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 (2)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934562 上传时间:2022-11-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心理健康教育 (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 (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为目标,又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辅导活动课。它有别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成长的需要,按照心理辅导的原理和技术设计组织的、形式多样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体验课程。为了能够达到其课程目标,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就要遵循一定的课程原则。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地引导、指导、协助和服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它不能够像心理咨询那样和学生做一对一的交流和辅导,也不是象单纯的心理治疗那样, 以存在有个人无法处理的心

2、理障碍的极少数学生为服务对象,它应面向包括正常健康的学生在内的全校的全体学生。当我们对全体学生辅导工作做得有成效时,个别学生的问题便较少发生,或更易于解决。 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制订课程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 组织活动时也要努力地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特别要给那些内向、沉静、腼腆、害羞、表达能力差, 不大引人注目的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要从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方面出发,让知、情、意、行有机统一,突出做人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课程的实施方法多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面向全体学生,涉及

3、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课程的活动涉及的内容有:学生的适应问题、学习辅导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情绪调节问题、自我意识问题、个性培养问题、升学就业问题、危机干预和生命教育问题、青春发育问题、休闲和消费问题等等。 (二)整体性发展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象是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人的局部、人的智能侧面或人的心理问题。因此要能够树立学生全人发展的观念,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即使是从事学习辅导,重点也不在知识的获得,而有学生学习态

4、度、习惯、方法的改变,以及让学生能增强学习信心、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于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依赖于主体的自我教育过程,即依赖于主体自身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使心理结构趋于完善化、复杂化、平衡化,从而心理机能得以提高,心理潜能得以发挥。如果学生缺乏主动精神,缺受受辅动机,辅导不但不能够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而且还很可能引起学生的抗拒、冷漠和敌意。同时,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此外,青少年期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时期。处于这

5、一时期的学生渴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解决面临的问题,检验个人影响环境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他们往往会对成人的过度保护表示反感。因此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切忌把这门课上成知识的灌输课,应不断发现学生身边经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并借题点拨,促其自悟,使学生真正领悟问题实质,认知水平得以提高。要能够很好的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够以传授系统学科知识为目的,其设置、内容的选取与安排应充分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围绕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和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唯其如此,心理课才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自觉

6、的需求,而不是一门必须完成的功课。 2心理课上要让学生“唱主角”。 增加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能够多说、多想、多做,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实现自我体验、自我启发、自我教育。学生是参与、完成心理辅导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因此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留有余地;在辅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作为协助者,教师应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口吻,宜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我能体会”、“原来如此”、“请继续讲”、“你的意思是不是这样 ”、“请听听我的意见”、“

7、我想作一点补充”、 “如果这样看是不是更全面”等。 (四)参与性原则 学生参与活动是课程成功的必要条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全过程。比如,座位以56人为单位安排形成环型或半圆型,改变以往的课堂组织形式,以缩短空间距离,形成融洽的气氛,便于交流,且不会忽略个别成员;创设活动情景,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需要;采取积极评价,正面肯定、公正真诚等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五)灵活性原则 由于不同学校的特色不同,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的特点不同,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情况有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对象来设计课程活动,体现灵活性。比如,可以在春季开学之际与学生谈“春困”及克服

8、方法,在考前与学生谈焦虑和应试策略等等。 (六)发展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是帮助学生发展,目标也是个性发展,完善自我。课内注重发展,比如华师大附属东昌中学创设了“微笑起立法”,即学生起立不再是单一的、传统的、简单的问好,而是必须做到“三要”一要面带微笑,二要昂首挺胸,三要注视老师。由此,学生不仅可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而且久之,就会慢慢养成用这种方式去迎接挑战,去面对生活,从而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这就是一种自我发展。 (七)知行并重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课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体验式的活动课。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简单的发展心理学知识,教会学生心态调适的方法;让学生了

9、解自己,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要在提高认知水平的同时,重点放在行为的塑造上。行为乃是心理素质的显著标志。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学会排除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惑、烦恼、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心理潜能,使全体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都有一个提高。故教师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上。 (八)点面结合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都得以最大可能性发展是心理素质教育课的目的。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时刻把握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原则,虽然同一年龄学生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即共性,但是,个体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教育是平等的,从不放弃任何一个能接受教育的学生。所以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授课的同时,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疏导,让学生共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又要使学生的个性充分施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