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_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88980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教案_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教案_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教案_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教案_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荷塘月色》教案_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教案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教案_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化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行少的,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荷塘月色教案 篇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实、高雅、充溢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奇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学生是简单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具体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困难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改变揣摩

2、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一、教学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三、教学程序 课前: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 学生细致阅读文章,仔细思索老师布置的阅读训练题。 课堂:分小组探讨阅读训练题(一课时) 以文章的写作依次,结合阅读训练题(二课时) 课后:整理课堂笔记限时做创新思维训练中有关题目 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 四、教学过程及阅读训练资料 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颇不安静”的缘由是什么?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作者彷徨苦闷

3、,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情)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慢慢地(假如省略了“慢慢”一词,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慢慢”写出了时间流淌和空间转移的缓慢,与环境的安静和心境的颇不安静相适应,假如省略了,则不能描摹出时空变换的流淌性,也不能体现出缓慢中的安静与安静中的颇不安静)上升了,墙外公路上孩子们的欢乐,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若将“带”字换成“掩”或“关”有何不同?析:“掩”出门转身/拉掩,动作烦琐,有肯定的目的性;“关”动作过程与“掩”相类似,目的性强,语言的感

4、情色调平淡苍白,缺乏表现力;“带”轻轻地将门从背后掩上,动作温柔随意,保持环境的安静,也与心境相符)上门出去。 (1、在本自然段中,作者所处的环境是由哪几个空间立体地构成的?析:院子、夜空、墙外、屋里、门外) (2、在本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叠词?有何作用?析:日日、慢慢、模模糊糊、静静;本文运用的叠词不仅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也有一种韵律美。叠词一般用轻声的语调来读,温柔的语调与温柔的情景相符,能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而在语音的延长中,语意与情感也是绵绵不绝,令人回味的。) 沿着(为什么不用“通往”?析:“沿着”是围绕,才可见“荷塘四面”的景色,而“通往”则表示还走在往荷塘的路

5、上,无以得见“荷塘四面”。)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孤独。(“曲折、幽僻、孤独”三种情景前后有何联系?析:曲折引出幽僻,幽僻引出孤独。)荷塘四面,长着很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用了哪些叠词?析:蓊蓊郁郁、阴森森、淡淡;景物的色调是怎样的?析:淡淡;流露了怎样的心情?析:淡淡的哀愁。)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若换成“走”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析:“踱”:走路时不紧不慢,不慌不忙,慢条斯理,脚步井然有序,而心里却若有所思

6、,若有所感,在幽闲、超然中,淡淡的哀愁在若隐若现。若换成“走”字,则缺少了情景融合的神韵)这一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现在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析:苦闷、彷徨、想躲避又难以超然;自由的人)到了别一世界里。我爱喧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妙处”和“受用”两个词,可以表明作者的心情有何改变?析:从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悦)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本自然段的最终一句在上下文的联系中有何作

7、用?析: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弥望”何解?析:充溢视野,满眼,如“春色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亭亭”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它修饰的是“舞女”还是“裙”?析:与“高”相呼应,修饰“舞女”)的舞女的裙。(本句运用了比方修辞,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像之处?析: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伸展的形态相像。)层层的叶子中间,(“田田”与“层层”是对前面哪个词的详细说明?为什么?析:曲曲折折;“田田”描其连绵不绝,“层层”描其凹凸有序),零星地点缀(“点缀”与前面哪个词相呼应?析:零星)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怯地打着

8、朵儿的;(本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若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好不好?为什么?析:拟人;不能换用其它修辞手法,因为拟人的运用可以回应上面的“舞女”,荷茎象舞女,叶子象舞女的裙,而花便象舞女的容颜,同样千姿百态,楚楚动人)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本句运用了比方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何相像之处?析:本体白花;喻体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1、月下的荷花白而光亮,而且是“零星地点缀着”的,与“一粒粒”的“明”珠相像;2、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隐隐闪耀,与“碧天”里的“星星”相像;3、荷花是“袅娜”、“羞怯”而且是白而亮的,其

9、神态与色泽都与刚出浴的美人相像)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处运用了“通感”的写景方法,试述什么是“通感”?其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缕缕芳香”与“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有何相像?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析:“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悟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点是“感觉的转移”。相像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捉摸不定。作用:用“歌声”比“荷香”真实、新颖。荷香本是嗅觉的可感形象,作者却把它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把视觉、嗅觉、听觉交织在一起,启迪读者更加深远地想象和联想。)这

10、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抖动,(“抖动”的缘由是什么?析:微风)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若有了一道(为什么只有一道而不是几道?析:一丝的抖动,象闪电般)凝碧的波痕。(波痕为什么是凝碧的?析:田田、层层、肩并肩、密密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写出的流水的什么特点?析:无声、含蓄)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一段所写的景物的依次能不能调动?析:不能。因为叶子出水很高,而且是田田的,目之所及确定首先是叶子;因为白花是点缀其间的,而且白而发亮,所以接着写花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花是零星的,所以微风过处有芳香;因为有微风,就有了波痕;因为有

11、了波痕,便望见了底下的流水;因为有流水,所以叶子更见风致。作者的目光又回到叶子与花上,从而顺理成章,镇定自若地引出下文对静静地泻在叶子与花上的月光的描写。景物出现的依次是有着极强的前后关联的,极富层次感,绝不能调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相互贴近相互衬托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

12、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温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温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行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

13、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塘中的月色并不匀称;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本句运用比方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像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相互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像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匀称,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

14、,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旧是淡淡的喜悦。)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凹凸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凹凸低”描写出树的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凹凸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树梢上隐隐隐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萎靡不振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喧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

15、声;但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改变?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喧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最终发出了“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析:“颇不安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憧憬和对家乡的怀念来解脱。)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好像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

16、不用说许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喧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好玩的事,惋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喧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惋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旧是“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苦痛,作者却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