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934240 上传时间:2022-12-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生莲花:传统文化中的口才智慧(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作为军事上著名法则之一,已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军事名言。在 口才应用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出奇的语言就如同出奇制胜的奇兵。睿智的思维,伴随着出 奇的语言,在某些场合显得特别的重要。为了力争使不同见解的听众动摇、放弃、改变其原 有的思想观点,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意见,就要敢于另辟蹊径,大胆采用违反常规的表达形 式和论证方法。大胆采用无言沉默的说服法 在佛教中,“沉默”具有特殊的意义。当文殊法师问维摩诘有关佛道之说时,维摩诘没有说 一句话。后来,有一位禅师说他的不语好像“雷声一样使人震耳欲聋”。这种“如雷的沉默”,犹如 台风的中心眼。没有它,台风便不能形成。这种沉默,就是不可言说的道

2、,是禅的精义所在。如果我们暂且抛开晦涩的佛教教理,从“沉默如雷”的角度来看,不难得出这种结论:沉默 有它独特、无与伦比的力量。所以老子说:“真正的雄辩与讷言相同。”“不言而言”这句话出自庄子,指人以沉默的方式来说服别人,即是使用无言战术来 达到目的。战国时,秦昭襄王第一次召见范雎时,范雎所采用的便是这种沉默的说服法。当时,秦昭襄王在位已 36 年,但国家军政权力依然掌握在他的母亲宣太后和叔叔穰侯手中, 使得昭襄王无法独立操政,实行变革。范雎就是在这时到达秦国的。他先给昭襄王上书,说 自己有办法使秦国强大,还暗示了如何处理昭襄王与宣太后及穰侯的关系问题。于是,昭襄王召见范雎。到了召见那天,范雎故

3、意事先在接见的地点四处闲逛,昭襄王驾到时,侍臣看到有人在附近 闲逛,便喊道:“大王驾到,回避!”范雎这时故意提高声音说道:“秦国哪有什么大王,只有宣太后和穰侯而已!”这话正好击中了昭襄王积压在心中许久的心病。他有些不安地接见范雎,对他说:“早该拜 见先生的,只是政务烦心,每天要去请示太后,所以拖到现在。我生性愚钝,请先生不要客 气,多加教诲。”但范雎一言不发,若无其事地向四周顾盼着。大厅内静悄悄的,气氛十分凝重。左右群臣们都有些不安地看着事态的发展。昭襄王猜想可能是由于众臣在场,范雎有所不便,就摒退众臣;但范雎仍然一言不发。于是,昭襄王又问道:“先生用什么赐教我?”范雎开了口,说:“是,是。”

4、停了一会儿,秦王又一次请教,范雎仍只是说:“是,是。”如此重复了好几次。后来,昭襄王长跪不起,说:“先生不肯指教我吗?至少也该解释一下为什么一言不发的理 由吧!”这时,范雎才拜谢道:“不敢如此。”于是滔滔不绝地谈下去。他谈的主要内容即是著名的 “远交近攻”策略,同时也谈及太后、穰侯等人独断专权、架空昭襄王一事,并提出应对策 略。秦昭襄王听了范雎的话之后,十分赞赏,马上任命他为顾问。几年后,又让范雎做了秦国宰 相。后来,他对范雎说:“过去齐桓公得到管仲,时人称他为仲父;现在我得到您,也 要称您为父!”范雎别出心裁的说服方法,确有其妙不可言的独特效力。沉默使昭襄王摒退了众臣,也使昭 襄王能怀着一种

5、惊异而又专注的心理来倾听他的意见,并加重对他的敬重之意。由于在会见前,范雎已出其不意地点明了昭襄王忧心的事,所以不用担心自己不言而昭襄王 会不再求问,正是有了这种十足的把握,他才敢采用沉默的方法。在中国古贤中,老子和庄子都把这种无言的说服法看得更重要,积极地给予评价。老子说: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庄子说:“不言之辩,若有能知者,是谓之天府。” 不言之教、不言之辩,两者意思相同,均可作沉默的说服效果解释。庄子在其“徐无鬼篇”中,曾透过孔子之口,对“不言之言”之意作更具体的说明。孔子走访楚国时,楚王闻讯,设宴款待孔子。席上作陪的,还有楚相孙叔敖与贤士市南宜僚 二人。楚王在席上问孔子

