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复习资料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910013 上传时间:2023-12-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论专题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论专题复习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论专题复习资料文论专题复习资料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在美学中,黑格尔将( 悲剧 )艺术看作是属于诗的门类下“戏剧 体诗”的一个具体类别,“戏剧体诗”除了悲剧之外还有正剧和喜剧。( 悲剧 ) 被看作是时间上最早的剧种。A悲剧B喜剧C正剧D悲喜剧2韦勒克、沃伦认为文学作品有四个层面,即( 声音 )层面、意义层面、 意象和隐喻层面以及由象征和象征系统构成的“世界”或“神话”层面。A形象B画面C声音 D历史3 “表现人的精神生活的艺术”中,尤其是文学中有三组原素,它们是 人物性格、遭遇与事故、风格,持这一主张的是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泰纳), 被预言为“为

2、思想生活”的人。A泰纳B伊瑟尔C孔德 D拉封丹4黑格尔说:“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与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 现最崇高的东西”。A.科学性B理性C感性 D目的性5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研究中将人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面: 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 )。A理性意识B无意识C感性意识D潜意识6黑格尔的美学是对其“绝对理念”运动到“精神阶段”早期的表现 形态的论述,在他看来“(美)”(艺术)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初级形 式,“善”(宗教)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中级情状,而“真”(哲学) 是“绝对理念”自我认识的最后完成。A表现B模仿C.美D.形状7.从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基本区别中

3、,韦勒克、沃伦将“(虚 构性)” “创造性”、“想象性”看作是“文学的突出特征”。A.形象性B.画面性C.虚构性D.符号性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1. 韦勒克、沃伦认为日常语言相对于文学语言来说没有质的差异,但是在 量的方面却显现出区别,请简要说明。答:区别主要有三点:第一,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更加用心而有系统性。(4分)第二,文学语言的实用意义较为淡薄。(4分)第三,文学语言呈现的是虚构的、想象的世界。(4分)2. 根据诗学中的描述(见教材P154),我们怎样看待亚里士多德关于 文艺的价值,请简要说明。答: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4分)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4分)第三

4、,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4分)3. 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哪些内容?答: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4分)第二,连贯性。(4分)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4分)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1. 教材中关于“本文和读者进行交流活动之基本结构的空白”有这样 一段文字描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伊瑟尔谈道:空白是用来标示“存在于本文自始至终的系统之中的一种 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本文模式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在这里, 完成作品的需要被联合本文模式的需要代替了。只有当本文的图式被读者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结性运作得以进行。

5、 这些空白表明,本文各不相同的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结起来,尽管本文并没有这 样说明。空白是本文看不见的结合点,因为它们把本文的图式和本文的视野互 相区分开来,同时在读者方面引起观念化的活动。理所当然,当读者把本文图 式和本文视野联结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答: (1)调动和激发读者的想象;(5分)(2) 空白是潜在于本文中的结构模式;(5分)(3) 空白在文学交流活动中发挥着自我调节的结构作用;(6分)(4) 空白是存在于本文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成分。(6分)2. 请解释精神分析说对文艺研究的意义。答:见教材P248。第一、先秦文论重点论语1为什么说,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是“尽善尽美”

6、?(1)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要求文艺作品,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 审美特征。(2)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还说过另一句话:“诗三百,一言 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 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 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 直露。(3) 总之,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就是他所说的“尽善尽美”。怎样才 能做到“尽善尽美”呢?就是要做到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即文学艺术作品 要有“中和”之美!2孔子文艺思想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文

7、学传统有何积极影响?孔子文艺思想中对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积极影响的内容主要有四 点:(1)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致于实际的作用。例如,孔子主张文学艺术与道 德修养有密切关系,把文艺作为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手段;再如,孔子还强调 文艺为政治服务、外交服务,认为文艺可以帮助人处理政事、在外交场合维护 国家利益。(2)孔子还特别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提出诗的“兴观群怨” 说,主张诗歌对社会政治、现实生活有美感、认识、和谐和批判的作用。(3) 孔子的“文质论”更是主张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4) 孔子还反对郑声,提倡雅乐。第二、两汉时期文论重点司马迁的文论1什么是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8、”?它有什么影响?(1)“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 书司马迁传赞中最先提出的,他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2)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对当代帝 王刘邦和刘彻的记述最能体现他的“实录”精神。对汉高祖刘邦,既写了他推 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 但也揭露了他的虚伪、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又如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 迫害,因而“发愤”著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

