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885501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对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极 其重要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更是统治阶级管理国家的金科玉律,那么它 在管理方面必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简单介绍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基 本内容,分析了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影响,提出了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如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儒家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键词:儒家思想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目录摘要 4目录 5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6引言 6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6(一)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一一仁 61 、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 62 、孝悌为仁之本73 、忠

2、恕为仁之道7(二)儒家学说的行为规范一一礼 8(三)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81 、修身 82 、齐家 93 、治国平天下9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10(一)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影响 10(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负面影响 111 、家族经营,阻碍了企业的扩张和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112 、谦和忍让,缺少市场竞争和进取意识 113 、 “以官为本” ,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企业的独立经营11三、如何在企业管理中运用儒家思想12(一)对儒家思想“仁治”的应用 12(二)对儒家思想“礼治”的应用 13(三)对儒家思想“德治”的应用 14(四)对

3、儒家思想“人治”的应用 14四、结束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7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引言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步晚,主要借鉴和运用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形成系统的理论后,在我国历史的进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理念在每个华人的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多多少少受到其影响。那么,作为外来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肯定逃不过他的影响。儒家思想中有很多积极的东西,不论处在什么时代都是适用的,都是有价值的,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但是,儒家思想毕竟产

4、生于2000 多年前,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见识的局限,其中的某些东西已经不能完全适用或者完全不能适用当今的新时期、新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一并传承了下来。那么,儒家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必定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我们不能因为儒家思想中有不好的东西而全盘否定,弃之如敝履;也不能因为儒家思想中有好的东西而全盘接受,奉之如圣经。一切东西都是矛盾的结合体,我们必须要辩证的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积极影响的东西,我们要发扬光大;而有消极影响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根除。这样才是对儒家思想的正确传承方式,这样才能使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新

5、时期继续发光发热。一、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 仁为核心 和人为贵 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儒家学说的基本范畴一一仁1、仁者爱人一一仁学的核心。孔子认为“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宗旨;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这两方面构成了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 “爱人” 是“仁”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孔子的“爱人”并不局限于血缘宗族的亲近关系,其范围从“亲亲”扩展到“泛爱” ,由家族走向社会,使家族伦理转变成社会伦理。“仁者爱人”还包括“能恶人”的内容。孔

6、子并不主张无原则地爱一切人,而是倡导“爱人”的同时也要“恶人”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仁人,才能够喜爱应该喜爱的人,厌恶那些可恶的人。行仁德的人厌恶不仁德的人,是为了让不仁德的东西不加在自己身上。孔子主张的以“仁”对待一切人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基础。2、 孝悌为仁之本。 孔子既讲 “泛爱众” , 又讲 “笃于亲” , 这说明孔子的 “仁爱”是有先后、远近、厚薄、亲疏的有差别的爱,而不是平等之爱。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厚的根源,离开了亲亲之爱、家族之爱,爱人的情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爱人之情本身就是爱亲之情的扩充和放大。孔子指出,在上位的人如果能用深

7、厚的感情来对待其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因此,他倡导青少年要“入则孝,出则悌” ,即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德修养放在学业的首要位置,从小培养“孝悌”品德。少年时形成的性格就会像先天的性格一样,等长大成人后,自然就会移“孝”作“忠” ,以事父母之心事君事上,由孝子变为忠臣。这样,从孝亲始,至忠君止,使封建社会得以长治久安。3、忠恕一一为仁之道。在孔子那里,“忠”即“心”放于“中”,含有真心诚意、积极为人之意,包含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一系列道德内容,以及由己及人,由父子及于君王以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多层次的、完整的道德范畴,是一种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的

8、人生观,是一种有利于别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积极进取、无私无畏、与人为善的献身精神,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美德。从消极方面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我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的“恕” 。 “恕”是相对于做不到有利于别人的“忠”而讲的,它的起码要求是做到不要有害于别人。 “恕”还有宽恕容人的意思,即孔子提倡的以直报怨,以德报怨。一个人如果能行“恕”道,就可以做到无论在国还是在家都没有怨言。由上可知, “忠”是一种积极的美德, “恕”是一种消极的、起码的美德。 “恕” 不同于“忠” ,它不奢求对别人有利,只希望不要有害于别人就是了。实现了忠恕

