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说课稿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2839056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戏》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戏》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戏》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戏》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戏》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戏》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戏》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戏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鲁迅的社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 社戏是新课标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这又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农村淳朴风情的赞美和对美好童年的无限眷恋。“景物描写细致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词语

2、运用准确传神。”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二、说教法1.教学重点 由于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是本文教学的其中一个重点。作者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生动传神,人物性格极具特色,所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体会江南水乡的淳朴善良的风土民情,是本文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 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

3、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意,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童年的难忘之情和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感情。 (2).掌握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与抒情的关系。品味心理描写的细腻技巧和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 (3).通过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4).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4.教学设计 (1).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

4、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5.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三个步骤,分别是:、预习法、问答法。、质疑法、精讲法。、赏析法和点拨法。 (1).社戏这篇课文写的是少年儿童的故事,里面涉及到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仿,因此会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教学上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采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先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去领悟。然后再在课堂上提问、检查学生对全文故事情节的整体概括能力和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本文结尾处对“豆”与“

5、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存在矛盾,面对这一矛盾,教师应采取质疑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采取精讲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的困惑得到清楚明了的解释,不要让疑问留到课下。 (3).社戏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学生在阅读时的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采取赏析的教学方法,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针对

6、在答疑时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因为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三、说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

7、学习。 4、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课堂教学分为了两个课时,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我设计的导语是: 法国的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形容童年“是一生最美好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系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国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用文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童年的画卷。上学期我们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陪童年鲁迅度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继续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8、此导语以名人名言导入,后面联系曾经学过的课文,既开门见山的引出“童年趣事”的文章主题,又使学生重拾了对旧课文的印象,激发了学习新课的兴趣。(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以及具有文学常识性的词语进行提问,(例如:读音中“省亲”的“省” ,“行辈”的“行”,“潺潺流水”的“潺”等;社戏、神棚、归省等词语的意思)。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三)回顾作者,交代背景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作者生平与故事背景,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四)概括情节,划分层次通过让学生默读课文的方法回顾全文,然后以提问学生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9、,围绕这个故事有展开了那几件事情,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段落的划分情况。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就是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五)依据思路,书写板书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路,书写板书,使文章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课时(一)层层深入,步步击破按照课文分层的顺序把课文中涉及的问题和课后问题提给学生,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最后派出代表回答问题。(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10、,提出看法。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二)精读课文,赏析重点课文的第11段是景物描写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通过学生的重复阅读,当教师再精讲这一教学难点时,学生会对景物描写的手法有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三)解读人物,分析形象。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双喜和六一公公等人的形象有助

11、于学生把握全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江南纯朴的风土民情的赞美和童年纯真生活的赞美和眷恋。(四)体验反思,解决难点针对文章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存在矛盾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应采用点拨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童年纯真友谊的角度进行理解,归纳出“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学习,教师最后应再次点明课文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的艺术特点,并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童年趣事为题进行模仿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

12、实践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克服以课本为中心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沟通。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板书应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随母归省小住 平桥乐土 (13) 乡间钓虾放牛 社 戏前波折开端(49) 夏夜行船(1013) 赵庄看戏 发展 (413) 船头看戏(1421) 归航偷豆高潮(2230) 戏 六一公公送豆 戏后余波 (3140) “我”的怀念之情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