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87351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 美国中小学不设学生班干部,从根本上防止了形成“官本位”体系和等级制度、畸形观念,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讲,好处多多。然而,是不是也有弊病呢?学生是不是就没了锻炼领导才能的机会?学校中也少不了文娱表演、公益服务、体育比赛,总不能全靠老师来组织吧?老高注:三个月前,在我的家乡武汉“五道杠”引起舆论纷纷扬扬时,中国一家通讯社的下属周刊打算把这个话题作为一个专题,约我们就“美国中小学中有没有班干部”这个题目写一篇文章,体现“他山之石”,届时组合进一个专辑推出来。我在我的博客中将这个问题提出來,顿时得到不少朋友回应,除了跟帖,还直接写邮件给我,各抒己见,提供例证在大家帮助

2、下,我写了一篇文章。计划却赶不上变化。当文章写好发过去,该刊却因要赶着报导更重要的话题,这组专题没法如期刊出了。十分认真负责的编辑在征求了作者意见之后,将这篇文章推荐给了另一个系统的一家全国性媒体,日前得知,那家媒体以“本报特约撰稿”的名义登了出来,还上了他们的封面要目。这里我刊出这篇文章,请网友们继续批评指正。女儿刚到美国时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来,我问她:同学都认识了吧?班长啥样?班长?没班长。全班就那么二十来个同学,老师有要求,就对大家说;大家有疑难,就向老师问。第二年她跟着我们搬家,转到另一个州上七年级,第一天放学回来告诉我:别说班长了,连班都没了!“连班都没了”?这怎么理解?皮之不存,

3、毛将焉附要理解美国中小学许多制度和做法,不是件容易事。最大的难点,就是美国不像中国大一统,这里各州、各学区、各学校的学制和规定都不一样,南部还是北部?大城市还是偏僻小镇?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校园生活都千差万别。连六年级属小学还是初中?九年级归初中还是高中?各州都自行其是。公立中学基本上实行学分制,同时入学的孩子,上的并不一定是同样的课。每门课程一般又分为三种班:“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荣誉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校方按每个学生的成绩,分在不同的班。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独一无二,有

4、几门课,就要跑几间教室:这节课跟这一批同学在这间教室上快班数学,下节课跟另一批学生去那间教室上荣誉班社会学,大家都是上课聚首,下课分手。听他们说起同学来,不是说“我们班的张三、李四”,而是说“我们科学课上的托尼”,“英语课上的温迪”,“艺术课上的蒂姆”没有固定的班集体,班干部可不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嘛!许多中学设有“homeroom”比较难于准确中译,“家房”?“指导教室”?女儿则将它译作“早预备室”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二十来人一个 homeroom,这里的成员倒是相对固定的,孩子们每天上学,先到各自的homeroom集中,老师点名,全体起立对着星条旗背诵誓词,做些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就

5、像“不管部部长”,交代一下不属于任何一门课的事项。半个小时过去,铃声一响,孩子们就各奔东西。这个homeroom也与中国人理解的 “班集体”大相径庭,而且也没有班干部。与当爹妈的在中国的读书经历相比,这个反差可太大了!记得我在小学当过“一道杠”,初中当过班级时事委员俗称“读报委员”,专责读报和将班级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夹进报夹;我妻子三年级以前倒还当过 “校级领导干部”相当于“三道杠”的校红小兵团委员,到了中学就只是个语文课代表。不用说,这些头衔,都是由班主任“任命”的,本人和同学都无权置喙。中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干部有班委会和少先队两套系统,可能多达半个班的同学,都有一顶小小的乌纱帽。不甚贴切地比

6、附一下:班委会就像是行政科层体系在中小学学生里的延伸;少先队就像是党、团组织在少年儿童中的预演。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幼龄化的成人世界,一个袖珍版的现实社会。美国没有少先队,我们早有预料;但跌破眼镜的是,中小学居然连班干部也没有!无事不必设岗美国中小学班级人数不多,老师可以直接与学生沟通,无须班干部的中介。中国班干部承担的那些任务,在美国中小学里,谁来干呢?对我们的疑问,女儿会反问一句:有什么任务?是啊,学习时事政治、贯彻上级号召?这不仅不是学生干部的事,甚至也不是学校的事;锻炼性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这由政府机构、宗教团体、社会少儿组织和家长(以及家长辅导支持机构)分担,通过各种活动来“寓教于

7、乐”,学校在其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打扫教室卫生,绿化美化校园?学校雇有专职保洁工和园丁,学生具有公德,很少乱扔纸屑垃圾美国中小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单纯和松散,老师只是负责教自己那门课而已;而且,这里每个班的人数较少,就那么十几二十个学生(有些学校为移民学生提供的英语课上,师生甚至可以一对一),老师大可直接管理学生,什么发作业、收试卷、组织讨论都用不着辅助,更用不着设学生干部这个夹心层来上传下达只偶尔会临时指定个把小助手帮帮忙。至于学习秩序,无须班干部来维持;课堂表现,无须班干部密报:谁没有双手背在身后腰板挺得笔直啦,谁上课画小人、打瞌睡或者交头接耳啦,甚至谁密传“情书”纸条啦,在这里都不需要

8、担心老师的 “耳目”就在身边课堂上,根本就不要求正襟危坐,不要求鸦雀无声,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学习、七嘴八舌地交流,只要不影响他人;真要是学生听课思想开岔打瞌睡,该反省、该检讨的首先就是老师!学生社团十分兴旺不设班干部,在我看来,釜底抽薪,从根本上防止了形成“官本位”体系和等级制度、艳羡和尊崇权力的畸形观念、对上俯首听命、对下颐指气使的作风,还避免了被“政治正确”的“官话”“套话”毒化心灵、固化头脑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讲,好处多多!当然,这都是我这么归纳,美国先贤们很可能没想那么多,他们不设班干部的最简单原因,仅仅就是:“没必要”。那么,是不是也有弊病呢?学生没机会当班干部,会不会就没了锻