9、 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真正 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3)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 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 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 的现实主义传统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 一点。2.试比较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异同。(1)“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 书司马迁传赞中最先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根据班固的话,所谓 “实录”就是以直接明白的言辞,记

10、述事实的本来面目,既不虚假的美化,也 不隐讳丑恶。(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既“不虚美”,也“不隐恶”。在史学史上,我国古代许 多史学家都继承了司马迁的“实录”传统,写出来许多真实记载历史的著作; 在文学史上,我们也看到许多伟大的诗人、文学家,以他们的诗歌等文学作品, 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3)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 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 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 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

11、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 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后来清代的金圣叹在比较史记和水 浒传时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可以说 是正确地看到了史家的“实录”和文学的真实性之间的同异之处。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论重点文心雕龙和诗品1. 文心雕龙神思篇是怎样描述创作灵感的?(1)所谓灵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活动中,由于思想和精神高度集中,情绪高 涨状况下而获得的一种创作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文学创作 过程中的灵感活动进行了形象的描述。(2)刘勰阐述了灵感活动和艺术想象特征和情状。刘勰用“神思”表示灵 感到来时的想象活动。他认为,当创作灵感来到时,“神与物游”,

12、“ 万涂竞 萌”,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突破时空的限制,并伴随着声音 与形象的感受。这显然是指灵感获得之后想象活动的情状。(3)那么,怎样获得“神与物游”的灵感呢?首先,刘勰认为必须进入“虚 静”的精神状态。虚静状态下,神思灵感活动才能不受干扰,顺利进行。其次,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神与物游”还要受到“志气”和“辞令”两方 面的制约和影响。他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 其机枢。”就是说,要做到“神与物游”,作者的思想感情掌管着方向,还要落 实到语言辞令的表达上。否则,神思不能畅通,“神”与“物”不能融汇无间。 再次,刘勰提出,灵感活动的过程始终不离开

13、“物”,即“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的特点。“神与物游”是指作为创作主体的心(即“神”)与作为创作客体的 物的融合统一,它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神驰于眼见的物象之中;另一个层 次是神驰于内视中之物象(即心象)之间。灵感活动中的想象既有眼见物象也 有心中物象,始终与物象相联正是艺术构思灵感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 刘勰认为,神思活动中,神与物存在着矛盾,想象活动获得的意象,要物质化 为语言时,往往不能完全达到企盼的目的,其原因是“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意”虚故“易奇”,“言”实故“难巧”。但经过作家的修养和 磨炼,即“秉心养术”,是可以解决言意之间的矛盾的。所以,学问和修养也 是获得灵

14、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2. 文心雕龙体性篇是怎样论述文学创作风貌与作者个性、学养之间 的关系的?(1)刘勰在体性篇里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裁 风格和作家才性学养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里,“体”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 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一篇作品都有特定的体裁和风格,因此也就有自己的 “体”。“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的才能有高低优劣的不同, 个性特点也不一样。(2)刘勰认为文学作品的“体”与作家的“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刘勰提出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因素:才、气、学、习。刘勰在体性篇 中明

15、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气、学、习 的特点的。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至于作家个 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的“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 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 指作家的习染。作家的才气虽有先天因素的差别,但又受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 响而有所发展、提高,并逐渐定型。对于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刘勰能够兼顾 而不偏废,比曹丕的过分强调先天禀性的不可移异是大大前进了一步。(3)刘勰的“体性”观,正确解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多样化和风格多样化 的原因,并且也解释了每一位作家的作品有相对统一的风格的原因。3试评述文心雕龙风骨篇所表达的审美理想。(1)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提出他著名的风骨论。一般认为:风当 是指抒发情志的作品有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易于感染人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 是一种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语言表达。“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 能单独存在。这就是“风清骨峻”,认为文章“风清骨峻,遍体光华”。“风 清骨峻”是风骨篇提出的的审美理想。(2)刘勰认为文章“风清骨峻,遍体光华”。这与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