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87770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doc18(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 所谓民营企业人才是指在民营企业人力资源中具有较高教育水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的群体。根据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的现行人才统计标准,在民营企业只要具有中专毕业学历以上人员;或具有初级职称以上人员即是人才。民营企业人才是支撑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具有较强活力的人才群体之一。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知识化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已有金融资本转变为掌握新知识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资源。谁拥有最雄厚、最广泛的人才资源,谁就会在21世纪经济赛局中稳操胜券。民营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想要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性,

2、以及影响企业人才的因素,并精心培育企业人才,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由于社会、历史和自身等诸多原因,人才在民营企业中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期望和结果存在的差距使得人才流失现象相当严重,如何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并构筑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高地,便成为民营企业目前鱼待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 一 中国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的演进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民营企业是伴随当代中国三次思想大解放浪潮的洗礼,逐步由“补充”的配角地位发展到“重要组成部分”的次主角地位的。随着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为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层面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也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视人才、人才匮乏到促进科技人才和智力的合理流动,成为吸纳中、高级人才创业并发挥其专长的大舞台,成为高等学校毕业生以及归国留学生回国创业的主渠道的转变过程。 民营企业大体上包括个体、私营经济,乡镇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三资”企业,国有民营、公有私营企业五大块。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一样,民营企业人才大体上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这六个阶段与中国政治气候的冷暖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与政治和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 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再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是民营企业消亡和非法生存的阶段。民营企

4、业人才也由此逐渐退出这一领域。1956年之后,中国几乎彻底取缔了私营企业,从单个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合营企业已由国家直接管理,基本上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没有多少区别了。只有在穷乡僻壤,还存活着9万多的个体户。到1958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彻底不存在了。“文革”期间,个体经济被看作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并大张旗鼓地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掉。在“四人帮”的“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错误口号下,个体工商业不断遭受打击和砍杀,民营企业人才也越来越少。 第二阶段,从1979-1984年是民营企业人才重新出现和初

5、步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国家轻重工业比例调整及其呈现出严重的短缺经济状态,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乡企在基层政府推动下,呈现出粗放式和数量式的快速增长。同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城市个体经济也开始出现,这时涌现出一批民企能人。 第三阶段,1984-1989年,这是民营企业人才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农村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发展,农民有了大量剩余资金,所造成的国内市场巨大空白促进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并推动了低技术工业在农村的发展。这一阶段,乡镇企业和各类个体私营企业受到宽松政策的鼓励,抓住了大发展的机遇,这些企业开始

6、涌现出一大批人才,同时社会其他领域的人才也相继进入民营企业。 第四阶段,1989-1991年,受政治气候的影响,经济领域实行治理、整顿,民营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曲折徘徊的低潮时期,其人才纷纷退出。1989年11月9日,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对民营经济进行调整整顿,关停并转。中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出现了大幅度下滑。198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税收大检查,出现一些对私营企业惩罚过重的现象。乡镇企业也普遍进入徘徊和受压抑的困难阶段,治理整顿,政策收缩,这时能够生存并得到发展的企业一般都是在内部管理和技术改造方面过硬的企业。 第五阶段,1992-1997年,邓小平南巡谈

7、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再次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三资企业”在东南沿海大量出现,其人才剧增。这一时期,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开始超过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户数的增长速度首次超过个体企业,民营经济在第三产业领域里的比重也开始超过第二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第六个阶段,1997年至今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党的十五大对民营经济成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十六大对民营企业主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确认。民营经济逐步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

8、,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如今,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就是通过再次修改宪法,明确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人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 当代中国民营企业人才发展现状透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随着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人才也迅速增长。在全党重视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宏观环境下,大批的科技人员纷纷下海经商,创办公司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人才迅速增加,民营企业创业者也是被政府及社会最早承认的民营企业家之一。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进入门槛高,从2000-2002年,民营科技企业的人才比重一直在50%左右,高于民

