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6789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英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英文翻译(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使用高级分析法的钢框架创新设计1导言在美国,钢结构设计方法包括允许应力设计法(ASD),塑性设计法(PD)和荷载阻力系数设计法(LRFD)。在允许应力设计中,应力计算基于一阶弹性分析,而几何非线性影响则隐含在细部设计方程中。在塑性设计中,结构分析中使用的是一阶塑性铰分析。塑性设计使整个结构体系的弹性力重新分配。尽管几何非线性和逐步高产效应并不在塑性设计之中,但它们近似细部设计方程。在荷载和阻力系数设计中,含放大系数的一阶弹性分析或单纯的二阶弹性分析被用于几何非线性分析,而梁柱的极限强度隐藏在互动设计方程。所有三个设计方法需要独立进行检查,包括系数K计算。在下面,对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的特点进行了

2、简要介绍。结构系统内的内力及稳定性和它的构件是相关的,但目前美国钢结构协会(AISC)的荷载抗力系数规范把这种分开来处理的。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结构体系和它构件的相互影响反映在有效长度这一因素上。这一点在社会科学研究技术备忘录第五录摘录中有描述。尽管结构最大内力和构件最大内力是相互依存的(但不一定共存),应当承认,严格考虑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很多结构是不实际的。与此同时,众所周知当遇到复杂框架设计中试图在柱设计时自动弥补整个结构的不稳定(例如通过调整柱的有效长度)是很困难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建议在实际设计中,这两方面应单独考虑单独构件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基础及结构整体稳定性。图28.1就是这

3、种方法的间接分析和设计方法。在目前的美国钢结构协会荷载抗力系数规范中,分析结构体系的方法是一阶弹性分析或二阶弹性分析。在使用一阶弹性分析时,考虑到二阶效果,一阶力矩都是由B1,B2系数放大。在规范中,所有细部都是从结构体系中独立出来,他们通过细部内力曲线和规范给出的那些隐含二阶效应,非弹性,残余应力和挠度的相互作用设计的。理论解答和实验性数据的拟合曲线得到了柱曲线和梁曲线,同时Kanchanalai发现的所谓“精确”塑性区解决方案的拟合曲线确定了梁柱相互作用方程。为了证明单个细部内力对整个结构体系的影响,使用了有效长度系数,如图28.2所示。有效长度方法为框架结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设计。然而,有

4、效长度方法的使用存在着一些困难,如下所述:1、有效长度的方法不能准确核算的结构系统及其细部之间的互相影响。这是因为在一个大的结构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太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有效长度系数K代表。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准确地测算框架单元实际需要的强度。2、有效长度的方法无法获取结构体系中内力非弹性再分配,因为带有B1、B2系数的一阶弹性分析只证明二阶影响,但不是非弹性内力再分配。有效长度的方法只是保守的估计了最终承载大型结构体系的能力。3、有效长度方法无法测算的结构体系受负荷载下的失效模式。这是因为荷载抗力系数相互作用方程不提供在任何负载下结构体系的失效模式的信息。4、有效长度的方法与计算机程序不兼容。5、有效

5、长度的方法在涉及系数K的单独构件能力检测时需要耗费比较长的时间。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细部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这两个方面,可以通过结构的最大强度测定来被严格对待。图28.1就是这种方法的间接分析和设计方法。直接设计方法的发展被称为高级分析,或者更具体地说,二阶弹性分析框架设计。用这种直接的方式,无须计算有效长度系数,因为不需要规范方程包含的单独构件能力检测。凭借目前现有的计算技术,直接使用高级分析法技术框架设计是可行的。这种方法过去在办公室设计使用时一直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本章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直接的钢框架设计方法,使用高级分析法产生跟荷载抗力系数法的相同的结果。利用高级设计

6、分析的优点概述如下:1、高级分析法是结构工程师进行钢结构设计的另一个工具,它的通过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为设计人员提供灵活的选择。2、高级分析法直接获取了整个结构体系和细部结构极限状态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就不需要规范方程包含的单独构件能力检测。3、相比荷载阻力系数设计法和允许应力设计法,高级分析法通过直接弹性二阶分析提供了更多结构性能的信息。4、高级分析法解决了常规荷载阻力系数设计法中由于不兼容弹性全球分析和单元极限状态设计的困难。5、高级分析法与计算机程序兼容性良好,但荷载阻力系数设计法和允许应力设计法则无法与计算机程序兼容,因为它们在过程中都需要有对系数K的单独构件能力检测的计算。6、高级分析

