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83457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六七单元练习题一、积累与运用(30分)文学常识积累:(10分)黔之驴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_(人名),他与同时期的_(人名)共同倡导古文运动,被后人称为“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之首。饮酒一诗的作者是东晋时期的诗人_(人名),他开创了中国古代_诗派的新局面。雁门太守行一诗的作者是唐代的诗人_(人名),因其诗风新奇诡异,被后人称为“_”。唐代诗人中的“李杜”是指_、_两位诗人,而宋代的“苏辛”则是指北宋的_和南宋的_两位词人。古诗文默写:(8分)苔痕上阶绿,_。感时花溅泪,_。 _,悠然见南山。海日生残夜,_。 _,江入大荒流。会当凌绝顶,_。 _,千树万树梨花开。稻花香里说丰年

2、,_。多字成语填空:(4分)十年树木,_。 _,两天晒网。有则改之,_。 _,日久见人心。阅读下表,写出你所获得的信息。(至少两条)(4分) _ _有人认为:“我们是现代人,又不说文言文,不写古诗文,为什么要学那些既深奥难懂又没有实用的古诗文呢?”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观点的?请说说你的理由。(至少说两点)(4分)_ _二、阅读理解(60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8分)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

3、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把这段文字分为两层,并概括大意。(3分)第一层:_第二层:_ 2、文中第一句描写声音变化的顺序是_;“_”一词概括了口技表演者摹拟声音的生动逼真。(2分)3、在文中画出侧面描写的语句,并简要说说侧面描写的作用。(3分) _4、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6分)闻:遥闻深巷中犬吠_ 不能称前时之闻_乳:妇抚儿乳 _儿含乳啼 _绝:以为妙绝_哀转久绝 _5、翻译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_ _ _ _阅读下列段落,完成问题:(18分)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

4、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1、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4分)使:使得至前陈曲直_ 使契丹_知:童稚妇女,亦知其名_ 徒知端州_2、翻译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_ _ _ _3、上文写到了包拯的哪些事迹,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_ _4、根据文段内容,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对包拯作出简要的评价。(2分

5、) _ _5、包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世以此称之为“包青天”,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清官:_、_(至少两位)。(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粗划线的词:(4分)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陶后鲜有闻()2、文中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_。(2分

6、)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_来自比,又用_和_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5分)最喜爱的花:_喜爱的原因:_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_5、结合陋室铭,完成下面的对联:(2分)上联:周敦颐爱莲花之高洁下联:_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9分)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这则短文后来演变为一个成语,就是_。(1分)解释文中加粗划线的意思:(4分)子:_ 使:_逆:_ 走:_解释下列的一词多义:(4分)之:虎求百兽而食之_ 故遂与之行_求:虎求百兽_ 忽啼求之_三、作文(60分)读完短文(四),请用自己的话将其扩写成一篇寓言故事。要求:1、 要有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2、尽量发挥想象力,将文中形象写得更加生动、丰满。3、不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