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背后的深情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882850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背影》背后的深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背影》背后的深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背影》背后的深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背影》背后的深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背影》背后的深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背影》背后的深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背后的深情朱自清流泪的深层原因 余光中先生在论朱自清的散文中说:“背影一文久有散文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时至今日,一个二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决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可明言的复杂的感情矛盾。就是在背影的文本里,作者也照实记录了一些,只不过话说得很是简约,文笔很是含蓄内敛隐晦,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需用心读、了解写作的缘起才能破解。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

2、,这个现象并不常见,原因是什么?很多人把这句话忽略过去了。结尾“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为什么?“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好”又从何而来呢?很多人读到这里又滑过去了。大家大概觉得这些话很平淡,没有什么可品味的,其实,这些话很重要,文中的这些留白有很大的张力,有矛盾可以分析。“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这是暗示:“我”对父亲怎样呢?单看看父子“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却还是父亲主动地“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写了一信给我”,就不难想见“我”待父亲是怎样的背影中矿藏太丰富了。事情发生在1917年,文章写于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这年冬天(1917年),

3、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1921年暑假,他

4、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毁灭中所说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关坤英朱自清评传,燕山出版社,1995)自民国十年杨州八中的辞职事件发生后,妻儿也被逼离家,待在岳父处几个月

5、,直到民国十一年二月才接到杭州组织起小家庭。这一年暑假,朱自清希望时过境迁,带着妻儿回杨州探望双亲,首先是不准进门,后来是不加理睬。过了几天很没趣的日子,颓然返回杭州,这就是给俞平伯信中的“暑假中在家,和种种铁颜的事实接触之后”的遭遇。到民国十三年,母亲也被逼离家,朱自清接到浙江奉养,这时候心情极为痛苦,但本性忠厚,从没有怨恨。 (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智燕出版社)背影一文还有很关键的细节被忽略了。原来,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儿子,对父亲此等说不上口的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朱自清在文章中自是不便明说,文笔非常含蓄隐晦。虽然口不能言,但却郁积于心。在此情况下,儿

6、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文章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己二年余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接着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呢?也就是说,朱自清为什么要写背影呢?我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对我们读懂背影很有帮助。它之所以能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者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李广田最完美的人格)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叶圣陶、朱自清、唐弢: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1947年7月1日出版)父亲的

7、来信那句话是“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里,所谓“大去”其实就是一个“死”呀!作为人子,看到父亲的这个来信,谁又能不为所动呢?既然父亲离“大去之期不远矣”,前尘往事,一切都得到了原谅。再说,情随事迁,朱自清写背影的时候,事情已经过去八年了,当时的情感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回忆中也获得了程度上性质上的改变。也就是说,背影是朱自清回忆时写出来的,并不代表他当时有此感慨,时过境迁,才有此感受。这时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了变化,当时的懊悔变成了如今的忏悔。在北方定居后,生活是安定了,可是精神上却更加痛苦。尽管由于姨娘的作祟,尽管父亲的做法过分了些,自己虽然

8、也曾一再的忍受着,但总不能就这样的僵持下去。最后终于决定自己认错,请父亲原谅,既不向老人争曲直,也不希望有回音,只是尽其在我的发出信去。就是这样的一份感情,心绪得到了平静,对父亲产生了强烈的怀念,而写下了这一篇背影。(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智燕出版社)表面上,背影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忏悔;实质上,这种忏悔是父子长期失和造成的,而这种失和状态给儿子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创伤,这种父子反目使他痛苦和焦虑。“父为子纲”、“子不言父之过”等传统文化的重负使朱自清在反叛父权专制时产生道德上的焦虑和心理上的忧悒。父亲来信触发了这种焦虑,勾起了他心中的沉痛,强烈的骨肉亲情占据了他的胸怀,父亲那句“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9、使他受到震撼,难道真的要应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古语了吗?不,他要尽早与父亲冰释前嫌,他要借文章给老父以安慰,同时也释解自己心中之块垒。 于是,背影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老父的慈爱和儿子的忏悔,作者借写作背影释解了内心的焦虑,也使父子冲突得以缓和。 朱自清写作的目的达到了。(赵焕亭:朱自清内心矛盾和焦虑的审美置换,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4)此文也可以看作朱自清向他父亲伸出橄榄枝希望父亲看到文章,以修旧好。实际上,朱父看到此文,也便与儿子和好。一九二八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

