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867645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长极理论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这就是增长极所认为的。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在:第一,区位经济。 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 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 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 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 场供给,从而使经

2、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 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 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 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 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 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 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 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增长极理论提出以来,被许多国家用来解决不同的区域发展和规划问题, 这 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区域经济理论所无法比拟的优点:第一,增长极理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描述更

3、加真实。新古典经济学者信奉均衡说,认为空间经济要素配置可 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即使短期内出现偏离,长期内也会回到均衡位置。佩鲁则主 张非对称的支配关系,认为经济一旦偏离初始均衡,就会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动, 除非有外在的反方向力量推动才会回到均衡位置。 这一点非常符合地区差异存在 的现实。第二,增长极概念非常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鼓励技术革新,符合社会进步的动态趋势。第三,增长极概念形式简单明了,易于了解,对 政策制定者很有吸引力。同时,增长极理论提出了一些便于操作的有效政策, 使 政策制定者容易接受。例如,佩鲁认为现代市场充满垄断和不完善, 无法自行实 现对推进型企业的理性选择和环境管

4、理问题,因此,提出政府应对某些推进型企 业进行补贴和规划。然而,增长极理论也有其明显的缺陷。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作用,增长极 的出现对周围地区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回波效应。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 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 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二是扩散效应。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 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 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 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 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

5、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 “飞地”。增长极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增长极的发展导致 外围地区资本筹集困难。增长极具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投资利润以及需求 日益扩大的市场,这些因素吸引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将经济落后地区的储蓄转化 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而外围地区由于落后的经济基础和投资收益率低, 资本 外流,致使资本积累逐渐减少,资本日趋短缺和枯竭,任何现代化的产业都难于 起步。第二,增长极的经济发展使外围地区人才缺乏,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增长极在就业机会、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个人多样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子女上 学就业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 这些优势吸引着落后的外围地区的

6、劳动者和各类专 业人才通过各种途径纷纷流向那里, 结果在增强增长极发展能力的同时, 却对外 围地区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三,增长极的发展导致外围地区贸易状况恶化。 由于地域邻近,增长极与外围地区势必发生区域贸易活动,前者以输出工业品、 资本品为主, 并从后者输入初级产品; 而后者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输出为主。 初 级产品的价格低而不稳, 且缺乏需求弹性, 因而竞争形势和交易条件有利于前者 而不利于后者。总之,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往往是以牺牲外围地区的发展为代价的。福建是全国最早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省份之一。 但受台海局势阴晴不定、 发展 腹地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福建渐渐成为两个三角洲之间的“相对洼

7、地”。2004 年初,福建省正式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认为,这表明福建开始致力于改变过去 20 多年着眼于本省行政区划内经 济建设的“行政区自我崛起”的发展路线, 开始走以省际区域对接和区域整合为 内容的“经济区战略崛起”的发展路线。“从温州至汕头东南沿海一线有厦门、汕头两个经济特区,有厦门海沧保税 港区,有多个国家级的台商投资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础设 施明显改善, 已形成比较便捷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区域协作日益加强。 ”福 建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其屏说。 随着海西地区交通逐渐改善, 浙江在福建投资的规 模企业已接近 4000家,总投资额超过

8、 300 亿元。 海西的“磁吸效应”逐步发 挥,各种各样的大项目进一步聚集。 福建周边地区特别是许多中西部地区通过福 建这一通道, 加强省际边贸联系, 拓展对台对外经贸合作, 形成沿海港口与内陆 腹地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前,已有 60 多个国家部委、央属企业与福建签署了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 发展的相关协议,给予了实质性支持。福建 9 个设区市加上周边的广东、浙江、 江西三省 11 个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联盟正在形成, 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2008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总量达到 1888727亿元,增长 126,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6 个百分点,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正逐步 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有望逐步成为继长三角、 珠三角、环渤海之后中国区域经 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林锡能表示, 目前,福建正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做好 海西规划编制工作,力求通过规划,细化国务院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 措施,协调区域内重大建设布局, 促进产业协作配套, 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 化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