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案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830197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说》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马说》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马说》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马说》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马说》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说》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说》教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说教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预习导学个人自学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

2、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4、字词(1)注音祗( ) 骈( ) 槽枥( )一食( )或尽粟( )一石( ) 食(

3、)马者 其真无马邪( ) 外见( ) 辱( ) 伯乐( )(2)一词多义1.策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临之 ( )2.之 策之不以其道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3.其 策之不以其道 ( )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3)解释字词祗:一食:虽: 且: 等:安: 材: 通:外见: 策之: 执策:5、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二、释题及作

4、者简介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三、分析课文1教师范读。2正音。乐( ) 祇( ) 骈( )槽枥( )( ) 食马者()见( ) 邪( ) 石( )粟( )3(1)分析课文第一段。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辱辱没 骈一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称著称虚词: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教师翻译(略)提问:第一段文字说

5、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齐读第一段。(2)分析第二段。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实词: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虚词: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是这种,作代词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 千里之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安怎么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6、不可得”女生齐读第二段。(3)分析第三段。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实词:策之用鞭子打 执策马鞭子道方法,正确的方法。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翻译全段。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散读第三段。(4)全班齐读。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提问:本文通过

7、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四、全班齐读,并背诵五、拓展延伸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你如何看待当代社会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2、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六、课堂测试:1、找出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解释下列各组中加重的字。(1)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之不能尽其才( )(2)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

8、以其道( )(3)其真无马也( ) 其真不知马也( )3、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4、课内精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千

9、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策之不以其道/不以物喜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D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2) 将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译成现代汉语。译文:_(3) 千里马不能发挥其才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答:_(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答:_答案:4、阅读题(1)、C(2)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食马者的无知。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才,鸣之能通其意。(4)不气馁,努力

10、做好本职工作 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课外文言文(9分)阂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注林琴南孝廉纾(sh):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亟:急忙。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呼备:叫人准备。赍(j):携带。2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从师读()以袜实米()负以致师()24.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分)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25.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答案23.跟从(跟)装满(装)背(背着)24.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25.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