9、之 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二)儒家学说的行为规范一一礼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在传统中国,上至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冠婚丧祭,无不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原始的礼,十分简单,主要用于人与鬼神的关系上,其表现形式就是用食物来祭祀鬼神。西周时,统治者把礼的作用从祭祀的仪式上加以引申,扩大为治理国家的制度和与此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周礼是依照亲疏、贵贱、长幼的标准来确定每一等级不同的礼仪的。周礼的内容十分庞杂,上至国家的立法行政、各级贵族的权利义务,下至衣食住行、婚嫁丧葬、送往迎来,几乎无所不包。周礼的特点在于用温情脉脉

10、的血缘感情来维护上下尊卑的名分等级,把统治和服从的政治关系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亲属关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种礼、刑的分野,充分证明了礼制是统治阶级所专有,而刑法是为被统治阶级而设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对周礼进行了改造。他认为礼崩乐坏的主要原因是“不仁” ,于是把“仁”的道德内容注入到“礼”中。他指出,仁与不仁的标准与界限,在于是否合乎礼。在他看来,仁为质,是内在的道德感情和伦理思想;礼为用,是外在的道德和伦理行为的具体规范,仁高于礼。孔子纳仁入礼,就是将其创新的仁的观念,注入到礼的躯壳中,改变了旧礼中不仁的成分,树立起含仁的精神的新礼。仁与礼互为表里

11、,仁要求把礼从外在形式转化为人的内在精神要求;礼则通过具体的制度设置,把仁的精神物化、规范化,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境地。这样,仁与礼结合起来,转化成为一种伦理道德之礼。儒家主张用这种道德之礼来完成从外到内、从内到外的社会秩序构建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安顺的民众,即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三)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1、修身。儒家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并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修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1) “自省”和“慎独”法: “自省”就是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 “慎独”是指

12、一个人要谨慎从事,即使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不能做坏事,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自省”和“慎独”都强调了修养的自觉性,因而需要很大的毅力和长期的锻炼。否则,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将成为一句空话。 2) “外求”法: “外求”就是借助于客观事物的帮助或影响来完成道德修养的过程。首先要选择修养的环境,因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想改造的成败;其次是要做到“近师” ,因为有师的引导会提高修养的水平。 3) 3) “苦养”法: “苦养”是指人们要顶住各种诱惑和压力,让身体和思想经历各种艰难困苦的磨难, 陶冶自己, 从而使思想得到净化, 增强自己干事业的能力。 “苦养” ,从形式上看是同各种困苦作

13、抗争,而实质上是同自己的思想弱点作抗争。只有经过困苦的考验,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思想的弱点,才能使自己的思想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 “格物致知”法: “格”是探究、穷尽, “物”是事物, “致”是推及、达到,“知”是认识。朱熹认为人心都有认识的能力,任何事物都含有理,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认识完全,就要在与事物接触时穷尽其理,从而使自己的修养达到完美的高度。2、齐家。 “齐家” ,就是治理好家庭。儒家认为家与国是紧密相联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而齐家又必赖于修身,故“家之本在身” 。由此,家庭道德建设被推置到了与国家天下休戚相关的位置。儒家指出,先国后家,为了国家的利益,应该抛弃

14、一己之家, “卫国”才能“全家” , “尽忠”方是大义。儒家倡导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为此,形成了一系列家庭礼仪,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封建社会的家礼是以儒家道德原则为指导思想,贯彻着儒家亲亲尊尊、父慈子孝、夫贤妇随的基本精神,涉及的内容包括孝亲、悌弟、事夫、守节、治家、理财、婚嫁、丧葬等,事无巨细,均有规定。可以说,家礼是儒家伦理规范的具体表现,渗透着儒家的人生观与处世哲学。3、治国平天下。当一个人身修家齐之后,就要积极入世,投身于仕途,辅弼君主,竭忠尽智,披肝沥胆,特别是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尤其应注重人事,兼济天下。 儒家积极入世的政治理念,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15、追求社会稳定; ( 2)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 3)主张富国、富民、强兵;( 4)主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二、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用人之道,启用人的目的、标准和途径方法同我们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但它们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古代的用人思想及实践,总体上是着眼于为统治阶级得天下、保天下、兴天下服务的,人才只是君主图强的工具。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可以再创造价值的人力资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仅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之后,经孟子、荀子以及董仲舒和朱熹、王守仁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历史上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都把其作为自己治国用人的重要指导思想。经营一个国家,离不开选人用人管理人,这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大的相通之处。那么现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受到传承了 2000多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一)儒家思想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正面影响儒家思想的观点认为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可完全依赖外在因素,而是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