10、,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睛,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朱国华朱自清与,人民政协报19981025)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过: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倪文尖背影何以成为经典,语文学习200

11、2年第2期)朱自清的禀性忠厚而且善良,尽管家庭缺少温暖,尽管父亲对家庭并不是一个很负责的人,他都不放在心上。最难得的,他的背影不是写在亲情的照拂与家人的和乐中,而写成于漂泊的异乡,近似无家可归的状况下。(周锦朱自清作品评述智燕出版社)朱自清是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背影的,作者写背影其实用情极深、用力极猛。短短一篇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有的人不理解背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因为不了解背影真正的写作目的。听了很多节讲背影的课,我发现很多老师教背影,有一个共同点,都把焦点聚

12、焦在“父爱”这个主题上,只是将背影解读到父慈子孝的层面。让学生体认父爱,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未免失之浅薄。背影的确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但是,学习背影一文,仅仅是体会父爱,适合吗?到位了吗?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我们学习散文,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呢,还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作者的情感上呢?换句话讲,是看父亲的形象呢,还是看体察父亲的那个人的心情呢?”(王荣生,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语文学习2009.09)。这是一个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任何一个文本,把主要精力倾注在文本所描写的对象上(写的什么),而不是对所描写

13、对象的描述上(怎样写的),这恐怕是有问题的。文章是立体的,我们讲给学生的,却往往是一个平面,可能还是扭曲的平面。这么多老师在教学背影的时候,都一股脑儿聚焦在作者描写的对象上而不顾作者通过对象的描述所抒发的情感,这与教师教学用书“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定位有关。前面提到的那些隐情教师教学用书掩盖的严严实实,没有一个字的介绍,也难怪老师们将“父子情深”平面化地理解为父子关系一贯其乐融融。如果教参不是将朱自清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厢情愿地“提纯”、“净化”,我们老师也不会一股脑儿地把精力聚焦在描写的对象“父亲”身上,只是简单地归纳为真挚感人的

14、父子之情。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些老师,只是将背影解读到父慈子孝的层面,而在明明有话可说的地方,反而视而不见,没有东西讲了,就是因为没有抓住矛盾,无法往深刻的内涵突进,就只好从表面到表面,在文章所描写的对象上上瞎折腾了。因为按教师教学用书教学似乎不允许知道背影里的秘密。教师教学用书意欲掩盖什么?聚焦什么?指引什么?是不是怕大家知道了这些秘密,父亲的形象一旦被戳破,怎么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父爱呢?在互联网时代,背影里的秘密盖是盖不住的。有的老师知道了这些情况,却不敢示于学生。有老师就说,“教学背影千万不能把朱自清先生用心遮盖起来的东西给晾了出来。”“如果不强硬地挖出那些学生本来根本无可能知晓的背景

15、,这篇文章足够经典。”“因为这个担心,上课时我总是刻意避免谈及朱自清的父亲及其父子间的矛盾。”这样的观点,我不能认同。我认为,教学就应该真实地去教。在网络信息时代,无视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这么丰富的矿藏资源就这么被浪费了,被屏蔽掉了,看上去很自然地对接到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但对教学背影来说掌握详实而又丰富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深入探究文本内涵。如果不了解这些,背影所抒发的浓情就显得有些突如其来的过分,文本里的不少着力点也多少显得做作正如本文开头余光中先生所怀疑的那样。客观呈现文章背后的信息,对准确理解文本中肯地评估文本,是很重要的,即使文章背后的故事,并不是那么有诗情画意,但它却是背影里最真实、最可贵的东西。我认为让学生知道背影里的秘密,不会影响朱父的形象,这与让学生体认父爱的教育目的也并不矛盾。因为背影一文其实是朱自清父子之间长期冷战关系的解冻剂。现在的孩子要真正理解这篇散文,其实是很困难的。但这些材料让语文老师们都看看,却大有好处。当然,老师在备课上要深度解读,在课堂教学上要适度教学(文后附有笔者背影的教学设计)。台湾的国文教师手册(相当于大陆的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