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870063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第三、八单元教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时安排】1、加法运算定律 3课时2、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3、简便计算 4课时营养午餐 1课时1、加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的例1;第31页“练习五”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2、能运用加法交换律解答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说理、推理能力。3、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2、趣。重点难点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2、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口算习题6道。2、引入新课。(二)探究新知:1、学习加法交换律。创设情境,引出例题。读题,请学生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提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等式说明了什么?举出与例题同样的例子。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律。(交流后看书自学)2、分组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3、想一想:在哪些计算中用了加法交换律呢?(三)课堂作业设计1、运用加法交

3、换律填上合适的数。230+420=( )+( ) 27+19 =19+( )( )+100=( )+37 ( )+( )=( )+( )2、填空。把( )数合并成( )数的运算叫做加法。一个数加0,还得( )。两个加数( )位置,( )不变,这叫做加法()。(四)思维训练:少先队组织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少先队员读一本书。张洋到图书馆借书时,图书馆用不同的科技书120本,不同的故事书150本,不同的工具书100本。那么张洋用多少种不同的选法?(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的例2。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4、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恰当的数。()()()()A()()幼儿园大一班有人,大二班有人幼儿园大班共有儿童多少人?(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质疑。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学习例。出示例题,提出问题。理解题意。尝试解答。质疑解答。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在算什么?还有不同算法吗?为什么要加小括号?观察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种

5、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计算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比较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归纳概括。三个数相加,先把()相加,再同()相加;或者先把()相加,再同()相加,它们的()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呢?(三)课堂作业设计(四)思维训练。、灵活应用。?、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0页的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用字母表示加

6、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根据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恰当的数。348+217+162=348+( + )(25+68)+32=25+( + )56+47+44=56+( + )3、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板书:425+380+75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发现有多种算法,分别请同学板书五种算法。说一说哪种算法最好,为什么?想一想计算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回忆以前哪些计算应用了加法结合律?2、学习例3。出示例3。理解题意,明确需解决的问题。想一想:例2解决了什么问题?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个星期的计划还剩下几天?结合例3,仔细看图说出

7、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独立列式,尝试计算。交流算法。问:为什么要改变加数的位置和连加的顺序?3、拓展。观察算式说说怎样计算简便。425+14+286 32+179+68175+180+20+225 43+19+57+81(三)课堂作业设计、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应用了哪些运算定律。91+89+11 85+47+15+53 168+250+32 26+47+174 85+248+65 299+145+301 18+77+40+23+48 815+49+65+14+11(四)思维训练1、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你能很快算出下面的两个算式的和吗?1+3+5+17+19=2+4+6+18+20=2、巧算下

8、面各题。19+199+1999+19999+199999(4256+125+825)-256(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2、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3、34页的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并能运用它进行验算。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2、乘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口算习题6道。2、复习乘法意义。3、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领会主题图。出示主题图。观察图意。

9、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哪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你能解决哪些问题?2、学习例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列式计算。提问: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举出同例题一样的事例。归纳总结。上面每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乘法的什么规律?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交流后看书自学)板书:ab=ba3、拓展。找一找主题图中哪个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学生自由选择,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4

10、、应用。我们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三)课堂作业设计1、填空。32+32+32+32=( )( )7526=( )( )ab=( )( )一个数和1相乘得( )2、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248810 30752 1010303 5182178(四)思维训练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2倍,要使积扩大6倍,另一个因数应该怎么变化?2、一位老奶奶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然后减去15,再乘以10,恰好是100岁。”那么老奶奶现在多少岁?(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的例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2、能够应用乘法

11、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重点难点:1、理解并运用乘法结合律。2、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口算习题6道。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5=( )20(10+ )+8=10+( + )28+( )=12+( )( )( )=( )(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学习例2。提出问题,板书例2。读题分析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学生板书解题思路。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汇报结果。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同样可以用等号来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255)2=25(52)质疑。25、5、2这三个数相乘,他们相乘的顺

12、序不同,但结果一样,那么是不是所有三个数相乘,改变相乘顺序他们的结果仍然不变呢?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156)10 ( ) 15(610)(12580)3 ( ) 125(803)(2512)4 ( ) 12(254)汇报发现: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交流后看书自学)板书:(ab)c=a(bc)2、比较、概括、归纳。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概括。3、拓展:乘法结合律的应用。试一试。37254怎样计算简便?变式:25374独立完成后说一说都应用了什

13、么运算定律。(三)课堂作业设计1、写一写。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2、填一填。根据乘法运算定律,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82=2 12578= 7 (4015) =40( 6)3、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四)思维训练1、四年级同学120人排成4路纵队,也就是4个人一排,排成了许多排,现在知道每相邻两排之间相隔1米,这支队伍长多少米?(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同学说些什么?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36页的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重点难点:1、乘法分配律的归纳概括。2、理解分配律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口算连乘4道。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