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92396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题教学理论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松江区新桥中学 刘荣权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系统的独立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已有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个新内容时,如果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足以同化新情景,那么他们就面临一个新问题。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仅能应用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且还能了解问题解决的科学方法,逐渐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树立正确的观点。化学问题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学习经验与学习内容之间所形成的落差,即学生已有的

2、化学经验与化学学科知识间产生的矛盾和不协调。这种落差或矛盾,在教学过程的运作中使学生表现出质疑、探索、发现、求解、愉悦和进取等状态,并随着教学目的的实现而得以解决和完成。一个好的问题设计不仅仅是创设一个好的情景,更主要是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找到一个好的载体,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理论,实践后筛选出的案例研究。案例一: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的教学研究问题产生的背景由于农村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偏差,因此,在充分考虑目标状态实现的基础上,教学中问题情景的创设和问题的展开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创造一个问题空间,

3、引导学生从初始状态,运用活动达到目标状态。(1)初始状态,即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初始状态;(2)目标状态,即教学要达到的目标;(3)活动,即教师指导学生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各种操作。 研究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这个课题就是让学生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思考、实验的选择、实验的操作等,尝试对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 1、课堂形式 学生分8个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互助实验探究。 2、教学方式 学生对教师的问题情境,展开讨论、选择实验、相互提示、体验过程、实现问题解决的策略。活动过程在第一课时运用演示实验证明镁与锌活泼性顺序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三个问题情景展开层层递进的活动方式,在实验的验证下,解

4、决问题、达成教学目标。1、 问题情景一:Cu 能否跟稀HCl 或稀H2SO4发生反应?(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探究。(2)、观察讨论,形成共识,得出结论。(3)、各组代表积极发言,一致认为Cu与稀HCl或稀H2SO4不发生反应。(4)、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镁、锌、铜活动性顺序MgZnCu。(5)、为了强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正确应用,教师追问“是先有化学反应,还是先有化学方程式?2、 问题情景二:请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说明Fe和CuSO4溶液、Cu和FeSO4溶液嫩否反应?(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探究。(2)、观察讨论,形成共识,全体同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3)、由教师

5、选定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写出Fe和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FeCu。3、问题情景三:请同学设计实验,比较Zn、Cu、Ag的活泼性顺序。(1)、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设计前先阅读课本P157【实验75】(2)、学生设计出Cu、ZnSO4、AgNO3组方案,教师据此提出是否还有其他可行方案。(3)、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纷纷展示了各自的方案:其中有Zn、Ag、CuSO4组,Cu、ZnCl2、AgNO3组等。(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结了一些方案设计的规律,如“一金属两溶液”、“一溶液两金属”的组合。(5)、方案设计完成后,各小组分别进行了实验验证,排除了不可行方案,加深了对验证实验的认识。(6)

6、、在问题情景的提出、思考、实验选择、具体操作中积累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教师因势利导,归纳出金属活动性顺序。4、两条规律的认识和应用:在验证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Mg和Zn能和HCl或稀H2SO4发生反应,而Cu却不能和HCl或稀H2SO4发生反应,更多实验证明:(1)、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不能置换盐酸或稀硫酸中的氢。在验证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Fe能置换CuSO4中的Cu、Cu能置换AgNO3中的Ag,而Cu不能置换FeSO4中的Fe、Cu不能置换ZnSO4中的Zn,更多实验证明:(2)、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3)、学生进行相关的

7、练习。活动后记创设问题情景的教学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对问题情景驱动下,产生了兴趣、积极参与教学,使教学变的更生动、更具实效性,课后的反馈明显好于其它形式的教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一个适应阶段,平日的热身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更要注意平日教学中多体现、多实践。选取适合于学生研究的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研究性学习在基础薄弱的学生身上一样可以行之有效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中生成性问题不断出现以及知识网络的建构,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对老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案例二: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的教学研究问题的提出空气与我们息息

8、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是什么”不是本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氧气的发现曾在化学史和科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推翻了错误的燃素学说、给整个化学领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因为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实验方法的多样性和持久性,给实验研究开辟了新的天地。因此,本课的定位是让学生了解发现空气组成的历史,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同时感受实验方法、探究方法的熏陶,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化学思维。设计方案1、课堂形式学生分6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进行合作学习、互助实验探究。2、教学方式学生在科学史情境引领下,重走探究历程、相互合作、体验实验过程、实现问题解决

9、策略,同时了解人类认识事物的曲折以及科学家不懈的探索精神。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为:知道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重走科学路、对空气的组成进行实验设计实践并上升为理论。1、问题情景一:学会“捕捉”空气。(1)、根据教师课前布置的问题,请大家说说你通过各种渠道认识的空气。(2)、发言交流、各抒己见,形成课堂生成性问题。2、问题情景二:动画拉瓦锡的实验解说与提出问题。(1)、介绍仪器、解说实验过程。(2)、教师同步演示空气组成实验,学生描述实验现象。(3)、提出问题:拉瓦锡钟罩实验原理及实验应具备的条件。投影:拉瓦锡钟罩实验原理、汞与密闭装置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的状态为固体,氧气要反应完全。、氧气

10、消耗后装置内压强减小,通过一定的压强差将液体压入装置。(4)、重走科学路,学生对空气组成的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占多少? 设计实验 :(装置如右图)验证问题:、在带橡皮塞和导管的燃烧匙内放上黄豆粒大小的红磷,将气体导管上的止水夹夹紧,把燃烧匙内的红磷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迅速伸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待集气瓶冷却到室温后,把导管插入到盛水的烧杯中,打开止水夹,观察现象。问题思考:、红磷在集气瓶中的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打开止水夹后,为什么集气瓶中能吸入约占集气瓶容积1/5的水?、猜想集气瓶中剩余的是什么气体?、如果集气瓶中的液面上升小于1/5,说明了什么?得出结论

1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小结归纳:问题探究的一般过程“问题方案验证结论应用”问题延伸:、你还能设计什么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猜想集气瓶中剩余的氮气有哪些化学性质?课后启示1、通过过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网络、科普读物等自主学习,再进行课堂交流,拓展了学生对于空气组成的认知。2、重走科学路、体验科学发现的艰幸与曲折,重温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体验探究实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情景引导、体验感受、合作互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的驱使下,学生能在积极的活动过程中,不断内化所学知识。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

12、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其操作程序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问题的提出即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即“很想弄懂但还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还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现实化,而且在新情境中运用它们。2、形成新的概念和新的操作方式。这是本模式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形成意识。3、形成技能和技巧。主要是通过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应用所学的新知识。通过化学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可以知道化学问题解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辨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断的化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灵活性逐渐得到锻炼和加强,怀疑、批判、创新和发展的科学精神得以培养和形成。 2009年9月【参考资料】、问题教学;江西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一版、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化学问题设计与问题解决;高等教育出版社;年月第一版、化学化学新教材教学的研究;百家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