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929758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经局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2年,在x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化同步”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和“两新”工程建设,认真实施“五个一百”农业示范工程,全面深化统筹综改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总结综述如下: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以强化管理为着眼点,不断健全统筹城乡运行机制 1.加强领导力度,狠抓工作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统筹综改和“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两区”建设、村庄整治和“两新”工程建设等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街道)合力抓。二是狠抓工作

2、部署。一年来,区委、区政府先后召开专题会议9次,认真学习全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暨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农村工作,着力推进土地整治、农房改造集聚、美丽乡村建设、统筹综改考核等工作。三是注重巡视督查。坚持区主要领导带班,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和随机抽查。同时,区、镇(街道)两级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强化舆论监督和宣传。 .完善政策制定,明确发展方向。一是出台xx区201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2013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二是先后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畜牧业减量提质转型发展的意见、xx区“三改一拆”三年行动计划、x区促进城镇有机更新

3、政策意见xx区“四边三化”行动实施意见等30多个文件,将“三改一拆”与城镇有机更新紧密结合、“四边三化”与城乡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土地整治与“两新”建设紧密结合,畜禽养殖减量与农村生活环境整治相结合。三是出台了关于开展xx区213年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考核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明确部门、镇(街道)工作职责,强化考核导向,加大农房建设、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指标的考核权重。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有序推进。我区以“强农惠农富农”为出发点,加大“三农”资金投入。013年公共财政安排“三农”资金83583万元,同比增长8.56。其中,公共安全、节能环保、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指标同比均大幅度提

4、高。全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个,总投资739万元。争取“一事一议”项目25个,总投资236.2万元。上报小型公益事业项目5个,总投资341万元。兑付粮食生产和良种补贴598.6万元,发放农机具补贴32.78万元。王江泾镇在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中累计完成城建投入27.7亿元。美丽乡村建设精品路线、精品村、农村保洁等累计投入项目资金9200万元。“城乡统筹一体化”农民安置房建设国家开发银行融资项目融资到位6亿元。 (二)以机制创新为突破点,切实深化统筹城乡配套改革 1.推进户籍改革,完善落户政策。先后制定出台区深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操作细则和xx区新居民积分制落户暂行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调整

5、购房落户、投靠亲属落户、引进人才落户等八种城镇落户类型,完善计划生育、住房、义务教育、社会保险等管理制度改革各项配套措施,切实保障进城镇落户农民的合法权益。截至11月底,全区共有28人落户城镇,其中购房落户20人,投靠亲属落户288人,引进人才落户3人,市内迁居2人,本地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8人。 .创新准入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我区率先实行农业项目准入制度,出台农业产业项目准入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将产业项目划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三类,引导限制类产业升级改造和有序退出,严格控制禁止类产业发展;畜禽养殖等生态效益差的项目将逐步改造和有序退出;符合引导方向的产业项目将在财政支持、用地落实、指导

6、服务方面获得优惠政策。2013年共受理项目14个,准入个,淘汰项目5个。同时,我区率先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清洁化生产试点,13年成功创建首批清洁化生产企业20家。 3.推进“三资”建设,提升村级管理。探索“三资”管理新机制,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区。全面完成112个村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网银支付”方式,节省村级经营成本,保障人员与资金安全。同时,率先在全市建立农民负担阳光监督网,设立投诉电话,拓宽监督渠道,杜绝农民负担恶性案件和群体性案件的发生,农民减负工作连续两年全市领先。 (三)以美丽乡村为切入点,全面打造宜居优美田园乡村 1.加大资金投入,健

7、全保障机制。出台xx区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先进区实施方案、xx区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意见,制定美丽乡村项目建设流程表,严格按政府投资项目规范实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区级河道保洁补助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500元/公里,镇级河道补助提高了00元/公里;将新居民纳入长效管理资金补助范围。全年用于美丽乡村精品路线、精品村项目、农村保洁等专项资金累计达920万元。 2.落实长效保洁,优化人居环境。一是完善“四位一体”保洁运行机制。各镇(街道)实行以村、片为单位的“四位一体”运行模式,成立长效保洁管理办公室,建立镇对村、村对保洁员及保洁公司的监督运行机制。目前,4个镇(街道)组建自己的保洁队伍,个镇(街道

8、)聘请保洁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二是强化考核督办机制。区对各镇(街道)实行双月考评制度,定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开展明查暗访,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区通报,向责任单位发送督办单,要求限期整改,并抄送区主要领导。对未按时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加扣1020分,将考评结果与区对镇(街道)保洁经费补助相挂钩。三是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根据“四位一体”监督检查的结果,对保洁主体实行末位淘汰制,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王江泾镇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年度考核中位列全市第一,长效保洁管理办法得到市主要领导批示。 3.抓好生态治理,改善城乡环境。加大综合治水力度,坚持河长制管理和项目化推进,实施16个治水项目,21