6、说:“和先生见面,就有那种面对古贤的感觉,请先生多赐教。”“我曾经学习过不言之言的教诲,这件事我未曾向别人提起。今天,我就谈这不 言之言吧!”孔子先作了这样的开场白以后,继续说了下面一段话:“在座的这位市南宜僚先生,当白公 胜造反时,曾经一面掷着小布袋游戏着,一面轻易地把白公胜的使者应付过去,使大夫子西、 子期得以避免危难。还有,这位孙叔敖先生则能悠闲自在地躺着,一面欣赏舞乐,一面深谋 远虑,而挫败外敌。就因为如此,楚人在今日始能享受安和乐利的生活。这两位的做法,可 说就是不言之言的实践吧!”在生活中,有些人一提辩论、说服、口才,总会伴生出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以为只有把声音提到八十分贝以上,才能

7、产生压倒对方的效果,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点破要害在口才技巧中,有一种“点石成金术”。“点石成金”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就是当某人对某 一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找不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处于迷蒙状态时,他人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 一下子就暗示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听者得到极大的启发,有如找到一把开启思想仓 库的钥匙,顿时领悟到具体的方法和步骤。三国时,诸葛亮教给刘琦自安术的答话方法也是点石成金口才术的成功运用。刘琦是汉末荆州刺史刘表的长子。由于生母早死,刘表听信后妻的谗言,喜爱少子刘琮,而 对刘琦日渐疏远、憎恶。刘琦心里十分不安,便多次向诸葛亮请求自安之术,可是诸葛亮一直避而不答。一

8、天,刘琦约诸葛亮游观后园,两人一齐登上一座高楼。饮宴之间,刘琦暗中让人撤去楼梯, 对诸葛亮说:“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您口里出来,入到我的耳里,还不可以说吗?”诸葛亮推辞不了,便微笑着说:“君不见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吗?”刘琦听后茅塞顿开,便在暗中寻找外出的机会。恰巧,江夏太守黄祖之故,刘琦便向其父请 求江夏去做太守。实际上,他是主动放弃了继嗣权。这正合刘表的心意,继母及刘琮也不再 为难他了。讲话,论辩,人人都会,但要做到精练扼要,以少胜多,决非易事。特别是在不宜多说或无 须多说的情况下,点石成金术就是一种最佳的方法。实际上,诸葛亮是故意中了刘琦的“上屋抽梯”之计。他本来就想帮刘琦

9、忙,因为出于自己 的政治立场,帮助刘琦是有利的(这个很显然);而如果单刀直入地去向刘琦献计,恐怕刘琦 会觉得不自然,甚至怀疑其动机。所以,诸葛亮故意中计,并装作一再推辞的样子,最后“不 得以”说出计谋。这样,更容易让刘琦相信自己并采纳意见,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诸 葛亮先是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然后,并不直接告诉刘琦具体的行动方案,而是用含蓄的言 语透露给他丰富的信息,启发他思考,使之心领神会,自解心中的谜团这正是“点石成 金术”的巧妙运用。以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形式来引出话题 战国时期,齐威王有个怪癖长夜放歌。每当夜幕降落,星月争辉的时候,他已喝得酩酊 大醉,于是,鼓瑟之乐,弦竹之声,犹如神

10、曲仙谱,将他催入酣甜的梦境这样混混沌沌 地过日子,朝政一片昏乱,邻国蠢蠢欲动。楚国派兵向齐国扑来。齐威王急忙派淳于髡到赵 国搬救兵。能言善辩的淳于髡到赵国搬来救兵,打败了楚国。楚国撤兵之后,齐威王大喜,设下宴席, 他那长夜放歌的坏毛病又复发了。淳于髡总想找个机会,劝说国王彻底转过弯来。这天,齐威王又大摆宴席,为淳于髡外交成功而庆贺。淳于髡以为机会来了。席间,齐威王端起酒杯问他:“先生能喝多少酒才醉?”谆于髡说:“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不解地问:“喝一斗就醉的酒量,怎能喝上一石?”淳于髡说:“您在前面赐我佳肴美酒,然而,却命法官紧紧盯住我。我哆哆嗦嗦地在那里趴 着喝酒,顶多喝一斗,就

11、成烂泥了。可是,如果碰上尊敬的客人,我捋着袖子,笑吟吟地给 客人敬酒,我就能喝上它二斗;如果老友重逢,话题如丝,我就能喝上五六斗;如果乡里乡 亲地聚集在一席,男女倾谈,行酒作令,我即使喝上八斗,可能也不过醉个二三分;如果喝 到傍晚,酒也快光了,大家又把剩余的酒聚集到一块儿,助兴让我喝,那时候,我就喝得酩 酊大醉了,也就失礼了搞得杯盘狼藉,语言混乱,甚至男女互相踩了对方的脚!这就叫 做酒极生乱,乐极则悲呵!而世间的万事万物,也都是这个样子!”淳于髡这些层层比喻,节节升义的话,使齐威王很受教益,他称赞说:“说得好!”从此,他一改长夜喝酒作歌的坏毛病,开始励精图治,使齐国国泰民安。淳于髡的劝说手段是

