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的中音史笔记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930808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记的中音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好记的中音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好记的中音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好记的中音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好记的中音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好记的中音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记的中音史笔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原文地址: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笔记作者:音乐之声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 年历史, 骨笛比 1973 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 约 7000 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 (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 号说 f 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 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八阙:

2、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 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 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 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 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 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 毛而舞)

3、;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 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 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多用于祭祀、宴乐、以炫耀其政教远被。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选集,编辑时间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在西汉时期被统治 者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据记载,诗经共收编了诗歌 311 首,编排是 按照乐曲的不同被分为“风”、“雅”、“颂”三类。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祀鬼神的乐歌基础上,为宫廷举行大规模的祀典而创作,并取

4、古代 乐歌之名,这部作品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大多是恋歌。不仅有歌有舞,其中还 有故事叙述,可以说是一套完整的大型歌舞曲。它共有11首作品组成。关于音阶和十二音这样一套完整的音乐论体系,后世文献一般认为商以前只有“五音”,至 周代始有“七音”。若根据传说,大概到了周代末年,我国就已经有了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了。三分损益法是齐桓公的相管仲在其著作管子?地圆篇中提出的乐律学理论,这是中 国最早的律学理论。“三分损益”的意思是把一个音律管分成三份,“损”是“减”(即从三 份中减少一份),而“益”则是“增”(即再加上三分之一),就是说以一根一定长度的发音 管为准,把它减掉三分之一长就形成了下一个律

5、管,再把这个新律管加上其自身的三分之一 长,便又产生出一个新的律管来。这样延续的一损一益,便产生了十二律。“三分损益法”理论是世界上最早制定的“十二律”的理论,比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 哥拉斯的“律制”要早上一个世纪左右。十二律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 仲吕、蕤(rui二声)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 律为“吕”。八音一一是指周代的乐器分类。以制作材料为准,分金、石、土、革、丝、木、匏(pao)、 竹八类。金类:钟、镈(bo二声)、铃、铙(nao)等石类:磬(qing四声)土类:损(xun 声)、缶(fou三

6、声)等革类:鼓等丝类:琴、瑟、筝、筑等木类:柷(zhu四声)敔(yu)匏类:笙、竽等竹类:籥(yue四声)、篪(chi)、箫、笛等曾侯乙墓编钟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敦“曾侯乙墓”中出土由65 枚钟组成的编钟,每一钟的隧部与鼓部 都可发出相距三度的音。其分三层悬挂在矩形钟架上,显示了我国奴隶社会音乐的发达和乐 器制度技术方面的成就。此外,“曾侯乙墓”还出土有笙、篪、排箫、建鼓、编磬等乐器, 这些乐器构成一个大型的“钟鼓乐队”。曾侯乙,是楚国下属的曾国一个名叫“乙”的侯。生年不详,约死于楚惠王 55 年(公元前433 年)古琴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弹弦乐器,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

7、历史久 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以及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著名琴人:钟仪、师旷、师曹、伯牙、瓠(hu声)巴、雍门周等 经典琴曲;除上述提到伯牙的高山流水及孔子弦歌三百的诗经之外,著名的琴 曲还有雉朝飞、阳春、白雪等。第四章 先秦的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引起了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 美学、哲学的大讨论中,音乐美学思想也获得了极大发展。尤其以孔子的儒家学派和老子的 道家学派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的基础,构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音乐文化心理。 一、儒家的音乐思想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公元前551前 479)他赋予礼乐以新的内核仁,由此构成新的礼乐文化精神。

8、 他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他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 莫善于礼。”他认为礼给人以约束,用以分贵贱等级,乐可调和上下关系,两者配合,能充 分发挥礼乐作用。他从乐教实践的角度,将艺术活动同培养合乎其社会理想的人结合起来,他说:“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首次提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评价标准。他认为音乐可以反应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出中庸的伦理 规范。对于“郑卫之音”持反对态度。他说:“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提出“方郑声”的 主张。他十分重视音乐教育,提出学习的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

