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2890005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 时间: 2011-07-13 来源: 论文在线【摘要】很久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体质的研究,自1979年以来在国家体委、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门的共同领导下,开始有方案、有组织地就我国中小学生体质状况进行大规模调研,调研取得了重大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重视。中小学生期是心理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随着学生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和变化,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对自己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变化、成长以及学校、家庭的期望、社会的变革等因素,容易发生适应危机,尤其是局部心理不很健全、解决问题能力比拟差的学生更易出现各种

2、心理问题。因此,本文对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指标、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力求为今后更科学地探讨、评价中小学生学生身体体质水平和体质研究工作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参考。【关键词】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运动; 肌肉发育; 中小学生体质; 身体发育; 体脂率; 运动工程; 心理状态; 生长发育;一、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和特征1.身高指标身高是反映学生机体形态的重要特征和测试指标。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成长阶段,可以用身高速度顶峰PHV和身高速度顶峰年龄PHA来表示其生长突增。身高速度顶峰和身高速度顶峰年龄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其中,这个时期男子身高速度顶峰较女子的身高

3、速度顶峰高约1 至2cm,女子的身高速度顶峰年龄早于男子的身高速度顶峰年龄约1.5 至2 岁,女子的PHA 出现在12 岁左右,而男子的PHV 那么一般出现在14 岁左右。例如,根据李静娟等人1990年对北京男童的研究发现,北京男童的身高速度顶峰为10.01.58cm,身高速度顶峰年龄为13.601.05岁。与此同时,由于PHV 与PHA 的男女之间性别差异,从而导致男女生在身高发育水平曲线上出现两次交叉现象。除此之外,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表现出生长的非等比性特征,如下肢长度的增长早于躯干。根据资料研究发现,在突增顶峰之前,身高的增加是以下肢增长为主的,其后是坐高。到7岁以后,机体各部位发育的顺

4、序那么一般遵循“向心律的规律,也就是说,身体发育是按“足长小腿长下肢长手长上肢长躯干的先后顺序从肢体远端开始发育,先是长度,后才是宽度,再那么是围度。其中,骨骼的变化最快,肌肉的生长速度落后于骨的生长速度。一般来讲,中小学生处于青春期,其突增期通常持续2.5至3 年,而身体各部位的生长不是同时完成,如脊柱直至25 岁以前仍然十分缓慢地生长。2.体重指标根据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特征,其学生的体重与身高的增长速度根本一致。比拟来看,女子在12 到13岁之间体重增加的速度较快,主要表现在身体脂肪量的增多;而男子体重青春期突增情况那么发生得比拟较迟。章瑞芝等学者早在1982年的报告中就指出,上海市48 年

5、来7 到15 岁的男生体重增加1.8 至8.2kg,平均增加了4.4kg,仔细算来,每十年就增加了0.9kg。就中小学生而言,体重与身高相比,那么体重的变异程度相对身高的变异程度较大,体重更容易受到后天环境、后天因素的影响和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开展水平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开展、提高和进步,学生的营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学生体质情况得到了明显提高,其体重与以前相比,出现了逐年提高的开展事态。3.体脂指标人类机体的组成包括肌肉、骨骼、体重、体脂等多种成分。就身体体脂成分而言,中小学生中,在8 至12 岁期间,男生平均的体脂率在1012%,女生平均体脂率在812 岁期间为1315%;13 至18 岁期间,男

6、生的平均体脂率在1215%,女生的平均体脂率在1318%。体脂指标是研究身体组成成分的有效指标之一。早在1998年,陈及治等人在研究澳门的中小学生体脂报告中发现,10 至17 岁的男生,体脂率的平均数由17.5%左右逐渐降至11.8%左右,11 至12 岁之间和14至15岁之间,其体脂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开展带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改善,学生中出现的肥胖问题在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问题,其原因除了遗传因素外,体育锻炼的缺乏、不合理的营养膳食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4.肌肉指标人体肌肉的生长发育有它自身的生长特征和规律。据研究说明,在8岁以前,肌肉的增长比拟缓慢,与其出生时相比,只增长了

7、约2.2%按体重百分比计算;8 至12 岁起,肌肉生长的速度逐渐加快,与其出生时相比,那么增长了约4.4%;15 至18 岁时,肌肉的增长速度最快,与其出生时相比,增加了那么高达约19.2%。因此,中小学生处在性成熟阶段,骨骼的生长开始加速,而肌肉的生长加速与骨骼的生长相比那么相对晚一点,一般出现在15 岁以后,可见,肌肉生长的速度明显落后于骨骼。除此之外,中小学生身体各局部肌肉发育的另一特征,就是肌肉发育的不均衡性,具体就是:躯干肌肉发育先于四肢肌肉发育,屈肌肉发育先于伸肌肉发育,上肢肌肉发育先于下肢肌肉发育,大块肌肉发育先于小块肌肉发育。二、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主要影响1.体育运动

8、对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比方遗传、营养和运动等因素。就体育运动而言,体育既能促进机体骨生长,促进体格生长和发育,也能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为学生从事有氧活动能力的提高奠定一定的根底。除了改善骨骼、心循环系统外,运动对改善学生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的协调。因此,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每天至少锻炼1 小时,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生长的良性发育。中小学阶段,学生处于人生最为重要的一个开展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体质水平、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学生成年后的劳动能力和身体健康问题。在中小学时期,后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高于

