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911039 上传时间:2023-10-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师(儿科护理)第五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第五章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小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特点本节考点:(1)口腔(2)食管(3)胃(4)肠及肠道菌群(5)肝(6)消化酶(7)婴儿粪便(一)口腔新生儿舌短而宽,口腔黏膜柔嫩,唇肌、咀嚼肌、两颊部脂肪垫发育良好,具有较好的吸吮功能、吞咽功能,早产儿则较差。新生儿涎腺发育不成熟,34个月时唾液分泌逐渐增多,56个月时更为显著,但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所有分泌的唾液,故常出现生理性流涎。(二)食管新生儿食管似漏斗状,弹力组织及肌层尚不发达,食管下端贲门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较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一般在小儿810个月时症状消失。新生儿

2、食管长约10cm,1岁时1112cm,5岁时16cm,学龄儿童2025cm。新生儿食管具有与成年人相同的3个狭窄部位,其中通过膈部的狭窄相对较窄。(三)胃婴儿胃呈水平位,贲门肌发育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婴儿常发生胃肠逆向蠕动,若哺乳时吸入空气,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胃容量约3060ml,13个月90150ml,1岁时250300ml,5岁时700850ml,成人2000ml。年龄越小每天喂养的次数越多。由于哺喂后不久幽门即开放,胃内容物逐渐进入十二指肠,故实际哺喂量多于上述容量。胃排空时间因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水为1.52小时,母乳为23小时,牛乳为34小时。早产儿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

3、(四)肠及肠道菌群婴儿肠道相对成人较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分泌面积及吸收面积较大,利于消化吸收。肠系膜相对较长且活动度大,易患肠套叠及肠扭转。早产儿肠乳糖酶活性低、肠壁屏障功能差和肠蠕动协调能力差,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全身性感染和功能性肠梗阻。新生儿哺乳后结肠和直肠有细菌繁殖,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儿则以大肠埃希菌为主。(五)肝小儿年龄越小,肝相对越大,肝细胞发育尚未完善,肝功能也不成熟,解毒能力较差。婴幼儿在右肋缘下12cm处易触及肝,6岁后肋缘下不能触及。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六)消化酶3个月以下小儿唾液淀粉酶产生较少,婴儿胃酸分泌比成人少,各种酶的活性

4、较成人低,6个月以下小儿胰淀粉酶活性较低,1岁接近成人。故不宜过早喂淀粉类食物,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也应有一定比例。(七)婴儿粪便1.正常粪便(1)胎粪:新生儿于生后第一次排出粪便呈墨绿色,质黏稠,无臭味,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便,持续23天,渐过渡为黄糊状粪便。(2)人乳喂养儿粪便:纯人乳喂养儿粪便呈金黄色,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不臭,有酸味,每日24次。(3)牛、羊乳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较稠,多成形,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每日12次。添加淀粉或糖类食物可使粪便变软。(4)混合喂养儿粪便:母乳加牛乳喂养者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比较软、黄。无论何种方法喂养,添加谷类、蛋、肉及蔬菜等辅食

5、后,粪便性状均接近成人。2.异常粪便在食物量及种类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大便次数突然增加、变稀,为异常。若平时大便一直为每日46次,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体重增长正常,属生理性腹泻。若大便干结,多因进食蛋白质偏多、淀粉或糖过少或肠蠕动弱、水分吸收过多所致;若大便呈黑色,系肠上部及胃出血或用铁剂药物或大量进食含铁食物所致;若大便带血丝,多系肛裂、直肠息肉所致;若大便呈灰白色,则表示胆道梗阻。 第二节口腔炎本节考点:(1)病因(2)临床表现(3)治疗要点(4)护理措施一、病因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局限于舌、牙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牙龈炎、口角炎等。婴幼儿口腔黏膜柔嫩,血管丰富,涎腺分

6、泌少,口腔黏膜较干燥,利于微生物的繁殖,易患口腔炎。常见的口腔炎有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溃疡性口腔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感染)、鹅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目前细菌性口腔炎已很少见,疱疹性及真菌性口腔炎较常见。不注意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可导致口腔炎的发生。二、临床表现(一)疱疹性口腔炎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全年可发病无季节性,13岁小儿多见,传染性强,可在托幼机构小流行。从患儿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可分离出疱疹病毒。