12、非常高明的,他顺利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对于身份较高、有些自负和 固执的劝说对象,如果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恐怕是难以奏效的,因而不妨利用其好 奇心理,别出心裁地为劝言设计一种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的形式来引出话题,诱使对方的强 烈兴趣,进而自觉打开接受信息的心门,达到思想交流,产生最佳的说服效果。当然,新奇 的形式必须和劝说的主旨相联系,否则,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就适得其反了。采用出其不意、另辟蹊径的策略战国时,齐国的丞相孟尝君田文是一位有名的谋士,雄才伟略,很有名望,百姓也很拥戴他。 后来有人排挤孟尝君,他就准备前往秦国。劝他不要去秦国的人成百上千,可是他一概不听。 苏秦也要劝阻他,孟尝君说

13、:“人间的事我已经都懂了;我所没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而 已。”苏秦说:“我这次来见贤公,确实也不敢谈人间的事,而是专门为讨论鬼神的事来求您接见 的。”孟尝君这才接见了苏秦。苏秦对孟尝君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 木偶对泥偶说:你是西岸的土做的,用土把你捏成了一个人形。今年八月雨季时,淄水一 上涨,你可就被冲坏了。土偶说:你的话不对,我是西岸的土不错,我冲坏后还是西岸 的土。可是你是用东岸的桃木所雕刻的木偶,就因为你是用木头雕刻的人,雨季一到,淄水 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 强国,恰如一个能生吃活

14、人的虎口。贤公一旦进入虎口,臣就不知道贤公要从哪条路逃生了。”孟尝君就此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在这段故事中,苏秦用了巧设悬念、“借此喻彼”的方法来劝说孟尝君。孟尝君所说的没听 过鬼神的事,从常规的意义上来理解,也就是他在拒绝别人劝阻。可苏秦却借用了孟尝君“没 听过鬼神的事”这句话,来为自己的劝说成功埋下了伏笔既然你没听过鬼神的故事,那 我就给你讲讲鬼神的故事好了。所以,孟尝君此时不仅由于自己说过的话而不得不接见苏秦, 恐怕心里也在好奇:“我倒要看看你和我讲的是什么样的鬼神的事!”于是,苏秦就用了一 个很通俗、很形象的比喻,把孟尝君的留与去的两种处境,比作西岸的土偶和东岸的木偶, 其中利弊让人一眼

15、就明了。作为当事人的孟尝君,再怎么听不进去别人的劝阻,也能一下子 就看清利害关系了。因此,他只能采纳口吐莲花、善于说服的苏秦的意见了。实际上,据史 书记载,苏秦曾多次展示其出其不意、另辟蹊径的过人口才。苏秦曾经长期为燕国服务。在他滞留齐国期间,实际上是从事一种间谍工作,目的是把齐国 的攻击目标,转移到燕国以外的国家去。有一次,当苏秦回到燕国时,正好遇上齐国动员大军攻燕,夺走了十个城邑。燕王大吃一惊,把苏秦叫来对他说:“我一向偏劳先生居间斡旋,但事不凑巧,竟演变成这 样的结局。希望你到齐国去沟通一下,设法阻止这意外事件。”简单地说,燕王认为这是苏 秦的责任,他应该去把城邑夺回来。苏秦也觉得这是他

16、的过失,就说:“好吧!我一定去夺回来!”领土被敌国夺走了,现在要毫无代价地夺回来,这种交涉的任务当然是很艰难的。据史记记载,苏秦到齐国被齐王召见时,“俯而庆,仰而忧”。所谓“俯而庆”,是说 苏秦在俯身相拜时:“这次大王扩张领土,非常可庆可贺。”所谓“仰而忧”,就是慢慢抬 起头来,说:“可是,齐国的命脉早已到此为止了!”既被庆贺,又突然被忧,这两种相反的态度,连续进行的这么快,不只是齐王,任何人听到 了,也会大为吃惊的。听到这么出其不意的话,齐王愣住了,于是问道:“庆贺和忧愁怎么 会这么快地发生变化呢?”苏秦不敢错过机会,立即解释说:“我听说:快饿死的人,也还是不敢吃鸟喙(一种毒草), 因为愈是吃它,愈死得快。而我发现,燕虽是小国,燕王却是秦王的女婿,既然贵国夺走了 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