7、法可以得到整个结构体系弹性内力再分配的结果,并且节约高度不确定的钢框架的材料。7、过去在设计室使用高级分析法被认为不切实际,而现在则是可行的,因为个人电脑和工程工作站的能力正在迅速提高。8、通过高级分析法测定的各项数据都接近了荷载抗力系数法测定的那些数据,因为高级分析法对荷载抗力系数法的柱曲线和梁柱的相互作用方程进行了校准。因此,高级分析法替代了荷载抗力系数法。9、高级分析法比较高效,因为它完全消除了经常引起混淆的冗长的单独构件能力检测,包括荷载阻力系数设计法和允许应力设计法中的系数K的计算。在各种高级分析法中,包括塑性区准塑性铰法,弹性区塑性铰法,名义负荷塑性铰法和改进塑性铰法,推荐使用改进

8、塑性铰法,因为它保留了计算的效率和简便性及实际应用的准确度。这个方法是对简单的传统的弹塑性铰法的改进。其中包括一个简单的修改,证明在塑性铰位置截面刚度的逐步退化和包括细部两个塑性铰之间的逐步刚度退化。表28.1中对常规荷载抗力系数法和高级实用性分析方法的关键因素做了比较。荷载抗力系数方法用来证明主要影响隐含在其柱强度和梁柱相互作用方程之中,而高级分析法通过稳定性的功能,刚度退化的功能和几何缺陷方面来证明那些影响,在28.2中有详细讨论。高级分析法持有许多钢结构实际问题的答案,同样地,我们推荐寻找有效地合理地完成框架设计方法提供给工程师,但这要符合荷载抗力系数规范。在下面的章节里,我们将提出符合

9、荷载抗力系数钢框架结构设计的高级先进实用分析方法。该方法的有效性将通过比较基于精确塑性区解决方案和荷载抗力系数设计分析及设计结果的细部和框架的实际案例研究。大范围的案例研究和比较可以这种高级方法的有效性。2高级实用性分析本节介绍了一种消除规范单独构件能力检测的直接设计钢框架的高级实用性分析方法。改进后的塑性铰法是由简单的传统的弹塑性铰法发展调整而来,实现了简单和真实的反映了实际情况。下一节将提供了最终确认该方法的有效性的核查方法。高级分析能够验证连接的灵活性。常规分析和钢结构的设计通常在假设梁柱连接不是完全刚性或理想的固定下进行。然而,在大部分实际的连接是半刚性的并且它们的状态介于这两个极端的

10、例子之间。在允许应力设计-荷载抗力系数规范,有两类特定的建筑:FR(完全受限)结构和PR(部分受限)结构。荷载抗力系数规范允许通过“合理途径”连接灵活性评估。瞬间旋转的关系代表了连接的状态,已经完成多方面的试点连接工作和收集大批的瞬时旋转数据。有了这个数据库,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数个连接模型,包括线性,多项式,B曲线,动力和指数。鉴于此,Kishi和Chen提出的三参数幂函数模型被采用了。在使用高级分析时,几何缺陷必须由框架单元加以塑造。几何缺陷在构造或架设过程中导致不可避免的错误。对于建筑结构的结构构件,几何缺陷的种类属于非线性和非垂直的。明确建模和等效名义载荷被研究人员用来证明几何缺陷。在这

11、一章节中,发展了基于进一步减小构件切线刚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简易的途径用来证明没有输入名义载荷或明确几何缺陷的不完善的影响。本节中描述的高级实用性分析方法仅限于受静载的两维支撑,无支撑,和半刚架。不考虑结构的空间状态,并且假定有足够的侧向支撑防止侧扭屈曲。假设W节就是这样的节可以在无局部屈曲情况下发挥全塑性时刻能力。强轴和弱轴弯曲宽凸缘部分的研究都采用高级实用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可被视为介于现在广泛使用的常规荷载抗力系数方法和像在未来实际应用中塑性区的制定方法等的更严谨的高级分析/设计方法之间的一个临时的分析设计方法。An Innovative Design for Steel Fra

12、meUsing Advanced AnalysisIntroduction The steel design methods used in the U.S. are allowable stress design (ASD), plastic design (PD), and load and resistance factor design (LRFD). In ASD, the stress computation is based on a first-order elastic analysis, and the geometric nonlinear effects are imp

13、licitly accounted for in the member design equations. In PD, a first-order plastic-hinge analysis is used in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PD allows inelastic force re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structural system. Since geometric nonlinearity and gradual yielding effects are not accounted for in the anal

14、ysis of plastic design, they are approximated in member design equations. In LRFD, a first-order elastic analysis with amplification factors or a direct second-order elastic analysis is used to account for geometric nonlinearity, and the ultimate strength of beam-column members is implicitly reflect

15、ed in the design interaction equations. All three design methods require separate member capacity checks including the calculation of the K factor. In the foll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RFD method are briefly described.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a structural system and its members are rel

16、ated, but the interaction is treated separately in the current American Institute of Steel Construction (AISC)-LRFD specification 2. In current practi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ructural system and its members is represented by the effective length factor. This aspect is described in the following excerpt from SSRC Technical Memorandum No. 5 28:Although the maximum strength of frames and the maximum stre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