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12886669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人教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历史2019高考一轮训练选(10)李仕才一、选择题1、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美国通过1787宪法、德国通过徳意志帝国宪法、法国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民主政治。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突出特点是()A法制化B渐进性C普选制D普世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权利法案、1787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民主制度,体现法制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民主制度确立的方式,渐进性是民主制度确立过程的特点,这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英、美、德、法采用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中确立时民主制度是不完善的,不具有完全意义的普选权,故C项错误;英、美、德、法各具特色,不具有

2、普世性,故D项错误。2、(2018南京、盐城模拟)1976年2月6日,新华社播发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于21日访华。8日,美国政府在新罕布什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尼克松的访华不会有什么政治上的后果”“普通公民能做这样一趟旅行是健康有益的”。中国政府发出这一邀请的最主要目的是()A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B促成中日关系正常化及两国建交C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D打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解析:选A根据题意,197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访问中国,此时尼克松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中国邀请尼克松先生和夫人以私人身份访华,最主要的目的是

3、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之后,故B项错误;此时尼克松已经不是美国总统,因此邀其访华并不是为试探美国时任政府奉行的对华政策,故C项错误;随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以及中日建交(1972年),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3、(2018全国百所名校冲刺)读清代中期不同年份记载的垦荒耕地数额(单位:亩)表。对表中垦荒耕地数变化的原因,分析较为合理的是()时间雍正十三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三年乾隆四十九年嘉庆十二年垦荒耕地数990 585971 054967 140963 540961 049A社会垦荒能力下降 B人口

4、数量不断减少C重农政策有所改变 D高产农作物的引进解析:选D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是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时代,垦荒能力应该加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口增减的数据,故B项错误;古代的农业政策中没有限制垦荒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垦荒数量不断减少,根据所学,此时社会经济却在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对粮食增长提供了保障,故D项正确。4、(2018九江适应性考试)1600年前后,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发明“泰西”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一端的西欧。与此同时,英语和法语出现“远东”一词来称呼欧亚大陆另外一端的东亚。“泰西”与“远东”两个名词同时出现,表明()A海禁政策强化了

5、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B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亚间的相互了解C欧洲中心论已经产生并且影响到中国D早期殖民扩张结束了欧亚间彼此隔绝解析:选B“泰西”是客观描述,且有以西方为视角的“远东一词”信息,无法体现国人的天朝上国观念,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包括欧亚之间的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加深,“泰西”“远东”是对欧亚大陆两端地理位置的客观描述,是相互了解后的“成果”,故B项正确;如果说“远东”一词有“欧洲中心论”的意味,那么“泰西”一词则有“中国中心论”的色彩,“泰西”一词的发明从逻辑上不可能是受“远东”一词的影响,且材料也未体现,故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时期同时也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此前欧

6、亚之间有间接、间歇、局部的交往,甚至有直接的交往,亚洲的丝绸、香料等商品辗转运销西欧市场,因而并非早期殖民扩张才开始欧亚间联系,故D项错误。5、(2018皖南八校联考)下图为苏联的两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增长率柱状图。图中变化有利于() A集体农庄从无到有 B国民经济趋于协调C发挥市场的作用 D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B图中变化主要是苏联“二五”计划时期轻工业尤其是农业比重上升,苏联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已经建立了集体农庄,故A项错误;从“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二五”计划时期农业由零到有和轻工业有所上升,可知该变化有利于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故B项正确;苏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体现不出

7、市场的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苏联国民经济部门的调整,不能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6、(2018贵溪模拟)黄宗羲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这表明()A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B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C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D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的专制解析:选B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

8、的专制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7、(2018黄冈模拟)1912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国家社会主义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据此推断孙中山()A发展了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B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D认为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解析:选A材料中所述即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确切点说是孙中山对1905年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的发展,通过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途径来实现民生主义,故A项正确;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故B项错误;孙中山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以改造中国是

9、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故C项错误;铁路交通为国家富强的根本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8、(2018益阳模拟)下图是法国著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1876 年创作的加莱特磨坊的舞会,着意于表现自然光色的变化。他说:“自然之中,绝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贫穷的乞丐是平等的。”雷诺阿的画作风格及其观点说明了() A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B民主、自由、平等理想的实现C人们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研究D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解析:选D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巨大反差,故A项错误;民主、自由、平等理想并没有实现,故B项错误;C项错在开始重视对光和色彩的

10、研究;材料体现出工业时代科技发展和观念变化,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

11、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

12、的主要背景。(11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中“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可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据材料中“桑叶”“棉花”获利丰厚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据材料中“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可知,商人资本雄厚;据材料中“徽州商人”可知,商帮活跃。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信息“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可以概括得出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原因。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

13、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分析得出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据材料信息“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可知,中国的手工业品在海外广受欢迎;同时结合这一时期的国际背景,即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等内容回答。第(3)问,“积极作用”结合材料一、二,从货币的流通手段、商业发展、中外经济交流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8分)(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4分)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

14、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7分)(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6分)2、(2018安阳调研)(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盟是全球最为成熟、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经历了长期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实现联合,走向统一。欧洲联合思想萌发于中世纪。长年的战争使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和睦统一的欧洲。据说最早系统提出欧洲联合思想的是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随后,卢梭、伏尔泰和康德也提出过欧洲统一的设想。但直到19世纪,欧洲联合还只是梦想。到了20世纪,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欧洲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炮火的摧残和创伤。欧

15、洲领导人从中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只有走向联合才能长时间避免战争,只有统一才能享受太平,于是有了欧洲一体化。 摘编自赵晓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改革 材料二欧洲一体化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深化与扩展,铸成了当今世界上一体化水平最高、经济实力最强、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区域合作集团。欧洲一体化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政策的确立与实施、成员的培育与吸收走过了艰辛、崎岖的道路,经历了众多重大事件。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第五次扩员是前进路程上的三块里程碑,标示一体化进展从以共同经济政策为主的组织提升到具有经济、政治与安全功能的联盟,再从次地区组织扩充为泛大陆集团的三大阶段。 摘编自邢骅欧洲一体化风雨兼程五十载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及特点。(1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对欧洲的影响。(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欧洲联合思想萌发于中世纪”得出欧洲联合思想的存在;根据材料一“长年的战争使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和睦统一的欧洲”得出分裂和不断战争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只有走向联合才能长时间避免战争,只有统一才能享受太平,于是有了欧洲一体化”得出二战后西欧的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