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281508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压力与压强2022年上海市中考物理二模汇编1. 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甲和盛有液体乙的圆柱形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现沿水平方向切去部分甲并从容器中抽出相同高度的液体乙后,甲对地面的压强等于乙对容器底部的压强。若甲、乙原来的质量分别为 m甲 、 m乙,则 A m甲 可能等于 m乙 B m甲 一定大于 m乙 C m甲 一定等于 m乙 D m甲 一定小于 m乙 2. 如图(a)所示,薄壁密闭长方体容器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容 为 245 帕。现在容器中装入深度 h 为 0.2 米的水,如图(b)所示。(1) 求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p水。(2) 若将密闭容器放倒在水平地面上,如图(c)所

2、示,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水 为 784 帕,求此时水的深度 h水 和容器对地面的压强 p容。3. 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 p甲 、 p乙。正方体甲沿水平方向切去一半,正方体乙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并将甲、乙剩余部分均顺时针旋转 90,如图所示。甲、乙剩余部分顺时针旋转 90 前后对地面的压强变化量 p甲 小于 p乙。关于原来的压强 p甲 、 p乙 的判断,正确的是 A p甲 一定小于 p乙 B p甲 可能等于 p乙 C p甲 一定等于 p乙 D p甲 一定大于 p乙 4. 将质量为 1 千克的物块 A 放入装满水的圆柱形容器中,静止时如图所示,放入前后水

3、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块 A 受到的浮力为 牛,排开水的体积为 米3。5. 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高度相同的 A 、 B 圆柱形薄壁容器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分别盛有高度相同的水和液体乙。液体乙的密度为 1.5103千克/米3,A 、 B 容器底面积分别为 310-2米2 和 210-2米2。(1) 若水的质量为 3 千克,求水的体积 V水。(2) 将质量为 3 千克的物块先后浸没在水和液体乙中。下表为放入物块前后两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 放入前放入后水对容器A底部的压力(牛)29.444.1液体乙对容器B底部的压力(牛)F乙44.1 i 求放入物块前,液体乙

4、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乙。ii 求该物块密度的最大值 物。6. 如图所示,底面积不同的两圆柱形容器内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现从两容器中分别抽出相同深度的液体后,容器中剩余液体的质量相等,则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变化量 p甲 、 p乙 的关系是 A p甲 一定小于 p乙 B p甲 可能等于 p乙 C p甲 一定大于 p乙 D p甲 可能大于 p乙 7. 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物理知识。茶壶是 原理的应用;国旗旗杆顶端的滑轮使用中的好处是 ;汽车的汽油机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冲程。8. 如图所示的“负压病房”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负压病房”是指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

5、压。这样既能保证向室内提供新鲜空气,还能在特殊装置下,实现将病房内被污染的空气通过专门通道排放到固定地方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医护人员交互感染,为防控提供了最“硬核”的支撑。根据以上信息回答:(1) 从空气流通的角度分析,“负压病房”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到室外的原因是 。(2) 假设将被污染的空气通入特制的电热丝容器内进行高温消毒,此过程中电能转化为 能。请举一个与此过程能量转化形式相同的生活实例。 。(3) 下列处于“负压”状态的是 。A. 漏气的气球B. 烧煮中的高压锅C. 吸饮料过程中的吸管D. 高空飞行中的飞机机舱9. 如图所示,圆柱形容器甲和均匀实心正方体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容器甲的质

6、量为 1kg 、底面积为 210-2m2,盛有体积为 410-3m3 的水;乙的体积为 110-3m3。求:(1) 容器甲中水的质量 m水。(2) 距水面下 0.05m 处水的压强 p水。(3) 若将正方体乙垫放在容器甲下方的中央位置,测得正方体乙对地面的压强是容器甲对正方体乙的压强的 2 倍,求:正方体乙的密度 乙。10.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为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 作为平面镜,并将其 放置在水平桌面。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来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仪器名称为 ,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是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 的关系。11. 如图所示,盛有甲、乙两种液体的

7、两个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现从容器内抽出高度相等的甲、乙液体,此时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变化量相等。若薄壁圆柱形容器内剩余甲、乙液体的质量分别为 m甲 和 m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分别为 P甲 和 P乙,则 A m甲m乙,P甲P乙 B m甲P乙 C m甲m乙,P甲P乙 D m甲m乙,P甲P乙 12. 水深 1 米处的压强为 帕。重力为 12 牛、体积为 510-4米3 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重力与浮力的合力大小为 牛,方向为 。13. 如图所示,轻质薄壁圆柱形容器(容器足够高)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底面积为 210-2m2,盛有质量为 10kg 的水。(1) 求容器中水的体积 V;(2)

