加以完善、独到新颖。1、美在人物教师预设重点赏析的词句:a、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走过江米酒蛋自边解口渴去了。点拨:这里运用一连串的叠词“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表现了年轻妇女唱赢后轻松愉悦的心情。朗读指导:这里的叠词应该怎样读呢?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叠词应该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来读,应该读出轻松、愉悦的心情。“一连”应该重读。学生试读,挑学生读,评价、鼓励。齐读。b、第三段的外貌描写。点拨:本段外貌描写显示了云南服饰特有的民族特色,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C、“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点拨

5、: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人虽已七十,却活得这么年轻,这么潇洒,这么充满活力,这里不仅仅是对民风民俗的赞美,更包含对生命的热情讴歌。2、美在环境a、第四段的环境描写。点拨:大家想一下,左手边是点头微笑的山花,右手边是呼朋唤友的山鸟,人悠悠的骑在马上,惬意的欣赏着人间美景,心情是何等的爽呀。追问:有人曾经说过这一段过多的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的氛围,你认为呢?学生思考,回答。明确(多媒体出示):这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以优美环境来衬托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表现了唱歌人轻松愉悦的心情。这与作者本人的说法不谋而合,多媒体出示这样一段话(学生配乐读):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果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

6、,这些歌不会有那么朴素、真挚而美妙动人。(沈从文)因为这段文字实在优美,老师也情不自禁的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教师配乐读):人类与自然本就是生生相息的,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里得以体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种优美的环境滋养了云南人们的灵气和才智,滋养了优美的歌会,正像王屋山滋养了家乡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样。沈从文在环境描写上没有吝啬自己的笔墨,他对原生态的环境进行自然还原,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3、美在场面a、第五段中的“住处院子两楼和拿到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友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一连三天才散场。”点拨:这里从地域

7、之广,人数之多,时间之长,突出了歌会的盛大气势。追问:这里哪些词语应该重读呢?学生回答,明确:最、早、却。学生试读,自我展示读,学生评价、齐读。4、 美在民俗 a、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点拨: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演唱方式增添了山野情趣,表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b、“或见景生情随口而出。”点拨:这个句子运用排比,表现了云南人们歌唱内容的丰富多彩,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c、“荡秋千”的细节。点拨:飞扬的秋千里迸发出他们生命的活力。其中的悠游自在,若无其事变现出云南你那卿父女的野性美,充满豪气。男生齐读,能产生齐读,男女赛读。(七)精读片段,发

8、现文笔之美沈从文写文用词贴切,手法多样,请用“沈从文的文笔美,美在_”的句式说说你对文章第4自然段写作美点的发现。师生互动,答疑解惑教师预设重点赏析的词句1、叠词: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 起头顶花冠, 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 2、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而上,一面不住,向碧蓝天空中去。仿佛要一直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 星一样,用极快速度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准确恰当的动词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云雀轻松自由快乐活

9、泼的生活 )3、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文中写戴胜鸟有一连串动词“矗”“瞪”“掠”“飞”,生动写出了戴胜鸟的可爱形象,而且戴胜鸟好像也对歌声产生了兴趣,一个“才”字,写出戴胜鸟对唱歌的喜爱,连云南的鸟儿都喜爱唱歌,何况人呢)4、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归纳

10、: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点面结合 美在详略得当 美在情景交融 美在声色相融 美在线索清晰 美在环境烘托(八)再次感悟体验沈从文的散文特点大屏幕出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皆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沈从文边城题记归纳:追求“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九)结语: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