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2836819 上传时间:2022-08-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沪教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石钟山记知识点导读:石钟山记是一篇考察性的游记。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夏天,苏轼送长子苏迈赴任汝州的旅途中。那么同学们赶快一起来看看石钟山记知识点!【原文欣赏】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

2、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勐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

3、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翻译: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煳,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

4、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勐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5、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

6、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简介: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游石钟山后所写的一篇考察性的游记。文章通过记叙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强调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在艺术上,此文具有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等特色。背景:宋神宗元丰七年(

7、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径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字词:词类活用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名作状,用船,坐船2、事不目见耳闻:“目”“耳”: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亲眼,亲耳3、而此独以钟名:“名”:名作动,命名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动,使鸣固定句式一、判断句:1、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歌钟也。2、此世所以不传也。3、或曰此鹳鹤二、倒装句1、得双石于潭上(状后)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状后)而大声发于水上(状后

8、)2、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3、古之人不余欺也(宾前)余是以记之三、省略句:1、郦元以(之)为下临深潭2、今以钟磬置(于)水中3、(余)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余)独与迈乘小舟5、磔磔(于)云霄间6、(余)徐而察之四、通假字:1、南声函胡(含煳)2、至莫夜月明(暮)一词多义1、而:徐而察之(表修饰)空中而多窍(表并列)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表转折)人而无仪相鼠(表假设)2、焉:箜箜焉(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微波入焉(兼词,于此)3、因: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趁机)因笑谓迈曰(于是)重点词义1、水石相搏(击、拍)2、桴止响腾(传播)3、余尤疑之(更加)4、所在皆是也(这样)5、适临汝(

9、往)6、余方心动欲还(刚才)(心惊)7、则山下皆石穴罅(缝隙)8、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形成)9、与向噌洪者相应(先前)(应和)10、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11、此世所以不传也(的缘故)1.下列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D.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词类活用,D项没有活用。2.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D.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答案:B解析:A项“莫”通“暮”;C项“函胡”通“含煳”;D项“识”通“志”。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C.古之人不余欺也D.此余之所得也答案:C解析:A、B、D三项判断句;C项倒装句。4.诵读时,语音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有大石/当中/流B.有大石/当/中流C.有/大石/当中流D.有/大石/当/中流答案:B以上就是我们给同学们整理的石钟山记知识点啦!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