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一类方总结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815256 上传时间:2023-03-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一类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方剂学一类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方剂学一类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方剂学一类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方剂学一类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一类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一类方总结(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方剂学组成见方解和方歌绪言1. 方剂:在中医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2. 方剂学的概念: 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3. 方剂学的发展简史:1) 先秦时期: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全书共有医方283个,涉及临床各科病证100余种。诸方用药242种,有不少品种是神农本草经中所未收载的。2) 两汉时期:(1) 方剂学的基础理论,主要集中地反映在黄帝内经的七篇大论之中。此书在治则和治法方面,较全面而系统地总结了“谨察阴阳,以平为期

2、”,“治病必求于本”,“治求期属”以及整体治疗、标本缓急、三因制宜等有关治则的理论。书中总结的大量治法内容无一不是后世立法组方的理论基础;在制方的基本结构方面,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并对君药、臣药、佐使药的含义作了概括性的界定,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为使。”此书虽是专门阐述中医基本理论的经典之作,还有13首方剂(2) 张仲景以内经理论为基础,完成了当代最高水平的临床巨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此书经晋王叔和及宋林亿等先后整理编辑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之得以广为流传。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和略载方245首,不计两书并见的重复方,计有323个方

3、剂。伤寒杂病论历来被推崇为“方书之祖”。3) 魏晋南北朝时期:肘后备急方(肘后救卒方),为东晋著名医家葛洪所撰。4) 隋唐时期:( 1)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医药大家孙思邈的力作。千金要方共30卷,132门,载方5300余首。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200余首,用以羽翼前书。( 2)外台秘要唐代又一部大规模的方书和临床医学著作。全书计40卷,1104门,收方6800余首。本书的特点是整理并保存了一大批唐代及唐以前的医方5) 北宋政府官办药局“太平惠民和剂局”的建立,使大量成方制剂的生产规范化,标志着我国制剂和成药销售、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其所藏医方经校订编纂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堪称是我国历史

4、上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制的成药典。6) 普济方 明 朱肃编 载方61739首,现存古籍最大的一部方7) 近现代:中医方剂大辞典 南京中医学院,载方 96500余首4. 方剂与治法:1)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2)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与治法的关系体现在“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这四个方面,就构成了中医学历来所强调的“以法统方”的全部内容。3) 八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

5、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现将常用的八法内容,简要介绍如下:(1) 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腠理闭塞,营卫郁滞的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有汗但寒热不解的病证。常有辛温、辛凉汗法(2) 吐法: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3)

6、下法: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使用于形症俱实之证。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4)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营卫失和等证。和法的应用范围较广,分类也多,其中主要有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分消上下、调和肠胃等。(5) 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6) 清法: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7、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7)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8) 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在这些治法中,已包括了分补五脏之法。5. 方剂的分类:1) 病证分类: 五十二病方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圣惠方普济方2) 脏腑分类: 千金要方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3) 病因分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4) 组

8、成分类:最早见于内经,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重)确切以组成分类的明代施沛祖剂5) “十剂”:北齐徐之才药对。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分类药物。6) 笔画分类:中医方剂大辞典6.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 方剂的配伍目的: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2) 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臣、佐、使(1) 君药: 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 臣药:有两种意义。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3) 佐药:有三种意义。佐助药,即配合君

9、、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4) 使药:有两种意义。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3) 组成变化: 药味的增减、药量增减、剂型变化7方剂的服法:1) 服药时间:1.一般药物,饭前一小时。2.滋补药物,空腹服用。3.安神方剂睡前服用。4.急重病证,不拘时间。5.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6.治疟方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2) 服药方法:每日一剂一煎、二煎兑合、分

10、23次服解表剂1.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汗法解表剂2.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不宜久煎;温覆;微汗为佳;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辛温解表1麻黄汤伤寒论: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主治: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麻黄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桂相伍,桂枝臣发汗解表,调和营卫 杏仁佐利肺平喘甘草佐使调和药性,延缓药力 缓麻、桂峻烈之性。配伍特点有二:

11、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炙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即可调和麻黄杏仁的宣降特性,又能缓和麻黄桂枝合用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及正气。麻黄与桂枝配伍:一发卫气之闭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2桂枝汤 :汉 张仲景伤寒论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从表而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

12、,脉浮缓或浮弱者。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桂枝君药解肌发表,温通经络芍药臣滋养营阴,敛阴止汗生姜佐辛散表邪,和胃止呕大枣佐益气和中炙甘草使调和药性、配桂枝辛甘助阳、配芍药酸甘化阴桂枝的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其微汗配伍特点:发中有补 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 阴阳并调芍药-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3九味羌活汤: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

13、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方解:本方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所致的病证君药:羌活-祛表部及上焦的风寒湿邪(入太阳经)臣药:防风-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 苍术-发汗祛湿(入太阴经)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药佐药:细辛-祛风散寒止头痛(入少阴经)白芷-祛风止头痛(入阳明经)川芎-祛风止头痛(入厥阴经)生地、黄芩-清泄里热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配伍特点: 解表为主,兼清里热。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4小青龙汤伤寒论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涎

14、清稀而多;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方解:病机:素有寒饮,复感风寒君药:麻黄发汗宣肺,解表平喘桂枝-发汗解表,温阳化饮臣药:干姜辛热,温肺化饮细辛-温肺散饮,又助解表佐药:五味子收敛肺气芍药-益阴敛汗,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佐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药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辛凉解表1银翘散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方解:君药:银花、连翘-清热

15、解毒,轻宣透表臣药: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助解表佐药: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竹叶-清上焦热,除烦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佐使:甘草-既可调和药性,又合桔梗清利咽喉配伍特点:“辛凉平剂”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荆芥穗、淡豆豉),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内清热毒之功,构成疏清兼顾,以疏为主之剂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2桑菊饮温病条辨:”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方解:桑叶君药-宣肺散风热菊花臣薄荷散风热,清热解毒,清热肃肺桔梗、杏仁臣宣利肺气止咳薄荷佐发散风热连翘佐清热解毒芦根佐清热生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