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90694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一双向免疫扩散试验一、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免疫扩散法的操作步骤2、掌握抗血清效价的测定和特异性抗体的分析技术二、实验原理 在一定条件下,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相互作用,发生免疫沉淀反应。免疫扩散法就是使 抗原与抗体在琼脂糖凝胶中自由扩散而相遇,从而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此复合物分子 量增大并产生聚集,不再继续扩散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带状或线状沉淀带。抗原抗体复合物的 沉淀带是一种特异性的半渗透性屏障,它可以阻止免疫学性质与其相似的抗原抗体分子通 过,而允许那些性质不相似的分子继续扩散,这样由不同抗原或不同抗体所形成的沉淀带各 有各的位置,从而可以分离和鉴定混合系统。利用琼脂糖凝胶作为扩散介质是因

2、为一定浓度的琼脂糖凝胶,其内部为多孔网状。而且 孔径很大,可以允许大分子物质(分子量自十几万到几百万以上)自由通过。因为大多数抗 原和抗体的分子量都在20万以上,所以它们在琼脂糖凝胶中几乎可以自由扩散。而且琼脂 糖凝胶又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含水量大、透明度好、来源方便、处理容易等优点,因此 是免疫沉淀检测技术中最理想的扩散介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定时将加热溶化的琼脂或琼脂糖浇至玻片上,等琼脂凝固后,打多个 小孔,将抗原和抗体分别加入小孔内,使抗原和抗体在琼脂板上相互扩散。当二个扩散圈相 遇,如抗原和抗体呈特异性的结合且比例适当时,将会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沉淀,该沉淀 可在琼脂中呈现一条不透明的

3、白色沉淀线。如果抗原与抗体无关,就不会出现沉淀线,因此 可以通过该试验,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抗原,或反之用已知抗原鉴定抗体。三、实验仪器和试剂1、仪器设备 载玻片、打孔器和挑针、湿盒、恒温箱、三角瓶、移液管、微量移液器2、试剂和材料(1)生理盐水(2)1.2%琼脂胶:称取1.2 g琼脂糖,加lOOmL生理盐水,加热溶解(3)抗原及相应免疫血清:抗原为人IgG,抗体为羊抗人IgG免疫血清四、实验步骤1、制备琼脂玻片:将已加热溶化的1.2%琼脂5mL,迅速倾入洁净干燥的载玻片上,室 温自然冷却凝固。2、打孔:在凝固的琼 脂糖胶上用 打孔器或吸 嘴按图1打 梅花孔(孔径 约3mm,孔距 4mm),用针6

4、O2OLO+O26标记開i琼舫轄胶的梅花扎及标记头小心挑去琼脂。为便于识别加样方向或区分不同的组,可在琼脂糖胶边缘打上小孔或切角 标记。打孔完毕,将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过几遍,可防止漏液。3、稀释免疫血清:取5支0.5mL的离心管,各加入10uL生理盐水。如图2所示,取10uL免疫血清加入1号管中,吸打使其与生理盐水混匀,即为1: 2稀释血清;再从1号管吸取1: 2稀释血清10UL加入2号管中,吸打混匀,即为1:4稀释血清;重复操作,获得1:8、1:16和1:32倍比稀释血清。图 2 倍比稀释免疫血清4、加样:以上方孔为第1 孔,按顺时针方向分别称为2 、 3 、 4 、 5 和6 孔。抗原

5、加入 中心孔,倍比稀释的免疫血清加入周围孔,留1 孔加生理盐水,以作空白对照,每孔加样 10 u L。5、温育:将琼脂糖胶置于湿盒(饭盒垫上纱布,加蒸馏水润湿)中,37C温育12-24 ho6、结果观察:观察抗原抗体产生的白色沉淀线。免疫血清的滴度以一定抗原浓度下出 现白色沉淀线的最高稀释度来表示。五、注意事项1、制备琼脂玻片时,用移液管向玻片加上琼脂时,要一次性迅速完成,防止形成气泡 或在移液管中凝固,影响操作或结果。2、打孔时,其他六个孔要尽量围着中间孔呈圆形均匀分布。 2、注意记录琼脂糖胶的标记和加样顺序。六、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如右图所示:从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白 色沉淀线,说明以人IgG 与羊抗人IgG免疫血清相 关,在琼脂糖凝胶中自由 扩散而相遇,从而形成抗 原抗体复合物。而这条线 沿着各孔边缘弯曲,且随 着血清浓度从第一孔到第 五孔递减,第六孔为生理 盐水,其颜色从第一孔到 第五孔逐渐变浅,到第六 孔消失。这符合试验原理, 证明试验操作成功。I七、问题讨论1、为什么将载玻片在酒精灯火焰上方过几遍,可防止漏液? 答:因为加温可以使琼脂溶解,封闭住打孔可能产生的细小裂痕,以免试剂随裂痕漏出影响 实验结果判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