9、炼领导才能的机会?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对他们未来走上社会都大有裨益呀。还有,美国学生中毕竟也少不了文娱表演、公益服务、体育比赛等等活动,总不能全靠老师来组织吧?美国没有班干部,但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让学生培养领导能力、公益精神和团队作风的方式,并不缺乏这就要靠形形色色的课外组织,其中,有本校的组织,也有跨地区、跨学校的组织。美国小学中很少学生社团毕竟年龄太小;但中学里,各种学生社团五花八门。我女儿曾经对我们罗列过高中里有多少学生社团:成员众多的有科学院、学生自治会(student concil)、国家荣誉协会(National Honor

10、Society)、纪念册编辑组、校报鹰眼、艺术家杂志、合唱队、乐队、模拟联合国、哲学组等等;小社团就更不计其数:美术俱乐部、数学队、爵士乐队、美国未来老师联合会、反对酒后开车联合会、国际俱乐部、社区俱乐部、社会学论坛等等。体育社团也不少,除了男女篮球队、橄榄球队,还有完全自发组织的,像长跑队、高尔夫球队、网球队、滑雪队、溜冰队和曲棍球队,等等。“我所有的朋友都在至少两个社团里,”而女儿本人,据我所知,就参加了至少五个社团。这些社团,许多是高年级同学传下来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完全自愿加入,成员年年更新。领导班子通常设有四个职位:主席,副主席,秘书,司库(主管财务),都是学生通过竞选上任,

11、没有老师指定一说。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也可自己创办一个社团,什么机器人俱乐部啦,莎士比亚读书会啦,创始者往往可以自封会长,再招兵买马。像我女儿,本来在高中的艺术家杂志担任诗歌编辑,但她觉得这个杂志办得死气沉沉,多次提出改革建议未被采纳,就在十年级时另立门户,发起办一个新刊物剪影:自己找老师当顾问、征聘编辑,自己筹款(我不得不开车送她去这里的商业区,让她一家家去游说老板慷慨解囊,掏出区区三十、五十美元的广告费),自己组稿、编辑排版,自办发行真算得上全方位的锻炼。这种方式,也就是“领导能力”大比拼这个词,在美国中小学学生头脑中,意味着他人的服气,而并非是他人的服从:既然与行政权力毫不搭界,要大家

12、服从,不就得靠号召力和影响力么。学生自治会这些学生社团中,唯一与中国的学生会和班干部有点相似的,只是学生自治会,或叫学生政府(student goverment)。学生自治会的职能就是组织学生活动,小至协调各个俱乐部、社团的项目;大至全校性的舞会、节日游行,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学生会都参与策划、组织。理论上,它与各个社团并无隶属关系,各个社团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学生自治会的号令,但是因为学生自治会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又与校方有更密切的联系渠道,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所以各个社团倒还乐意配合它。不用说,想当学生自治会委员,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竞选。一位有两个学龄子女的母亲告诉我,孩子们参加竞选

13、学生自治会委员,要自己写传单、海报,准备讲演稿,拉选票。“家长也不得不参与,我女儿有个女同学,作了很多像章发给全校每个孩子,上面列有她的名字”想必家长得“投资”吧。做像章?这不是涉嫌“贿选”吗?竞选对手若也如法炮制,竞选岂不是演变成比拼家长的财力?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儿,这种“小恩小惠”很难左右孩子们的投票意愿,他们看重的,还是竞选人的素质和能力。另一位家长告诉我,连小学生都可以自己提名参选呢。他在他儿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上见到一位学生自治会会长致辞,那个小会长“总共才讲出三四句话,天真可爱”。他自己的儿子则从来不肯报名参选当选后需要提前半小时到校为同学服务,他起不了早床!还有一位朋友,所

14、在的小镇上的公立高中,是马萨诸塞州公立高中排行榜上前十名,他告诉我的情况相当详细:学生从六年级(在该州即初中一年级)开始,就有年级的学生自治会, 每个homeroom通过竞选产生一个委员,每个年级300个学生中便产生12-14人的自治会;然后全校再从中产生全校的学生自治会,选出的负责人,一般都是高年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会委派一位老师指导,但老师无权越俎代庖指定任何人的任职。而上了高中,每个年级的学生要选举学生自治会委员,任期一年,所以每年都要选举。学生自治会是从下而上的。新学年开学,想当委员的学生就得八仙过海竞选,让同年级的学生投自己一票。年级的学生会产生后,又在全校范围竞选一次,全校学

15、生再投一次票,得票最高的,就成为校学生自治会会长,秘书、司库等其它职位也顺序产生。学期内要搞什么活动,都是由这个班子定出蓝图,再去跟校长、学生顾问谈判、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有些中学,学生自治会定期与校长对话,反映同学的要求,校长也把学校对学生的期待或是一些麻烦事告诉他们,带回去让同学们讨论。有些市镇的教育董事会里也有学生委员,是从各校学生会委员中,再经过投票选出来的。学生很为自己的组织而自豪。美国中学没有“班”,学生自治会下面没有“腿”,组织活动就相当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自治会的委员往往都能被好大学录取了他们能当选,能组织活动,本身就体现领导能力,这正是各大学争相收揽的人材。严格地说,学生自治会的头头都并非班干部,因为他们都不与班级挂钩,与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不沾边,对同学更不具备像中国的班干部那样的由老师赋予的权力在所有的班内,他们都只是普通一员。各种跨校组织向校园渗透美国各种跨地区、跨学校组织很多,其中有不少还是跨国的。最重要的,是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美国童子军、美国女童子军在美国的人性品格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