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847342 上传时间:2024-0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限时检测满分100分;限时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7分,共56分)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ABC D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同一物种,高低不同,所属范围为种群而非群落;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主要与食性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林冠层栖息着鹰、杜鹃;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草原群落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

2、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答案B22014年1月10日,中国启动了首个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区。某研究小组对盐碱地植物通过测定叶绿素含量、叶肉细胞质壁分离等因素来确定该地区几种植物的耐盐能力,结果如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植物种类叶绿素不同浓度(g/L)溶液中质量分离数(%)ab(mg/g)ab34567810黄菊0.893 71.89100586981狼毒花0.697 01.431000005486陆地棉0.567 71.141000255068100非盐碱地草本植物(平均)1.3831A.据表推断,盐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上B从表中质壁分离数据来看,3种耐

3、盐碱植物的抗盐碱能力大小为陆地棉黄缨菊狼毒花C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D调查三江源地区狼毒花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解析据表不同浓度的盐碱地,叶绿素的含量不同,可推断盐碱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叶绿素含量上,A正确;从表中质壁分离数据来看,3种耐盐碱植物的抗盐碱能力大小为狼毒花抗盐碱能力最大,其次是陆地棉黄缨菊,B错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人类活动会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群落演替,C正确;狼毒花属于植物,其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D正确。答案B3下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

4、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种类的差异可受阳光、温度等不同生态因素的影响;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不同植物类群与群落垂直结构有区别;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答案C4(2016安庆质检)如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

5、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解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B错误;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捕食,C、D正确。答案

6、B5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a中3个物种与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3有被排除的危险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解析图a中3个物种所需资源状态重合部分较少,所以种间竞争较为缓和,而每种生物可用资源跨度较小,即可用资源较少,所以种内斗争较为激烈。图b中3个物种所需资源状态重合部分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为激烈,而每种生物可用资源跨度较大,即可用

7、资源较多,所以种内斗争较为缓和。图a和图b中物种2的资源状态与其他物种重合较多,即竞争较为激烈,被排除的危险性最大。答案A6下图1中所示的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图(1)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1中表示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1中的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解析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但表示的不是种间关系,而是生物A的

8、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1的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也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答案B7科学家对挪威旅鼠和北极狐的数量进行研究,将得到的结果绘制出下图,图中曲线表示北极狐的数量周期变动,箭头表示旅鼠的大发生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根据题中信息推测旅鼠和北极狐的种间关系是捕食B调查北极狐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C植被常在旅鼠大发生的年代遭到彻底的破坏,一块块裸露地面陆续出现,一段时间后又能逐渐恢复,这种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在影响旅鼠种群

9、数量的因素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北极狐的数量随着旅鼠的数量变化而变化,即两者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北极狐和旅鼠之间是捕食关系;由于北极狐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因此一般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植被被破坏一段时间后又逐渐恢复,是由于土壤条件没有被破坏,因此这种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种群特征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C8(2016青岛模拟)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一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图所示模型能解释捕食

10、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B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C甲图中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abcd依次对应D乙图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解析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甲图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即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的种群数量也增加,这样猎物的种群增长受到抑制,B正确;甲图中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乙图中a,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使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乙图中b,依此类推种群数量变化与乙图中cd,C正确;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

11、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乙图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共44分)9(15分)某兴趣小组对某池塘及其周围荒地的种群和群落等相关信息进行了调查,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兴趣小组调查的区域内不同位置生物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出群落空间结构中的_;池塘内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在水体中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限制鱼类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_。(2)池塘周围有两种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甲、乙两种植物,将两种植物按照不同比例混种,对收获的种子进行分析,计算出不同种植比率(甲/乙)下收获种子的比率(甲/乙),结果如表所示。若按照0.25的种植比

12、率,来年将获得的种子再混种下去,这样连续种植10年,下列四个选项中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_。种植比率0.250.671.504.00收获种子的比率0.371.452.068.08A.甲将乙排挤掉 B乙将甲排挤掉C两者优势大致相当 D不能确定(3)该兴趣小组对该池塘内的青鱼数量进行调查,他们在该池塘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鱼篓。捕获结果统计如表所示:总鱼数(条)青鱼数(条)第一次捕获10086(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9984(其中4条带标记)利用标志重捕法统计种群数量时,对标记物有何要求?_。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_条。(4)如果该兴趣小组在该区域内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应做如何处理?_解析(

13、1)在调查区域内不同位置的生物分布有差异能体现出群落的水平结构。水体中不同鱼类的食物分布是鱼类在水体中呈现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原因。(2)当种植比率为0.25时,收获种子的比率为0.37,大于0.25,说明甲、乙之间的竞争中占优势的是甲,这样连续种植10年,甲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导致乙的种群密度逐渐减小,所以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甲将乙排挤掉。(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标记物应不易脱落,否则会导致调查结果偏离真实值;同时标记物不应影响标记对象的生理活动等。第一次捕获的青鱼为86条,而第二次捕获的青鱼为84条,带标记的只有4条,所以该池塘内青鱼大约有868441 806(

14、条)。(4)要调查某区域内的物种丰富度,就应把所有调查到的物种全部计算在内,不能因为不认识而丢弃。答案(1)水平结构食物(或食物分布)(2)A(3)标记物不能过于明显,应不易脱落,对青鱼的基本生理活动等不产生影响1 806(4)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不能丢弃10(15分)以下是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一)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上层中层下层植物乔木灌木草本动物雀鸟、戴胜煤山雀、黄腰柳莺昆虫(1)上表反映了群落的_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_现象。(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_。(二)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了研究。(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常采用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