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情怀那么高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892722 上传时间:2023-03-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人情怀那么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人情怀那么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人情怀那么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人情怀那么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人情怀那么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人情怀那么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人情怀那么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人情怀那么高韩鸣作品陋室铭文 /广州日报记者刘黎平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必有情怀,有情怀必有文艺,文字便是文艺的表现方式之一,所谓读其文知其人。中华民族当然是个很有情怀的民族,如果写成文学史、美学史,可能要穷尽一生去阅读去研究。然而,文字也是个讲究简约的技术活, 会心的话,知心的文,或许寥寥几行,也就概括得尽善尽美,而且余味无尽,例如李白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简约之至,蕴含深厚。要问中国人的情怀雅致,或许有七篇短文,可以说得淋漓尽致,是哪七篇呢?高雅别致:我的情怀我知道 独一无二是必须这七篇文章,且不按时序来排列,而是从情怀的角度来排列。关于一个民族的

2、审美,当然有大众的,主流的,大面积被接受的。例如,山欲其高,水欲其深,方能显得深邃高远,然而,唐朝的刘禹锡则不然, 他的审美观和处世观, 就那么特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的不是高和深,而是名和灵,自然条件的不足,可以由仙和龙的高超来补充。刘禹锡的这种情怀,为中国人的审美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简陋的先天条件不能成为享受和快乐的障碍,反而,主体的超然和坚强,能给客体注入美好的元素。哪怕自然界的山水都能改造过来,山不高不要紧,我就是仙;水不深不要紧,我就是龙。个体能点化平凡的山水,使之成为传奇。而这种情怀,其思想源头则是孔子的“何陋之有”。以人格来改造自然,升华自然,这就是

3、刘禹锡的情怀,又渐渐地演变为中国人的情怀,这就是陋室铭在审美领域的地位。追求独一无二的情怀,一直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目标,总会不经意地从一些作品里跳跃出来。杭州西湖,是展现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一个场所。怎么看西湖,何时看西湖,各种姿态,各种表态,都一一陈列在诗文和画作当中。明末的张岱,偏偏以不合众的姿态游玩西湖,天下大雪,可谓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却驾着一叶扁舟来了,于众人不看时看,于众人不赏时赏;另辟蹊径,与众不同,我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我,我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湖。其实,是通过张岱的神来之笔,发现并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湖。缘何神来之笔?因为有神来之思。这种独一无

4、二的情怀, 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就是“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其实也和陋室铭 一样,用自己的审美情趣,改造和升华了自然景观,而且是在众人不留心之处。这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山水,其实就是一种情怀,在苏轼身上也有。在承天寺的某个夜晚,月光如水,万物皆静,苏老师睡不着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真的是失眠吗?非也,而是不想辜负眼前月光,户外月色,于是叫起老友张天民,一起漫步月色。这也是于众人忽略处发现美,再重塑美,苏轼强调自己的审美是独一无二的,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字,透露出苏轼高于世俗的审美需求。 记承天寺夜游展现出一个在审美上与众不同

5、的苏轼。在陋室中自足,点化平凡山水的刘禹锡;大雪满天时游西湖, 强调痴狂的张岱; 月夜不眠,邀友徘徊的苏轼。他们的情怀另辟蹊径,不趋于众,说明艺术是孤独的。然而,他们的情怀又被大众所接受,所传颂,这又说明,独特有个性的情怀才是大众的,民族的,曲高未必和寡,这也说明中华民族的情怀是独特而有趣的。简约明了:将大千世界简化为几根线条中国古代文学的妙处,在于它的简约,表现力强。万象在旁,繁复纷纭,怎么去表现?怎样用客体来表现主体。不急,看我的构图功夫,三五几笔就概括无余,且韵味无穷。苏轼老师和老友张天民看月色,月下之景,可写之处颇多,声光色影,远近高低,再加上人生感悟,拉拉杂杂几千字不在话下。然而,苏

6、轼是个构图高手,满天满夜月色,简化下来就是空明剔透,可见度高,好似一潭清水,庭院里的竹林和柏树, 好似水中的水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把读者引入水晶宫世界后,至于这种晶莹空灵之美,就透过简单的画面去慢慢体会。现代人写月色, 在简约精致方面, 和苏轼老师相比,恐怕有那么点距离。苏轼的这种构图应该是化用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柳宗元写潭水,却从空气着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鱼儿在水中,却如同悬浮在空中,无所依托。柳宗元将水写成空气,苏轼将空气写成水,转换的对象不同,手法却一致,抓住了同一个特点:透明。为什么有这样的一致?一则因为苏轼师法柳宗元,二则两位艺术男

7、都追求独一无二的情怀。有了独特的情怀,才有独特的构图。这种情怀是怎样的呢?就是心无旁骛,剔透空灵,艺术需要的就是如此,来不得半点杂质。 湖心亭看雪的构图也如此。张岱先撒一把大雪, 白茫茫一片, 整个色调统一了,然后在这当中,勾勒出几个亭子,几处栏杆,几叶扁舟,极其醒目,“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整体被隐去了, 个体突出来了, “一痕、一点、以芥、两三粒”,几个数量词,西湖及其周边变得简明了,各种元素削减之后,从视野捕捉上而言,变得可控了。西湖被简化,就如同小石潭、承天寺月色被一个比喻概括一样,化繁为简,不一样的情怀,导致不一样的笔法和线条。图之简约

8、,因为心之简约,艺术的功夫,有时候是减法的功夫,去除得愈多,得到的艺术真相愈多,和艺术的核心则愈近,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艺术,功夫很深,表现出来却很简单,文字和画图都如此。南梁陶弘景是个讲究情趣高于功名的人,他的书信答谢中书书可以变成山水散文,他要写尽江南之美,笔下的画卷,既要高瞻远瞩,又要无微不至,于是选择这样构图,既有上下, “高峰如云,清流见底”,又有左右东西,“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还有四时朝暮,“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江南千里图卷,都在眼前,既照顾全体,又不疏漏细节,没有情怀,是做不来的。构图之妙,与前面提到的文章如出一辙。不得不怀疑欧阳修醉翁亭记里的山

9、间朝暮,山间四时,是借鉴了陶老师的笔法。 艺术诀窍: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作为艺术男,有时候既是蓬勃热情的,有时候又是安宁沉静的,只有一颗安静的心,才能神思聚会,神游八极,获灵感于远方,显文采于眼前,诸葛亮说的 “宁静以致远”,也可以用在艺术上和情怀上。中国传统的文学家,展现在文字上的情怀,很多的时候是安静的。例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写了富春江一带明丽纷繁的美景, 却用这几句作为文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大好山河,给人的启示却是:安静。唐代的王维,隐居山中,忽然想起老友裴迪,于是写信相邀,不只是用友情相邀, 更用山中美景相邀:“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山也好,灯也好,犬吠也好,疏钟也好, 总之一条: 这里很安静, 约不?小石潭记里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陋室铭的“无丝竹之乱耳”,湖心亭看雪 的“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答谢中书书 的“欲界之仙都”,都讲究的是在宁静寂寥中获得审美经验, 从而展现为精美简约的文字,要想成为艺术男神女神,安静地待着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心安静了,神定了,灵感才会涌上来,构图才会明晰简单。因此,这里给古人打打广告,经常读读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小石潭记、陋室铭、记承天寺夜游 、湖心亭看雪 ,是成为艺术男艺术女的条件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