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心理学-3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912045 上传时间:2023-08-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心理学-3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研教育心理学-3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研教育心理学-3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研教育心理学-3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研教育心理学-3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心理学-3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心理学-3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教育心理学-31(总分:9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 友谊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分数:1.00 )A. VB.C.D.解析:2. 德国心理学家克瑞其米尔提出了U /U。 A.气质的体液说 B.气质的体型说 C.场依存说 D.多物质说(分数:1.00 )A.B. VC.D.解析:3. 悲痛时木然不动属于U /U。* A.应激 B.激情 C.心境* D.理智感(分数:1.00 )A.B. VC.D.解析:4. U /U是非交际性语言,是指借助语言进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A.内部言语

2、 B.对话言语 C.书面言语D.独白言语(分数:1.00 )A. VB.C.D.解析:5. 不可遏制型神经活动对应于U /U。* A.抑郁质 B.多血质 C.胆汁质 D.黏液质(分数:1.00 )A.B.C. VD.解析:6. 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是U /U* A.反应* B.反映* C.感应性* D.信号性反应(分数:1.00 )A.B.C. VD.解析:7. 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品质来看“一心二用”是U /U。*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的(分数:1.00)A.B.C.D. V解析:8

3、. 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U /U。 A.顶叶 B.额叶 C.颞叶D.枕叶(分数:1.00)A.B.C.D. V解析:9. 人的大脑能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这是指思维的U /U A.广阔性 B.批判性 C.深刻性* D.敏捷性(分数:1.00 )A. VB.C.D.解析:U /U10. 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称作 A.真动知觉 B.似动知觉* C.幻觉* D.时间错觉(分数:1.00 )A.B. VC.D.解析:二、B 填空题 /B( 总题数: 10,分数: 12.00)11.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 1 。 (分数: 1.00 )填空项

4、 1: (正确答案:神经元)解析:12. 在人的有意注意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大脑的 1 。 (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额叶)解析:13. 性格结构主要特点是性格结构的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与1 。(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可塑性)解析:14. 感受性通常用 1 来度量。(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感觉阈限)解析:15. 1 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环境和教育)解析:16.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 1 三部分组成。 (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树突)解析:17. 叶

5、克斯道得生定律表明 1 与激奋水平的关系。 (分数: 2.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作业效率)解析:18. 动物心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经历了感觉阶段、知觉阶段和 1 阶段。 (分数: 2.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思维萌芽)解析:19. 思维的品质有:思维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 1 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灵活)解析:20. 根据三元智力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 1 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分数: 1.00 )填空项 1: (正确答案:信息)解析:三、B 名词解释 /B( 总题数: 5,分数

6、: 12.00)21. 不应期 (分数: 2.00 )正确答案: ( 是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解析:22. 绝对感受性 (分数: 2.00 )正确答案: ( 就是人感觉最小的客观刺激量的能力。 ) 解析:23. 晶态能力 (分数: 4.00 )正确答案: ( 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 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 能力。 )解析:24. 感觉阈限(分数: 2.00 )正确答案: ( 是指持续一定的时间并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它是对感受性的度量。 解析:25. 爱好(分数: 2.00 ))正确答案: ( 是从事

7、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解析:四、 B 简答题 /B( 总题数: 5,分数: 25.00)26.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论述。 (分数: 5.00 ))正确答案:(第一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为前运算阶段 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为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解析:27. 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分数: 5.00 )(27岁),第三阶段为具体运正确答案: (1)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熟练。 (3)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解析:28. 简述运动知觉及其种类。(分数: 5.00 )(2) 同时

8、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正确答案: (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分为:真动知觉:是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是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 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解析:29. 简述动机的功能。(分数: 5.00 )正确答案: (1) 激发功能; (2) 选择和指向功能; (3) 维持和调节功能。 解析:30.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与联系。 (分数: 5.00 ))正确答案: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1) 语言是由词汇 (包括形、音、义) 按一定的语法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 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9、。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 达思想的过程。 (2) 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言语指个休根据其所掌握知识 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 (3) 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 性。 (4) 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语言和言语的联系: 言语不能离开语 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 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解析:五、 B 论述题 /B( 总题数: 3,分数: 35.00)31. 通过实例说明技能与习惯的区别。(分数:

10、10.00 )正确答案: ( 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一,技能是 越来越向一定的标准动作体系靠近, 而习惯则越来越保持原来的动作组织情况。 这就是说, 习惯是保守的, 技能则不断向一个标准趋近。 第二,习惯没有水平高低之分,但有好坏之别。比如,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 卫生习惯, 每天早晨起来, 不要别人提醒,也不要自己专门去想, 就会去叠被子、 扫地、 刷牙、洗脸等等。 而没有养成卫生习惯的人,则往往做不到这些。有的人一坐下来就把一只脚踩在椅子上,或者随地吐痰, 这些都是坏习惯, 都是在无意中形成的。 习惯是把某种动作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 所以,

11、 养成好习惯, 不用动脑子就去做符合规范的好事;形成坏习惯,不知不觉就做了不符合规范的坏事。 第三,技能是既和 一定的情境,又和一定的任务联系起来的;习惯则只和一定的情境而没有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由于技能 和一定的任务相联系,所以需要时才那样做,不需要时就不那么做。也就是说,技能是由任务始动的,所 以它是主动的,需要时就出现,不需要时就不出现。习惯则只由一定情境而始动,所以习惯是被动的。有 些动作既可能是技能,也可能是习惯。比如写字,如果当作一种技能,则由一定任务所始动,所以需要时 就写,不需要时就不写;如果某人养成了写字的坏习惯,一见到纸笔就乱画,这就是由一定情境来始动。 两者显然是不同的。

12、 第四,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而习惯则不是,它只和先前的动觉做对照, 拿这一次动作的动觉和前一次动作的动觉作比较。 给技能作对照的, 一定是客观标准, 或者是别人的示范, 或者是动作的产品,或者是要求的指标。给习惯作对照的,则只是上次的动作。这就是说,技能形成中除 自己的动觉反馈外,还需要别的反馈,如外受感觉(视、听觉等等 ) 的反馈。只有这些外受感觉的反馈,才能使人拿自己的动作或动作产品, 去与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品进行对照 ( 因为标准动作或标准动作的产 品需要靠外受感觉才能被感知 ) 。习惯则不是这样, 它只需要动作本身的动觉反馈。即只要觉得这次动作所 产生的动觉,和以前动作所

13、产生的动觉相同,就会感到舒服。如果觉得不相同,就感到不舒服。 ) 解析:32.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分数: 10.00 ) 正确答案: (1)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 持主动态度,才会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思维也才能具有创造性。 学习的积极态度, 主要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和动机。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内部力量。在强烈的求知 欲驱使下,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追求新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学 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课中教师可

14、启发学生去发现一些新 现象,或将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转为独立地提出问题;在解答问题时,启发、鼓励学生采取一些新的思路 或方案,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思维。 (2) 培养学生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 在创造思维 活动中,发散式思维起主导作用。发散式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流畅性。灵活性能突破习惯思维的限 制,使人产生新的构思,提出新的方法。独特性能使人的思维在较短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教师在教学 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当然也不能忽视聚合式思维的培养。 (3) 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 创 造思维需要创造想象的参与。创造想象对于各种创造活动都极为重要,也是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并通过作文、绘画、音乐、科技等活 动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4)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应用现代 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努力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首先,应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点。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思 想、品德、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还要评价他们的思维品质。改变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智力 特别是创造能力的片面观点与做法。 其次,组织多种多样的创造活动,鼓励学生在其中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