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885480 上传时间:2022-11-1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视艺术心理学复习资料1.意识流电影(意识流包括感觉、思维、记忆、幻觉联想等。而在电影的特定时空中,充斥着随意的跳跃、非理性的 怪诞、无逻辑的闪接。意识流电影的代表作有野草莓、八部半、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等。2. 人本主义心理学:应是文本中人物性格之生成原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 年代的美国,创始人是马斯洛,这个学派被看做是继行为主义和精神 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批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把人与动物相等同,以刺 激反应的公式取代人的内在心理历程的研究,批判了精神分析心理学把病人与正常人相等同,以潜意识的 功能取代人的整个心理生活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

2、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研究活生生的、 健康的人,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主张(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可能增加一个求知需要)(2)高峰体验学说: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人在实现自我的创造性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短暂的最佳状态。 高峰体验的饿时候,是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 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快乐至极的感觉。4. 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格”理论与影视创作主体心理分析的关系(1)中西方人格学说述评 弗洛伊德提出的以本能理论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

3、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 层次。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对弗洛伊德这种以泛性为基础的人格结构学说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人格结构分 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2)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划分(简答,论述) 创作主体的人格可以划分为享乐型(冠希?)、理智型(主旋律?)和理想型(文艺片?)。本我、自我、 超我这三种力在其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不会完全相同,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人格类型。创作主体的人格还可以划分为道德自我完善与审美型。影视创作主体的人格特征还可以分为内倾向型与 外倾型。外清型的影视创作主体:向外发展,他们乐观开朗,喜欢交际、冒险、遇事果断,适应能力强,善于应 付环境的变化,经常表现出一种

4、客观的形态。作为创作者和作为普通人的这些人格的二重性,表现在许多创作主体的身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方式。5. 皮亚杰学派:影视创作欣赏中的“同化”和“顺应”(1)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是缘起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缘起于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2)“同化”和“顺应”理论 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客观事物之前,都有一个认知心理结构或经验图式,一切外在的刺激都只有经过 主体“图式”的“同化”或“顺应”才能被认识。“同化”和“顺应”是两种对立统一的心理机制。“同化” 是指主体在认识客观的过程中,将客体纳入主体原有的“图式”之中,使主体原有的心理结构获得进一步 的巩固和丰富,引起“

5、图式”量的变化。“顺应”指主体面对不能“同化”的客体,则改变原有的图式去适 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图式发生质的变化。6. 后现代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解)“后现代主义”一词是 20 世纪60 年代中叶在建筑学中最先使用的概念。后现代主体思潮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是近二 十年来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7格式塔理论格式塔:德文“Gestalt”音译,这个词在德文中指“整体”,也被用作“形式”或“形状”的同义词。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的这种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认为人脑或心灵天生有这种将零碎、片段进行“完形”,主动综合成整体的能力,

6、所以,格式塔心理学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电影、电视中充满的是一系 列时空的片段,是众多个别画面,但在观众的头脑里,一个个完整的、严密的而又令人信服的情节和事件 从这些片段和分离的画面组合中产生出来,而且情节、事件的内涵远远大于个别成分相加之和。心灵的感 知能够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或者可以反过来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心理感知能力的新发现。 这是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了的。格式塔心理学主要有三位代表人物:一是这一学派的创始者马克思*惠特海默;二是这一学派中的一个重 要理论“顿悟学说”的提出者沃尔夫冈*苛勒;三是这一学派理论最主要的宣传者库特*考夫卡。8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理(1)直接经

7、验这里的直接经验其实就是意识。(2)格式塔定律a. 接近律。b. 相似律:这些相似的元素可以是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c. 方向的连续性:知觉的这种能力也使得我们可以令人迷惑的背景中找出有意义的形状来。d. 求简律:也称简单原则。e. 图形一背景感知:证明了意识的存在和力量。一般来说,对象中被知觉为图形的那一部分有分明的轮 廓,封闭得比较好,范围较小,常在背景的上面和前面。而背景常常是没有明确界限的空间和时间,显得 不那么确定而且没有清楚的结构,背景所包含的范围也较大,好像在图形的后面以一种连续不断的方式展 开。拍摄照片时,很多情况下利用图形和背景的关系来突出主体。f. 闭合律。g.