9、年累计投入5亿多元。建成国内规模较大的污泥焚烧综合利用热电联产技改工程项目,日处理能力20吨;开展北部三镇喷水织机污水集中整治,关停印染企业8家、化工企业3家;建设秀洲XX县区污水外排复线工程及印染行业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清淤河道220公里;建成总长6公里城乡生活污水管网主干污水输送管网。投入4亿元,实施渔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助推渔民转产,完成南官荡上千亩水域退渔还湖和1.2万亩水面珍珠养殖退养。创新“微动力生态池”、“生态浮岛”、“小型湿地”涵养水体新模式。新增绿化面积4072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5%,合力推进生态治水。实现全年交接断面水质考核合格。 4.抓好项目管理,打造精品路线。一

10、是抓建设。全面建设南部“梅林果乡”、中部“田园古镇”、北部“湿地水乡”三条精品线路,制定xx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进手册,建立项目规划指导组、项目推进组、长效保洁组、宣传台帐组等四个小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抓特色。以“景区”规划全村、以“景点”规划自然村、以“小品”规划家庭户,既融入整体大环境,又体现特色小“气候”。三是抓结合。突出“四个结合”: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与文化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把生态农业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增收相结合,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2013年,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先进镇个、精品特色村3个;启动创建第一批省级历

11、史文化村落2个;成功创建市级“优美庭院”示范村7个。 (四)以“两新”建设为落脚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1.推进农房集聚,促进城乡融合。一是优化规划布局。完善“两新”社区“+x”布点规划,形成“1+x+m”的城乡居民点布局体系,即“2818+50”:28个新市镇社区、18个新农村社区、1个零星集中安置区、10个精品村(特色村)保留点。二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目前,初步建成城乡一体新社区10个,其中4个通过市级验收。创建省级农房改造建设示范村3个,完成农户改造集聚280户、农村困难危房改造35户。三是加快推进新市镇建设。王江泾镇完成浙江小城市试点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第二轮建设计划;王

12、店镇列入市级小城市试点;新塍镇争创国家绿色低碳小城镇和全国园林城镇;油车港镇和洪合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 2.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土地复垦。出台关于深入推进x区213年度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奖励补助力度,每亩复垦奖励比去年提高1-1.万元,对村的奖励在原基础上增加2%的增减挂钩指标奖励,全面推进土地整治工作。201年,圆满完成市下达年度复垦任务和土地开发任务(203年全区共完成土地复垦任务和土地开发16亩和1003亩,分别完成了市下达任务7亩和100亩的14%和0.3%)。 3.推动有机更新,拓展发展平台。全面开展“三改一拆”、“两违”整治、土地利用等专项行动,共完成“三改”面积125

13、.0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84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292和94.76。着力推进王江泾镇佳源中心广场、新塍镇特色美食街、洪合镇320国道沿线地块等2个有机更新项目。实行违章清查“两网化”管理,明确14个网格区域,“新违”件数(面积)、立案查处违法用地案件(面积)均同比下降50以上,“两网化”管理做法和经验得到市领导的批示与肯定。 (五)以农业转型为出发点,着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1.加快“两区”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万亩,粮食总产量111万吨,面积与总产实现九连增;粮油高产创建又创新高,5个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公斤,5个杂交晚稻核心高产示范方亩产达80公

14、斤以上;粮食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全市领先(达72%)。重点推进王店-洪合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园区建设,全面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入口形象建设,达到省级验收标准,北部湿地综合区和新塍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稳步推进。1个主导产业示范区、3个精品园通过省级验收。梅家荡农业综合开发现代渔业特色园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一县一特”试点项目,总投资9010万。 2.注重主体培育,引领农业发展。通过项目整合、资金扶持、招商引资等途径,不断壮大农业产业主体队伍。213年,新增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家,新增年销售额超1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家。新认定市级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新增家庭农场20家。

15、修订完善关于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实施意见和xx区区级示范性家庭农场管理办法,新增家庭农场2家,累计达06家。新引进浙江美之奥种业、林海果业、泰丰农业等农业投资项目。建立农业“商会”,增强农业企业“抱团”发展优势。 集聚发展要素,推进农业转型。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创建农产品品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2013年全区新增流转面积1.852万亩,完成市定指标的15.2,累计流转面积.522万亩,流转率继续领跑全市,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工作获得农业部先进工作集体称号。农产品品牌意识不断增强,2013年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农业人才培训不断深入,推行培训任务项目化、培训过程规范化、培训内容针对化、培训效果最大化的“四化”农培模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农业主体提升班、畜牧业转产转业培训班,有效提升农民整体质量。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50人,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获省级考核优秀,被评为x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先进区。 (六)以配套改革为结合点,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1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20年新增就业岗位9968个,城镇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