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861051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育精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教学设计课题:曹刿论战 科目: 初中语文教学对象:初三学生 课时:第1课时 提供者:李洪生单位: 山西省洪洞县曲亭镇薄村学校一、教学内容分析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

2、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曹刿论战是一篇经典的史传作品,在记录战争的历史典籍中颇具代表性,作为一篇记史的作品,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得当。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战争原理,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过程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而这种详略安排的方式,

3、也正是左传记叙战争的特色。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战争不是孤立的事件,它是和政治、外交、民心向背等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观点,对于让学生正确地认识战争,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有积极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2)课文大意的理解和重点词句:准确理解课文的大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多义词,深入理解名句的内涵。(3)课文的结构和详略安排:课文以战前准备、战后总结为主,而以战争过程为辅,详写内容中穿插了大量的对话,略写内容则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安排正是其战争思想之所在。(4)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

4、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应该能背诵。2过程与方法:采用反复朗读,分组质疑,合作解答,讨论探究,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钻研课文含义,学习课文的详略安排,研究课文中包含的哲理,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像曹刿一样开动脑筋,运用智谋,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进而体会曹刿的爱国思想。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事物也有一定地理性地思考,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并积累本课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语,

5、解释词义和句式,并归纳三年来该词的用法。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取胜的原因,以训练其理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要运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历史局限,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并让学生运审美的眼光欣赏作品,鉴赏作品多方面的美,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文的故事有一定的戏剧性,学生对文中的战争的兴趣应该比较大。同时,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较多的文言文,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朗读和翻译的难度都不会太大。所以在通晓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透过表面看本质,把学生的兴趣从战争表面上引到对战争的正确理解上,才算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2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

6、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散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识记相关名句。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互相质疑,“有疑而问”或是“明知故问”,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4课内外联接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其目的还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以,在学习了这篇颇具代表性的描写战争的文章后,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阅读相关的文章,分析类似的战例,让学生

7、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内学外联,才能真正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语文。教学过程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难点:1、了解本文以“论战”为中心,裁剪得当的写作手法 2、分析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 导入新课:提问:革命战争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概述,引入新课:革命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

8、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

9、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详见配套)学生思考交流学生结和配套准备学生交流资料产生兴趣引入思考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10、,把握字音。2学生齐读课文重点字的读音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4找同学概述课文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 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四、诵读全文1.个人默读。2.全班齐读。(纠正读错的音)学生听读,掌握字音和节奏。 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诵课文 学生先讨论,再抽生回答,集体纠正。 学生美读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七、教学评价设计我对学生的质疑、回答进行了肯定,然

11、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有时会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大,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八、板书设计曹刿论战1.左传-左丘明2.长勺之战:曹刿鲁庄公齐桓公3. (1)、重点字注音: gumujinbzhjim 刿谋间帛辙竭靡 ()、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衣食所安 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古今异义的实词: 间:参与隔开,不连接.。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案件,监狱.。可以: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