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867953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一、关于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的比较1要素地籍测量重点在权属要素(包括权属界线及与之有关地物要素),对于常规 地形测量所要求的高程点、等高线、管线等地貌要素无强制要求。地形测量除不 表示权属界线、权利人、宗地代码、地类号等要素外,原则上对地表的所有地物、 地貌均应予以表示,可以根据比例尺及用户要求对其取舍。2方法目前的全野外数字成图手段可应用于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地籍测量因对地貌、管线等要素不做要求,野外碎部采集及内业编辑成图工 作量大大减少,但后续的地籍表册、宗地图制作、入库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并 且因为入库而对图形的拓扑关系要求很严格,体现在地籍图编辑上就要求严格的 做好点、

2、线、面的编辑与检查。地形测量因为为全要素测量成图,野外采集与内业编辑比较繁琐。因此,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图的成图,首先删除地籍权属界线、 注记,然后进行地形要素的补测,这一步是主要工作量所在(需补测线杆、检修 井、高程点、交通附属设施等等)。3精度地籍图的精度优于地形图。如果先测制地形图,必须兼顾地籍图精度要求; 如果先进行地籍测量,在补测成地形图,已测要素的精度完全可以保证,应充分 利用已测图形数据,然后进行补测。方法可行,只是工作量的问题。4应用软件目前进行的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均涉及入库工作,所用工作软件基本上可一 样,有武汉中地公司的MapGIS系统(德州为武汉瑞得)和美国的A

3、rcGIS等,地 形、地籍测量使用的测量成图软件均为我国的研发人员自行开发。二、地籍测量的含义地籍调查测量是获取和表述宗地的权属、位置、形状、数量、用途等基本情 况,提供满足土地登记需要的基础资料的一系列工作总称。地籍调查测量宜采用 国家统一坐标系,亦可采用地方坐标系;采用地方坐标系时应与国家坐标系连测。 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亦可采用任意坐标系。工作内容包括地籍调查、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 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建筑物和构筑物;道路和与权界线关联的线状地物; 水系和植被,同时调查房屋结构与层数、门牌号码、地理名称和大的单位名称等,

4、地籍要素测量成果应能满足地籍图编制、面积量算、统计的要求。地籍测量的重 要成果之一是地籍图,因此地籍图测绘在地籍测量乃至地籍管理中都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1)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静态相对定位和网络RTK (如GZCORS)的应用: 减少人力费用。 定位精度高,测站间无需通视,在没有现成基准控制点的遥远地区能进行 高精度的定位计算,且定位不受人眼视线的限制。使用大地测量型双频GPS接收 机,根据载波相位测量原理进行静态相对定位,目前达到的典型精度为lppm。 控制网几何图形已不是决定测量精度的重要因素,点与点之间的距离长短 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自由

5、布设。 操作简便,容易使用。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 精确地 3 维系统,全天候作业。 由于GPS接收机的自动化程度高,操作非常方便,因而减低了野外测量人 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控制点之间无通视的要求,顾客省去大量建造标志的费用,同时野外实 测时间短,人员少,大大降低了测量成本。 能在同一坐标系统中提供三维信息,GPS定位是在国际统一的坐标系中计 算的,因此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相互关联,可实现数据共享。GPS 测量也有一定的局限。在建构筑物密集的地域。由于多路径效应而造成 测量精度降低,有些位置如楼房角和树荫下由于卫星信号被遮挡接收机

6、接收不 到足够的卫星数量而无法正常工作,可以利用 GPS 在开阔地区实测布设控制 点解算和处理结果,然后,利用全站仪及 GPS 控制成果来完成,解决了 GPS 存在的技术缺陷。(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3)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4)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 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5)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像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三、地籍测量的特点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

7、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 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 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地籍测量工作 的根本的目的是国家为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 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基础资料。(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由地籍的历史 和地籍测量的历史可知,测绘技术一直是地籍技术的基础技术之一,地籍测量技 术不但为土地的税收和产权保护提供精确、可靠并能被法律事实接受的数据,而 且借助现代先进的测绘技

8、术为地籍提供了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 地理参考系统。(3)地籍测量按规范要求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对完整的地 籍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地籍测量 成果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或其他相关的要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图、数、册等 资料。但其实我国多数地籍调查形成的成果并未给予土地确权使用,主要是反映 建设用地使用的基本状况,达到查清城乡土地利用现状等土地调查为主要目标, 因此均采用先地籍测量再行地籍调查,界址线按实际使用范围界线测绘以达到土 地管理的目的,这种地籍测量模式的前提条件是要求测区内的地形图或地籍图现 时性强。(4)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

9、律特征。无论是产权的初始登记,还是变 更登记或他项权利登记,在对土地权利的审查、确认、处分过程中,地籍测量所 做的工作就是利用测量技术手段对权属主提出的权利申请进行现场的勘查、验 证,为土地权利的法律认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权证明材料。(5)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 既要符合测量的观点,又要反映土地法律的要求,它不仅表达人与地物、地貌的 关系和地物与地貌之间的联系,而且同时反映和调节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 以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各种关系。(6)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 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而土地管理要求地籍资料有非常强的现

