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2856976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的调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高一五班董文浩、孟圆课题组成员: 高一五班董文浩、孟圆、李颖、刘思佳、张凯、马小茜 课题指导老师: 王昌丽 宁强内容摘要:如今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你有想过出国吗?在跨国际文化的社交活动中,你有没有因不懂西方的餐桌礼仪而尴尬过呢?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到底有什么差异呢?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关键词:东西方 饮食文化 餐桌礼仪 差异 第一部分: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和研究过程一、课题的来源 在现代社会,各国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化趋势加强,导致东西方文化不断地交融。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成为了跨国际

2、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了解中西方在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上的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对于一些外语学习者来说,可以增加其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三、课题的研究计划1、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2、课题进程的安排第一天确定研究主题方向、目的及意义第二天设计问卷调查修改并打印调查问卷第三天到莲花广场分发调查问卷汇总并分析调查结果第四天上网查询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第五天研究讨论与总结第六天制定研究报告3、课题任务分工 董文浩: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及报告整理 孟圆: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及报告整理李颖:资料整理与筛选刘

3、思佳:资料整理与筛选张凯:发送调查问卷马小茜:发送调查问卷第二部分:课题研究的计划与实施 第一天:我组人员共六人就课题研究对象进行讨论,由董文浩和孟圆提出课题为“东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全体复议,确定调查研究对象。 第二天:(上午)经讨论认为需要发送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于是确定由全组人员集体构思调查问卷。(下午)本组人员拿调查问卷询问专业人员寻求建议,最终打印制成调查问卷。以下为调查问卷内容:1:你更喜欢中餐还是西餐? 中餐() 西餐()2:你认为哪一种饮食更为健康? 中餐() 西餐()3:你喜欢尝试外国料理吗? 经常尝试() 偶尔几次() 从来没有()4:假如你到一家西餐馆吃饭,认

4、为下列哪些会与平常有差别?(可多选) 座次安排() 上菜顺序() 饭菜内容() 餐厅装饰()5:你认为中西方文化在哪些方面有差异?(可多选) 风格() 饮食内容() 餐桌礼仪() 用餐习惯() 其它(可补充)6:处理好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非常必要的? 非常必要( ) 看个人情况而定() 根本没有必要()7:你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的差异了解多少? 比较全面() 了解片面() 没了解过()8:你认为本调查问卷有什么不足的?第三天:(上午)由本组的马小茜和张凯同学到莲花广场发送调查问卷。(下午)由本组全体成员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汇总和调查研究分析。 共发送调查问卷 300份 实收调查问卷 24

5、0份以下为调查结果:题数结果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补充: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在餐桌上的交谈,餐具的摆放,饭菜的买单等还有差异第六题第七题 第八题1:问题不够充足2:被询问人员比较片面3:调查问卷数量不够多第四天:全体成员上网搜寻资料,由刘思佳和李颖同学进行筛选与汇总第五天:全体成员研究并讨论并总结几天来的成果第六天:制成研究报告。第三部分:课题研究的成果内容摘要中西方饮食文化、餐桌礼仪产生差异的原因饮食文化:首先从客观上分析,东西方地域不同,当地大的气候类型不同,西方的饮食文化,餐桌礼仪大都是从欧洲传来的。在欧洲那里的气候海洋性明显,又由于所处的地方平原广布,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湿气流深入,使

6、当地草原广布,牧草丰富,继而导致了畜牧业的发展,多猪牛羊等食用性牲畜,因此在西方多以肉类为主食,以麦制的面包为辅。而在东方,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多山地丘陵,有平原的地方季风性气候又不能使其成为草原,但这雨热同期的气候却适宜种植业的发展,正因为这导致在中国古代农耕的主要劳动力牛一直很少被杀了作为食物,双重原因倒是中国主食是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这是食材上的差异。餐桌礼仪:导致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的儒、道、佛家中都有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主要强调“仁、义、礼、智、信”;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清净无为”;佛家则主张“慈悲为

7、怀”、“普度众生”、“圆融无碍”。这就使得中国的餐桌礼仪有着“谦让”的意思。与此相反的是,西方文化是一种“罪恶感”的文化,他们信奉上帝创造了人。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的界线十分明确,不允许互相干涉。西方这种个人主义文化造就了西方餐桌礼仪之不共享一盘食物的原则。而中国人爱好和平和宁静,生活在林木间,故在餐饮中使用廉价的筷子作为餐具。而筷子也可以体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意识。西方人喜欢殖民侵略,故在餐饮中使用刀叉类的金属制品。刀叉也可体现西方人个人意识,以及贵族的生活。二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的思维更多的是综合的、整体性的,具有感性的直觉的思维传统,同时又具有中国式的中庸

8、思维,这种思想的实质是要调和甚至是取消用极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人的心理偏向重综合而短于逻辑分析,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宏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西方国家则强调分析的、局部的逻辑推理思维,并强调事物的自身特性,以科学为思维的标准,这种思维模式在现实世界呈现出多维性,同时在西方国家,始终把个人的价值放在重要的位置,突出个人主义至上的原则。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表现1. 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 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 营养

9、一定要得到保证, 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 生吃的蔬菜, 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 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有如一盘饲料, 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 生吃则避免丢失, 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 因为习惯使然, 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 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在中国, 民间有句俗话: “民以食为天, 食以味为先”, 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 “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 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 还要吃, 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

10、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

11、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

12、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 鱼就是鱼, 牛排就是牛排, 纵然有搭配, 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 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 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 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 医学上主张“身和”、“气和”, 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 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 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

13、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菜称之为“烹调”, 美味的产生, 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 + 1 = 2”那么简单, 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总之, 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 当然, 这些差异都有相对性, 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 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 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中西方餐

14、桌礼仪差异的表现 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古代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15、“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国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我们知道在中国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它的摆放就相对比较简单。餐具的摆放是这样的:大盘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