7、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牙龈、舌、唇、颊黏膜,有时累及上腭及咽部)早期呈散在或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很快破溃形成溃疡,溃疡面覆盖黄白色膜样渗出物,周围绕以红晕。几个小溃疡可融合成较大的溃疡。全身表现有拒食、流涎、哭闹、烦躁、发热(低热或高热3840)、颌下淋巴结肿大。病程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014天愈合。注意和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不累及牙龈和颊黏膜,淋巴结不肿大。(二)溃疡性口腔炎多见于婴幼儿,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抵抗力下降时,口腔不洁有利于细菌繁殖而致病。局部表现为初起时口腔黏膜(各部位都可发生)充血、水肿,继而形成大小不等的糜烂面或浅溃疡,散在或融

8、合成片,表面有纤维性炎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假膜,易拭去,但遗留溢血的创面。全身表现为患儿哭闹、烦躁、拒食、流涎,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40,颌下淋巴结肿大。(三)鹅口疮鹅口疮又称雪口病,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在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营养不良、腹泻、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患儿,使用不洁奶具或出生时经产道均可感染。局部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初呈点状或小片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宜擦去,周围无炎症反应,强行拭去可见充血性创面。患处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严重者可累及消化道或呼吸道,引起真菌性肠炎或真菌性肺炎。三、治疗原则1.对症治疗清洗口腔及局部涂药(针对病原体选药

9、),对疼痛较重影响进食者可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2.控制感染严重者全身用药,但鹅口疮一般不需口服抗真菌药,可口服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抑制真菌生长。3.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四、护理措施1.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以清洁口腔。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O.1%依沙吖啶(利凡诺尔)溶液(含漱)清洗溃疡面,清除分泌物和腐败组织,减少继续感染。鹅口疮可用2%的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以饭后1小时清洗为宜。2.局部涂药根据医嘱局部涂药,鹅口疮局部涂抹10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合液;疱疹性口腔炎局部可涂疱疹净(碘苷),亦可涂西瓜霜、锡类散、冰硼散等;溃疡性口腔炎局部涂2.5%5%金霉素鱼肝油,

10、每日23次,也可涂冰硼散、锡类散或西瓜霜粉剂等。伴口唇干裂者可涂液状石蜡或抗生素软膏。涂药前应先清洗口腔,然后将纱布或干棉球垫于颊黏膜腮腺管口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干棉球蘸干溃疡表面后再涂药,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再去除棉球或纱布,并嘱患儿勿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3.防止继发感染及交互感染护理人员为患儿护理口腔前后要洗手,患儿的食具、玩具、毛巾等都要及时消毒,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水瓶及奶头应放于5%碳酸氢钠溶液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哺乳妇女的内衣要每天更换并清洗,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隔离,以防传染。4.饮食护理饮食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避免酸、成、辣、热、粗、硬

11、等刺激性食物;在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动作一定要轻、快、准,以免使患儿疼痛加重。对疼痛较重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局部涂2%利多卡因。5.健康指导向家长介绍口腔炎发生的病因及预防要点。解释勤喂温开水的意义,指导清洁口腔的操作方法及要点,避免擦拭口腔。嘱年长儿进食后漱口。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吮指,正确刷牙,纠正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指导家长对食具、玩具进行清洁消毒,教育哺乳妇女勤换内衣,喂奶前后应清洗乳头。解释流涎是患儿对疼痛的一种反应,对清洁口腔有一定作用,应注意保持口腔周围皮肤的干燥,防止出现皮肤湿疹及糜烂。 第三节小儿腹泻本节考点:(1)病因及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

12、治疗原则(5)护理措施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和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及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轻型腹泻多为肠道外感染、饮食、气候等因素引起;中、重型腹泻多为肠道内感染引

13、起。肠道内感染性腹泻临床又称肠炎。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不能适应食物量及质的大量变化,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水的进出量多,消化道负担重。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胃排空较快,对进入胃内的细菌杀灭能力较弱;加之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4.肠道菌群失调正常的肠道菌群对入侵的致病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引起肠道感染。5

14、.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二)病因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

15、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三)发病机制1.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侵入消化道,可致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溃疡和渗出等病变,使食物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未消化的食物被细菌分解(腐败、发酵),其产物引起肠蠕动亢进及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引起腹泻。另外,病原体产生毒素,使小肠液分泌增加,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导致腹泻。腹泻后丢失大量的水和电解质,引起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2.非感染性腹泻当摄入食物的量过多或食物的质发生改变,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使未消化的食物发生腐败和发酵造成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亢进,引起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二、临床表现(一)腹泻的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