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导学案1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12851833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李凭箜篌引》导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凭箜篌引》导学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凭箜篌引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加深对“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赏析方法的理解。重学习重点、难点】1、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2、体味诗歌描绘音乐的技巧。【预习案】1 .课内诗句填空。昆山玉碎凤凰叫, O ,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 二,露脚斜飞湿寒兔。2 .文学常识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 法应试进举,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诗中于世事沧桑、 生死荣枯,感触尤

2、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 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其为“鬼才”,有“诗鬼”之称。写作背景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 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 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文本研读】1 .熟读诗歌,结合注释,将课文直译为现代汉语。2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弹奏箜篌的乐声特点?3最后三联,诗人是怎样描写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的? 【探究

3、案】1 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2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都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请比较它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小结】用诗来写音乐, 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 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 又要写出听音乐的感受,李贺能够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 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在体悟的过程中,要反复朗读,联系现实,激发兴趣,开展一些音乐欣赏活动,感受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在音乐鉴赏中逐渐树立热爱祖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思想。【训练案】1 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丝蜀桐张高秋(张开)B.空白凝云颓不流(

4、凝滞)C.石破天惊逗秋雨(弓I)D.梦入神山教神妪(梦中进入2阅读这首诗,完成诗后问题。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注】 “紫袖” “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1) 第二句中两个“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妙处?(2) 清人刘熙载说: “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请就本诗“睹影知竿”的特点作简要赏析。3将下面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锦囊藏诗每旦日出 ( 李贺 ) 与诸公游, 未尝得题然后为诗, 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

5、书所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投他囊中。非大罪及丧日,率如此。译文:审美鉴赏一篇摹写乐声的传神之作唐诗人李贺的名诗李凭箜篌引展现了一个变幻无穷而美妙多彩的音乐世界,堪称是摹写声音的佳作。开篇琴声划然如长堤决口,叩击人们的心灵;巨大的声浪澎湃滔天, 使飘散在寂寞山间的闲云都为之动容,凄然停步。接着,乐曲节奏转慢,强度转弱,先表现悲痛欲绝的湘夫人在湘江岸边抚竹而哭, 继而是鼓瑟能手素女抒发愁情。“空山”句移情于物, 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6、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从客体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接着,诗人又驰骋想象,从无生物到有生物,从动物到植物,描写箜篌的声音。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辽阔深广、 神奇瑰丽的境界。“昆山” 两句,从正面写乐声,前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句以形写声,着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以下八句都是写音响效果,先写近处,长安沉浸在寒光之中;然后写高处远处,天帝受惊,五彩石破裂,神妪佩服,老鱼腾跃,瘦蛟起舞,吴刚废寝,露湿玉兔。以 形写声,选用的物象联翩而至,新奇瑰丽,令人目不暇接,并且动静结合,高潮跌宕,惊心 动魄,发人联想。这首诗想象奇特,形象鲜明,构思巧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构成赏心悦目、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