8、 好图形律。h. 大小恒常性。(3)格式塔疗法为解开“顿悟”之谜提供了一种思索的途径。“顿悟”四个特点:a. 顿悟严重依赖环境条件b. 顿悟跟随在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c. 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要的积累d. 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可以高度迁移9 创造性思维。10 整体原则知觉不是感觉诸要素的总和,而是对客观食物的一种整体的把握。整体大于部分相加之和。11 格式塔理论对审美心理研究的贡献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 雨果*闵斯特堡写出了电影:一次心理研究1932 年,德国心理学家 鲁道夫*阿恩汉姆的电影作为艺术1963 年,法国的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11精神分析法精神结

9、构的组织原则是较高水平总是包含较低水平,因此,人的各种高级或复杂活动实际上包括了简单 的动物本能,即生的本能或死的本能。巴黎派认为:引发疾病的主要原因由是心理因素,并和性有密切关系。12 研究方法概述(解读作品,人格分裂)(1)自由联想法。(2)梦的解析法释梦梦可以满足人的一些愿望,有些梦满足的是简单的肉体需要,但许多的梦满足的愿望要复杂深奥得 多。深藏在无意识中的一些愿望,在睡眠的轻松状态下想要闯入意识。如果这些愿望成功了,意识就会被 压抑,这会唤醒睡眠者。未来保护睡眠,无意识的思维会制造一些干扰因素将这些愿望伪装起来,变成一 些不太刺激的因素。如果通过自由联想,就可以将梦的内容回想起来,就

10、是可以识别躲在意识之后的真实 内容,进而刺探到无意识世界。(3)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法13 (1)潜意识理论无意识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2)本能理论。(3)心理结构和个人行为的形成a. 本我是人格中原始的。b. 自我是本我在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心理结构。c.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监督组我的。弗洛伊得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P114页(4)自我防御的方法对焦虑的自我防御方法的阐释,是由弗洛伊得和他女儿共同完成的。最常见的防御方法有八种,分

11、 别是:压抑,反向作用、投射、否认(文饰)、转移、自居作用、升华、倒退。14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还有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霍妮 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情节:是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独立单元,本书就带有强烈的情绪,能在个体内部产生独特的驱动力。虽然情 节是潜意识的,却能够影响意识的活动。情节的形成依赖集体潜意识、原型和个人的经验三方联系。15 心理结构理论(1)意识(2)个体潜意识(3)“集体潜意识”在荣格的心灵结构图中,集体潜意识位于最深层得那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先天遗传 是从人类祖先就开始的经验积淀,是变异极其缓

12、慢因而也是个体始终都无法意识却又始终都在影响个体人 格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心理内容。荣格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分析和各种各样的深化研究,本能不是弗洛伊德说 的本能,而是指先天的行为倾向,人类的先天思维倾向则是原型。16 电影研究从经典理论进入现代理论阶段 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他们的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相结合,创造了电影第二符号学。麦茨 的代表作是1975年发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拉康的著作是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17 麦茨和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克里斯蒂安*麦茨是法国学者罗兰*巴特的学生,当代法国最有影响的电影理论家,迄今为止最深刻的一 位电影理论家。18电影和电视中的四种时间(简答)P178(1)电影放映、电视观看的时空(2)主体感受到的时空(3)屏幕上展现的电影时空(4)通过同其他人或同诸个事件的交互作用而导出的时空,增强或减弱其心理体验19 银幕与屏幕:不同传播途径之接受心理( P243)20 幻想世界与纪实空间:影视信息接受的不同心理过程21 影视受众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思考(1)影视受众环境(2)影视受众心理(3)影视受众的群体活动(4)影视受众心理表现(5)受众群体力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