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1)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830421 上传时间:2023-10-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颐和园》(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颐和园》(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颐和园》(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颐和园》(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颐和园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准确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隐隐约约”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过程与方法: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法制渗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教学重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老师) 课外搜集相关颐和

2、园的资料(学生)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大公园。板书课题。强调“颐”的笔顺。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2、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注意正音。3、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通过初读课文,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板书:美丽大公园三、再读课文。1、作者是按怎样的

3、顺序游览的?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课件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能够去小岛上玩。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四、研读课文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一)学习课文第

4、二段。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个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

5、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体现在我们面前了。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3、练习说话: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_”五、作业:书写生字,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学习“登上万寿山”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你们认为观赏、游览颐和园的最佳位置在哪里?(是啊,登高才能望远,站在

6、万寿山上,一览无遗)1、出示课文句子,请一组同学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2、你们组登上万寿山都看到哪些美景?3、景色美在哪里?“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4、指名读。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

7、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指名读。出示昆明湖的图片。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是隐

8、隐约约的?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请几位同学当小导游。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试着背诵一遍。二、学习课文第四段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些狮子各有什么姿态呢?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

9、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 ),有的( ),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17孔桥真是()。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3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五、总结课文层次清楚,语言优美生动,全文犹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象,蕴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中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国世界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三。我们要延续历史,传承文化,切实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遗产保护是群众性事业,应扩大宣传,积极发动和吸引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六、作业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板书: 长廊:长18.颐和园 万寿山:美 美丽的大公园 昆明湖:静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