9、营企业人才比重20个百分点。这些民营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高聚集区。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大幅度增加,人才总量也相应增长,2002年民营企业人才数量比2000年增长近一倍。如今,民营企业的人才呈现出如下发展特征和趋势。 1民营企业吸纳人才呈上升趋势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中国民营企业人才规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模庞大的中国民营企业人才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同中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增长相适应,人才队伍总量也快速增长。到2000年,中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才达到6360万人,其中,非国有经济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占技术人才总数的19%。经济发达地区这一比

10、例更高,以广东为例,到目前广东民营企业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才数量约为151.5万人,占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30.3%。按学历分,研究生 2.8万人,占1.8%,大学本科30.5万人,占20.1%,大学专科50万人,占33%,中专68.2万人,占45.1%;按技术职称分,高级职称4.2万人,占2.8%,中级职称17.1万人,占11.3%,初级职称25.6万人,占16.9%。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全社会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448万人,加上近三年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成人高校毕业生,以及外省进入广东打工人口,目前全省从业人员中,中专及以上人员约为550万人,民营企业人才占

11、其比重约为27.3%。 2.民营科技企业人才比重高且增长迅速 民营科技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力军,是民营企业人才高聚集的行业。民营科技企业正逐渐成为我国新生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中关村是中国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典范与缩影,从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第一家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到1999年正式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经过20年的发展,“中关村”科技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中国的“硅谷”,并初步形成了以“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基础的民营经济园区。与其他企业比较,中关村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突出特点是具有较高比例的高素质劳动者。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0年末,园区从业科技人员

12、29.13万人,比1999年增长18.6%。 从业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园区从业人员总数的60%以上,大大高于同期全国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3.8%的比例。具有初级职称以上从业人员占园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5.4%,也分别大大高于同期全国从业人员中和国有单位职工中技术人员4.3%和27.5%的比例。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些骨干企业内,这些人员的比例还要更高。 3.民营企业人才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 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客观存在着发展的差距,人才分布也存在差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1年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3053.3万人,人才密度为239人。其中东部地区133.3万人,占总量的43.9%,

13、人才密度为284人;中部地区931.7万人,占总量的30.5%,人才密度为255人;西部地区781.6万人,占总量的25.6,人才密度177人。民营企业人才地区分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民营企业特别发达的东部地区,集中了民营企业人才的60%,从2001 -2003年福布斯排行榜前20位企业地区分布情况看,不难发现一个趋势,那就是知名大企业逐步向东部地区聚集,如希望集团就把自己的公司总部从四川成都迁到了上海。东部地区有好的政治环境,有优越的经济政策,也有更多的投资机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对人才匮乏的西部地区来比,东部集中了中国大部分的优秀人才,而人才对企业的成长与壮大是密不可分的;第

14、二层次是中部地区,集中了民营企业人才的25%,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幅员广阔,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民营企业数量少,工资收人低,福利待遇较差,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数量只占15%。 据2002年人事部对全国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比例分别为33.7、42.7%和23.6%,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64.4%、22.0%和13.6%,东部与西部相差50.8个百分点。 4.私营企业人才占据主导 私营企业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力军。私营企业以其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以及受到政府

15、的日益重视正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盟,私营企业人才数量与日俱增,私营企业人才数量占了民营企业人才数量的绝大部分。以广东为例,目前在广东省民营企业人才中,私营企业人才有110.3万人,占72.8,其他三类民营企业:即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合计才拥有人才41.2万人,仅占27.2%。从各类型企业的人才构成上看,私营企业的人才占其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1.5%(企业中专学历及以上人才与企业从业人员之比,下同),分别比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其他联营企业高4.1个、7.7个和6个百分点。从学历结构看,全省私营企业中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各学历人才分别为1.9万人、22.1万人、39.4万人、46.9万人,分别占民营企业的67.9%、72.5、78.8%,68.8%;在私营企业各技术职称人才中,专业技术人员为47.3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为3.2万人、中级职称为12.6万人、初级职称为18.9万人,分别占民营企业的75.4%、76.2 % 、73.7 % 、73.8 %。 5.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比重高于其他行业 尽管受企业数及从业人员数量多少的影响,民营企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数量较多、从业人员较集中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行业中,但从各行业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比重明显高于其他行业。如广东省民营企业按各行业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