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12895694 上传时间:2023-03-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1)-本科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姓 名 王靖茹 系 别 信息工程系 专 业 会计电算化 班 级 会计电算化12-2 指导教师 张倩 2015年 04 月 29 日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学生姓名王靖茹学号12111207班级名称会计电算化12-2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指导教师评语(应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是否理论联系实际、论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充分、语言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行文是否规范):成 绩: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系学术委员会意见(同意给优、良、及格、不及格等次)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目录内容摘要4前 言

2、5第一章会计信息化概述6第一节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6第二节会计信息化的特征6第二章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及发展7第一节我国会计信息化的产生7第二节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8第三章会计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10第一节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10第二节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信息化要求有一定差距10第四章我国会计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11第五章解决会计信息化中存在问题的对策12总 结14参考文献15致 谢16内容摘要会计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各个行业的发展都与会计息息相关,当然,从我们最开始的手工记账到现在的信息一体化,网络化,由此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会计也在随之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智能性

3、,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前景也将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潮流,当然也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也极不平衡,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关键词:信息化,发展现状,问题前 言会计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作为会计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会计信息化是一次“质”的飞跃,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多年来中国会

4、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中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章 会计信息化概述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会计信息化”是指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经济运行提供充足、实时、全方位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是将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会计学科。与传统的会计工作相融合,在业务核算、财务处

5、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它还包含有更深的内容,如会计基本理论信息化、会计实务信息化、会计教育的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等。第二节 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会计工作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1.信息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等现代技术构建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子系统,是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信息平台。2.开放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通过Internet可以使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实时交换数据,相互获

6、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不再是信息孤岛,它将逐步成为开放的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3.智能化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不仅具有核算功能,更具有控制功能和管理功能。所以,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模拟手工方式的“傻瓜型”系统,而是一个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具有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特点。4.多元化(1)信息收集多元化。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广泛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和非货币形态的信息,其信息渠道更加宽敞,信息量更大。(2)信息提供多元化。在会计信息条

7、件下,会计期间不再是提供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会计信息的披露既可以按年、季、月来披露,也可以根据需要提供实时的会计信息,并可以对系统实施实时控制。(3)信息处理方法多元化。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采用的直线法,如果需要亦可以选用其他备选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进行试算,比较差异。(4)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系统除了提供数字化信息以外,也可以提供图形化信息以及语音化信息等等。5.渐进性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从手工会计核算到会计电算化,从会计电算化过渡到初级会计信息化,从初级会计信息化到会计领域全面的信息化,进而实现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乃至全社会信息

8、化,显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渐进发展过程。第二章 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及发展第一节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我国会计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产生的,有了单项业务的处理,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原始凭证输入,编制记账凭证,审核,登帐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系统1988年先锋和用友软件公司率先推出了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是我国会计电算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和局域,广域网的出现,会计方面的电子数据处理,有了决策与控制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为信息化提供了最好的,最全面的信息支持,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强化了企业核算与管理,经历了20多

9、年的发展,企事业会计电算化程度达到了20%以上,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产业的日益壮大,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产业将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实现数字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第二节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会计信息化顾名思义就是以电算化为支撑的,信息化发展到那种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电算化技术的创新,然而电算化的创新又在于电算化软件。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计算机所达到的目的能否实现却大多数取决于使用的软件怎样,以及技术的发展情况,我国会计软件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开始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初始化开发的软件阶段(1979年198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

10、步伐,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理论界开始研究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并逐渐建立起会计理论结构模型出现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最早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工资的管理与核算,以及会计核算中的业务处理上。因而这一阶段的软件开发,不仅缺乏广泛性与一定深度,而且水平也有限。会计软件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当时采用和推行的是非商品化定点开发的初始性软件。其中最有影响是1979年财政部与原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在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建立电子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结算中心子系统、会计报表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资产台账子系统和货币收付子系统)的开发试点。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

11、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专题讨论会”,会议对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若干理论、政策、步骤、方法和具体技术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研究组”就是经这次会议倡议于1987年成立的,它是在中国会计学会领导下专门从事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和推广运用的学术团体,这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是首次,为我国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和软件开发树立了里程碑。但定点开发研究,除“一汽”是由国家组织以外,基本是自发地进行,缺乏长期稳定的技术开发队伍,其开发的软件的后续维护也无法跟上,加之财会人员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高等原因,多数定点的开发与应

12、用无果而终。尽管如此,这些实践为我国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出现和应用奠定了基础。2.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阶段(19881993)所谓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是指软件功能只能满足一定业务的一般记账、算账和报账要求的软件,而不是简单地以模块的多少加以区分。其目的是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1988年12月,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商品化会计软件和会计专用设备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的民办高科技企业“用友财务软件服务社”(“用友电子财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在北京海淀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诞生。1990年4月财政部按照1989年12月该部颁布的我国第一个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全国性

13、制度法规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组织了颁布该规定后的第一次通用会计核算软件的评审活动。此次评审中,用友公司开发的通用会计核算软件工资管理子系统、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系统通过了评审。在专项评审后的几年时间里,各软件公司都以各自被评审通过的品牌登场,推出了类似这些子系统的会计核算软件,从而使我国会计软件跨入商品化发展阶段。3.核算型软件阶段(1993年1998年)由于单项业务处理型软件的商品化,使得各软件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迫使各公司对自己所设计的软件不断改进、提高和完善,进而扩展软件的项目和功能的开发,使会计核算对软件的全面需求得到满足,实现了核算型软件发展阶段的到来。所谓核算

14、型软件,是指对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经济业务,具有进行全部账务处理和报表输出功能的软件。即“三账”(记账、算账、报账)全部由计算机处理。核算型软件的模块一般包括:工资核算、材料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账务处理(一般性)和会计报表等。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是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它们可独立满足小型会计单位一般的会计核算要求;而对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较高的企业,其核算只使用这两个功能模块显然不够。4.管理型软件阶段(1998当前)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科学管理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同时在软件研制开发及其商务竞争的推动下,会计软件由核算型转向管理型势在必行。所谓管理型软件,是指对经济业务进行事前预测、决策、计划和预算,事中管理和控制,事后核算和分析的软件。 财政部1998年组织会计软件评审工作时,就要求被评审的软件必须具备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和提供编制现金流量表等功能,为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管理型会计软件的开发,应从一开始就具有规范化的总体设计与系统分析,力求克服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刈裂、数据重复输入、缺乏勾稽关系与控制机制,使软件既具有单元性、整体性、系统性,也可以集成一体化运行;既具有财务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