9、第二 位。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孟子(约公元前372前 289)蒙自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他虽未建立系统的理论,但他提出“君与民同乐”,强调人民的重要性。他认为“仁言不如 仁声之入人深也”,高度评价音乐的作用。(三)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另一代表,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他的音乐思想集中于乐论。他不持守旧的礼乐制度,主张用“以古持今”、“以时修顺”的原则改造旧的礼乐。他认为,音乐可以配合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音乐可以感化人心。他指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 荀子维护儒家“倡乐”的主张,对墨子的“非乐”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批评。但荀子仍

10、把人 分为两等,认为上等人可以受礼乐教育,“众百姓则必然以法数制之”。另外其音乐思想有崇 雅贬俗的倾向。儒家音乐思想后来在乐记中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墨家音乐思想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名翟,约公元前468前 376),他是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学派。墨子的观点从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认为是用音乐会家中 人民的痛苦和灾难,浪费物力和人力,还使国家面临衰亡的危险。这些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它忽视音乐对社会和人类有教育、认知、审美的功能,未免过于片面。道家音乐思想,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是一位原始的唯物主义者。它的主要思想载于他的道德经(即老子)一书中。 他提出:道

11、法自然、清静无为等观点,其中既有很多辩证法的因素,又有消极、神秘的因素。他主张大音希声,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的原初含义是对有声 之“五音”的否定,最完美最完善的“道”之“大音”是无声的,需要借助我们内心的体验 和领悟才能把握。庄子著有庄子一书,他主张清静无为。他没有绝对的否定音乐,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三类,崇尚天籁所具有的“听之不闻 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的音乐。他发对包括音乐在内的部分科学文化艺术,认为会搅乱“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理想生活。 道家从自己的世界观出发,对音乐采取排斥的态度。乐府的建立汉统一中国之后的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 年公元前8

12、7 年在位),西汉帝国进入了全盛时 期。“汉承秦制”,于公元前 112年设立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音乐机构“乐府”。岳父的领导人是李延年,并由司马相如等文学家相配合,工作人员约八百多人,其大多是各 地的民间艺人。李延年(约公元前90 年)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中山人(今河北定县一带),父母、兄弟、姐妹均通音乐,都 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代表作北方佳人。其“性知音,善歌舞”。因受武帝器重,被封 为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把乐府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广为流传,对当时民间乐舞 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李延年对汉代音乐风格的形成及我国后来音乐的发展,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相

13、和歌的概念两种含义:1、这一名称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的民间歌曲,乐府古题要解说这是“汉世街陌讴谣之词”。2、“相和歌”是对当时一种歌曲演唱形式的称谓。它最早为无伴奏的“徒歌,后又发展为“但 歌”(即一种有伴唱而无伴奏的演唱形式),一直发展到由各种管弦乐器伴奏的“相和歌”。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一种竹制的节拍乐器)、琴、瑟、琵琶、筝、筑等。相和大曲概念:“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相和大曲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 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音色形式。其特点是: 歌唱、器乐、舞蹈三种艺术有机结合,是一种有器乐伴奏的歌唱,游乐器伴奏的歌舞,并且

14、 纯粹乐器演奏部分的综合性歌舞大曲形式,这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相和大曲就目前所见到的资料可以看出,结构一般是:“艳”、“解”、“趋”、“乱”四部分组 成。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有,汉代有称“角抵戏”。包括找鼎、寻橦、 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玉龙蔓延”及带有简单故事的 “东海黄公”等。南北朝后称“散乐”。唐和北宋时百戏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朝节日,举行 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后百戏这词逐渐少用。鼓吹乐汉代以来,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 吹乐”。这是以打击乐器

15、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分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编制和运用的场合不 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1)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用以宴飨君臣。(2)横吹:军队马上所奏的乐歌,主要乐器是鼓与角。(因用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的名。横 吹的乐器)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有时还加用筚礪和排箫。稽康(223262年),字叔夜谯郡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诗人 与音乐家。后娶曹操曾孙女(草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时候,做过中撒大夫的官职,由 于他与当权者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惨槽杀害。声无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是用“秦客”问“东野主人”的对话形式写成。1、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基本观点。他认为音乐是客观的实体。哀乐是情感的表现。两 者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认为音乐有一定的思想内容。2、他认为人的情感是人“心”受到外界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反映,具体地说是受政治影响 的结果。3、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并提出了:“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与“王 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相对抗。4、康大胆的反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地等同与政治,而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