8、 求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 p;(3) 将一实心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水位升高了 0.1m,小球所受重力与浮力之比为 2:1。求放入金属球后容器对桌面压强的增加量 p。14. 首先用实验测定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A托里拆利B阿基米德C帕斯卡D牛顿15. 质量相等的甲、乙两个均匀圆柱体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如图所示。现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体积,则它们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强 p甲 、 p乙 和压力 F甲 、 F乙 的关系是 A p甲p乙,F甲F乙 B p甲F乙 C p甲p乙,F甲p乙,F甲F乙 16. 如图所示的活洒水壶是利用 原理工作的:在洒水过程中壶中水的惯性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洒出的

9、水最终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向地面,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17. 如图所示,均匀圆柱体 A 和海壁柱形容器 B 置于水平地面上。容器 B 高 0.25m,底面积为 210-2m2,其内部盛有 4kg 的水。(1) 求水的体积 V水。(2) 求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水。(3) 若圆柱体 A 的底面积为 110-2m2,高为 0.3m,现沿水平方向将其截取一定的厚度 h,并将截取部分放入容器 B 的水中。i 若要使水对容器底部压强最大,求圆柱体 A 截取的厚度 h 的最小值。ii 若 h 为最小值时,圆柱体 A 对地面的压强 pA 恰为水对容器底部压强 p水 的两倍,求 A 的密度 A。18. 小

10、红做“小球放入水中静止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 p水 及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 p容 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她选取了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若干小球放入水中(水深大于小球直径,且水不溢出),如图所示,测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 p水 及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强增加量 p容,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表 1 中。 表1:水=1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12345球(103千克/米3)0.20.60.81.01.2p水(帕)98294392490490p容(帕)98294392490588 (1)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 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小球,当 球 与 水 的大小满足 关系时,p水

11、 与 球 无关。(2) 分析比较表中 p容 与 球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的小球, 。(3) 分析比较表中实验序号 1-4 中 p水 与 p容 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浸入水中体积相同的小球, 。(4) 小明仅改变液体种类,利用上述实验器材重复了实验,得到的数据如表 2 所示,根据上述实验规律,分析可得小明所用液体的密度值应为 千克/米3。表 2:液= 千克/米3 实验序号12345球(103千克/米3)0.20.60.81.01.2p水(帕)98294392490539p容(帕)98294392490588 19. 第一个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 A伽利略B牛顿C托里拆利D阿基米德

12、20. 如图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甲、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沿竖直方向切去相同的质量,并将切去部分分别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方,则甲、乙对地面压力的变化量 F甲 、 F乙 和压强变化量 P甲 、 P乙 的关系是 A F甲F乙,P甲P乙 B F甲P乙 C F甲=F乙,P甲P乙 D F甲=F乙,P甲P乙 21. 薄壁圆柱形容器甲置于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 2 千克的水。均匀实心圆柱体乙、丙的质量均为 4 千克,且底面积均为容器底面积的一半。求:(1) 甲容器中水的体积 V水。(2) 现将圆柱体乙、丙分别竖直放入容器甲中,放入柱体前后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如下表所示。i 容器甲的底面

13、积 S甲;ii 关于圆柱体乙、丙的密度,根据相关信息,只能求出柱体乙的密度,请说明理由,并求出乙的密度 乙。22.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物体浸入水中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量 p水 和容器对地面压强增加量 p地 变化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实验。实验中,他们在一足够高的柱形容器内装入适量的水,然后将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物体分别浸入水中,待物体静止后,利用仪器测出了 p水 和 p地,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表一中。表一 实验序号1234567物(千克/米3)0.51030.610311031.51032.01033.01034.0103p水(帕)490588980980980980980p地(帕)49

14、05889801470196029403920 (1)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7 的数据中 p水 与 p地 的大小关系以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初步结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入同一装有水的足够高柱形容器中,当 物水 时,p水 p地;当 物水 时,p水 p地(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 分析比较表格中第 2 行与第 4 行中 p地 和 物 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3) 由实验序号 4 、 5 或 6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发现当 物水 时,物 、 水 、 p水 和 p地 满足一定的关系。若换用另一物体做进一步实验探究,请在表二实验序号 8 中填入相应的实验数据。表二 实验序号8物(千克/米3)1.2103p水(帕)1960p地(帕) 23. 首先用实验测定了大气压强值的是 A牛顿B帕斯卡C阿基米德D托里拆利24. 甲、乙两柱形容器(S甲h乙,如图所示,液体对容器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