10、势性,因此必 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所以地籍测量工作比一般基础测绘工作更具有 经常性的一面,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 情况。地籍测量工作始终贯穿于建立、变更、终止土地利用和权利关系的动态变 化之中,并且是维持地籍资料现势性的主要技术之一。(7)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量 技术是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 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对图形、 数据和表册的综合要求组合不同的测绘技术和方法。(8)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从事地籍测

11、量的 技术人员,不但具备丰富的测绘知识,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 的知识。地籍测量工作从组织到实施都非常严密,它要求测绘技术人员要与地籍 调查人员密切配合,细致认真地作业。四、地形地籍图外业数据采集基本要求1 数学精度要求数学精度要求,根据相应的规范、图式、技术要求书及本设计书 认真加以学习,细心领会。外业数据以计划的几个区域为单位进行地物、地形要素全野外数字采集,所 有地物点、地形点均需实测坐标、高程。一、二级地物点按 1:500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地要求详尽精确测绘。(1)一级地物点:道路、街、巷、加固坎(坡、堤岸、沟渠)等转点及其两 侧的房屋、围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他

12、可起界线(点)作用且耐久 牢固角点(边线)明确的地物等要素的角点为一级地物点,其相对临近控制点(一 级图根点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W5.0cm。(2)二级地物点:处于隐蔽地区(布设附合图根导线非常困难)的房屋、围 墙(栏杆、篱笆、铁丝网)、或者其他可起界线(点)作用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 要素的角点为二级地物点,其相对临近控制点(二级图根点以上各级控制点)点 位中误差W7.5cm。(3)其他地物点:不属于一、二级地物点的地物点,其相对临近控制点(含二级图根点以上各级控制点)点位中误差W10.0cm。(4)地形图上高程点注记:图根点高程注记至0.01m,经水准联测的控制 点高程注记至0.001m

13、,碎部点高程注记至0.1m。(5)测绘内容及取舍,除按照规范执行,符号按图式相应符号表 示。2 外业数据处理技术要求数字测图内业工作量大,且是决定图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应高度重视,并正 确认识内外业工作量比例。外业做到站站清;内业做到天天清,幅幅(或街坊) 清。若天天清确有困难,可按实际内、外业工作量比例,合理安排内、外业工作 时间,但一般外业连续工作量积累不得超过3天,否则数据量大,容易造成错 误。每台微机的目录变动记录本和外业草图记录本应保存,以供检查验收时做参 考。所有地物地貌要素应严格按照要素分类与代码规定执行,并认真检查防 止错码与错层,每个街坊完成后应及时打印出图,并到实地作巡视检查

14、,以便改 错和补漏,完善后及时提交专职质检员进行内查外检。3 数据采集作业方法和要求(1)测站点应以控制点为基础,施测碎部点可采用极坐标法、支距法或方向 交会法,在街坊内部设站困难时,也可用几何作图等综合方法进行。施测一级地物点时一般不允许支站;作业过程中,仪器应认真对中、整平,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测站作业开始前,必须检验仪器2 c和i角一次,并重新设 置于仪器中。每一测站工作,自始至终加强测站起算数据(核对测站坐标、高 程、定向点坐标)的检查,并检核两点实测距离与计算距离是否一致。采集方式 可有码或无码相结合。(2)地形、地物要素点的测量,边长以全站仪单程测定,水平角、垂直角 可只测半测回。(

15、3)要素点棱镜位置安放,应保证与图式符号的定位点或定位线严格一致。 为了减少棱镜常数对细部点的误差影响,应根据棱镜规格不同在全站仪加常数设 置中考虑加入棱镜改正常数。当棱镜无法摆到点位(凹角)的情况下,要量测棱 镜后侧至点位距离,此时,水平方向要严格照准点位(凹角线),距离改正数要 记载在观测手簿中,并在草图上加上标记,以便图形编辑时予以纠正。为保证精 度应采用特制小棱镜或无棱镜仪器进行。(4)使用全站仪采集数据困难地区,如大面积的果园、灌木丛、鱼塘,可使用RTK测量采集数据,应符合CH/T 2009-20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 (RTK)技术规范)的要求。4 地形图要素的采集与表示、二

16、级地物点要求依实详尽测绘,其他地物要素按国标规范数字地形图的有关要求测绘。另特别要求如下:居民地和桓栅(1)房屋角点是指房屋勒角以上墙体(或墩、柱)的角点,房屋、围墙等转角 有突出墩(柱)的,墩(柱)的角点和房屋墙体应依实测绘(见图1);成排突出墙体 的墩(柱),两端墩(柱)和墙体依实测绘,中间墩(柱)可略(见图2);有柱走廊两 端的柱依实测绘,中间各柱宽度大于0.5m的依实测绘,小于0. 5m的测注外侧中 点,并以“侧面中点定位的不依比例柱”符号表示(见图3)。(2)底层架空(或局部架空)房屋以上层外围轮廓投影为准实线表示,并加注 记“底层架空”或“局部架空”。四角支柱依比例测绘,实线表示。(3)所有围墙宽度均依比例测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