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71122 上传时间:2023-12-2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新课程强调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充分从事探索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搭配中的学问这一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

2、培养学生有序思考问题的方法。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评课稿啊陈丹凤老师与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本课时,都能以直观的内容为主,以探索学习活动做保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两节课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下面就两节课的亮点说一说:一、情趣设计诱其乐思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智力活动必须是为一种情感性力量所激发的,一个人从来不想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得引起学习的动机。而兴趣则是产 生学习动机的主观原因。从心理学上来说,兴趣可以使感官 和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习中高度注意,使感知清 晰,想象活跃记忆

3、牢固,能抑制疲劳,产生愉快情绪,能 以最佳心态获取信息。学生一旦有了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 趣,就会积极地去实践,这对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两位老师都能创设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陈丹凤老师以笑 笑过生日为主线,巧妙地将选择衣服选择路线吃午 餐送礼物等生活素材串联起来;何立娜老师则以自己国 庆游世博为主线,将选择衣服吃早餐选择路线等生 活素材串联起来。两人都用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问题作为教 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生活问题和实际情境中来学习组合 和排列,让学生从穿衣、吃饭这些生活事情中寻找出简单事 物的排列方法,使他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存在于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 二、猜想求证诱其创思 猜想是一种数学

4、方法,是数学研究中的发现法,是一种创造 性的直觉思维方式,是关于数学规律的联想和设想。在数学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保护这种非逻辑的思维方法,并且要在此 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证欲望,进行不懈的 自主学习。 两位老师都能在学生探索问题(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上衣和下装各选一件,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之前让学生进行 猜测想象,之后告诉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需 要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验证,以此来激发学生求证的欲望和学 习的兴趣。 三、动手操作助其深思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小学生思维是形象的。要解 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必 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

5、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 产生更多的新问题、在新问题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想法。 两位老师课前都精心准备了衣服模具,让学生用摆的直观方 式来表达搭配效果,使得抽象的排列组合知识变得形象易 懂,之后,老师又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连 一连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实物操作到图形符号的过 程,一步一步地从形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将数学变成学生 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找到 按顺序,不重复,不漏掉的排列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何立娜老师在教学搭配衣服时,引导学生不仅 可先确定上衣,由上衣搭配下衣;也可以先确定下衣,由下 衣来搭配上衣。对知识点进行了拓展,着力培养了学生的多 角度

6、思维。 总之,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她们追求课堂教学有 效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我也提点我个人不成熟的看法:陈丹凤老师在引导学生直观排出衣服的搭配方法后,提问学生:如果不能去动这些衣服,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表示它们的搭配方法?学生的方法很多,也很好,并且呈现的生成资源可以让老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从中看到方法的“优化”过程, 这节课到这里已是高潮, 但美中不足的是,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看看用哪一种方式来表现更简单明了?) ,而是让学生呈现出的优化资源白白浪费。应该说数学学习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不断让学生从形象中抽象出来,而非让学生一直停留在表象中,这样对学生思维发展也是不利的。何立娜老师在这一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选择路线的教学设计中,先安排2 对 3 的路线,再安排2 对 4, 2 对 5 的路线,层次不断提升,并有意引导学生说出 2 对 3 的路线其实就是 2 个 3, 2 对 4 的路线其实就是 2 个 4, 其用意就是要抽象出用乘法来算出排列的方法,这是搭配算法的最高境界,但可能是由于时间不够,最终老师没有对此进行总结,学生也没有明白老师的用心良苦,没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