9、其他任何时期,如身高而言,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可以占到25%;再如,机能、体重、围度和素质指标等,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可以占到5070%。然而,在诸多后天因素的影响中,体育运动却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邢文华等学者对60名14岁男性中学生43项体质测试指标变异程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身体形态指标变异程度较小,其中,又以体格的长度指标变异程度最小。而身体组成局部中,瘦体重变异程度相对较小,体脂率、体脂量的变异程度那么较大。在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指标中,上肢相对力量和柔韧性变异程度最大,下肢爆发力居中,速度和耐力最小。由此可以看出,变异程度小的指标,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小,相对来说比拟稳定。再如,She

10、phard 等做过一个著名研究实验,将加拿大三河城地区的儿童执行每天附加一小时体育课的特别课程表。6 年的追踪测量结果显示,体育活动可使儿童的心脏和呼吸系统的能力及力量素质有所增强,但对身高和体重却无显著影响。这些研究说明,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的身体生长发育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2.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心理健康是中小学生至关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是学校教育者非常重视的教育领域。中小学生处于学习的紧张气氛之中,紧张、焦虑随时可能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体育运动那么是较好缓解学生紧张、焦虑的手段之一,也是解除由于学习和成长的压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根据Nevill

11、e Butler 的实验研究证明,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参加体育运动和有活力的娱乐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体育运动是人体在大脑皮层主导下的随意运动,它主要是从感觉开始,以人的心理活动为中枢,并以人的肌肉效应活动而告终的一种反射。除此之外,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意志品质,促进和塑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的形成。因此,中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及运动能力,选择喜欢的运动工程和运动形式,进行体育锻炼。3.体育运动对中小学生性格和身体素质影响良好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我国中小学生中,独生

12、子女越来越多,逐渐成为这一学习群体的主体。独生子女症开始成为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其中任性、孤僻、意志脆弱、个性畸形、动手能力差等现象便成了这一病症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和问题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容无视和必须解决的任务。体育运动作为机体的直接锻炼手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动作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根本技能和动手能力;在训练游戏、比赛中让学生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培养他们具有懂友情、能宽容的博大胸怀;同时,体育具有培养学生活泼、开朗、顽强、善于交际的良好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功能。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个性的形成,为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根底。对身体素质而言,中小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直接效果是使身体素质

13、得以全面提高。首先体育锻炼和学习可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协调性和灵巧性,增长了跑、跳、投的能力,增加人体上下肢、腰腹等各个肌肉的力量。由于体育运动可以克服身体自身的体重去完成各项技能和各项有难度的动作,从这个角度来说,体育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是最为重要的。除此之外,不同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和时间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有不同影响。许同海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灵敏性、爆发力等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还指出,经常从事混合性和非周期性身体锻练的人,如经常参加球类工程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高;反之,经常参加周期性锻练的学生以及对抗性不强的非周期性锻练的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低。有研

14、究报道,30分钟的跑步可以使人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瑜伽、举重等无氧运动在减轻抑郁方面的作用与有氧锻炼同样有效;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够改善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等心理状态,但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等。三、加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1.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选择不同的运动工程学校体育教育应因材施教,学校应严格贯彻“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原那么,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进行教学。具体在实践过程中,应对体弱多病和急躁型的中小学生多项选择择慢跑、长距离步行等缓慢、强度小、持久性的运动工程;对那些体力适中且犹豫型的学生,应多项选择择如网球、羽毛球、跳高等运动工程;孤独性格的学生,应选择篮球、足球、

15、拔河等人数参与较多的集体工程;对于害怕型的学生来说,尽量选择滑冰、游泳、平衡木等活动工程;对自负的中小学生那么多应选择体操、艺术体操等难度大、动作相对较复杂的运动工程;对那些缺乏信心的学生,应选择公开剧烈的活动,利用比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除此之外,学生在体育运动时,应注意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锻炼身体,注意肌肉发育的均衡性和身体的协调性。2.加强学生正确身体姿势培养和运动负荷的控制中小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骨的结构特征和物理特性决定了骨易发生弯曲和变形。因此,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应注意加强对他们的坐、站、跑和跳等身体姿势的正确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对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身体姿势的学生,应在教学中加以矫

16、正,学生自己也时刻进行自我提醒和自我控制。为了让身体得到全面的协调开展,应强调身体较长时间处于比拟固定的以身体单侧活动为主的姿势的运动,要特别注意非优势侧肢体的锻炼。在运动负荷控制方面,最好采用动力性与静力性相结合的运动方法,负荷不宜过重,持续时间不宜过长,运动中多休息,结束后做好放松活动,以防对骨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和对身体的损伤。3.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自信心的培养学校体育是要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习惯的最好平台,课堂上所学内容是为了日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锻炼的坚持。学生获得的根本运动技能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练习才会真正增强身体素质和表达体育教育的价值。同时,学生只有平时多锻炼,体育运动的技能和运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因此,学生应在日常的锻炼中经常加以应用和练习,自觉养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