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808407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师大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复习重点(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名词解释1.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2.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名)P27: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3. 防护费用法:(防护费用)指人们为了消除或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而愿意承担的费用, 由于增加了减缓措施的费用,就可以减少甚至杜绝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产生相应的生态效益。4. 影子工程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当生态环境价值难以直

2、接估算时,可借助于能够提供类似功能的替代工程或所谓的影子工程的价值来替代该生态环境的价值。5. 区域经济:在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6. 适度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7. 区域政策: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8. 吸收性技术转移:指某项先进的技术由甲国转移到乙国并且将会被乙国消化、吸收并复制出来9. 垂直技术转移:指甲国基础科研成果能用于乙国已应用科学中,或将前者的科研成果用于后者的生产中1

3、0. 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1. 比较优势:指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生产某些特定产品所拥有的相对低廉的价格优势,表现为在区外市场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12. 竞争优势:强调通过组织学习、组合创新和强势品牌建立核心能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突出的是动态的、一定时间内不能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替代的能力13. 垂直分工: 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14. 水平分工: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所形

4、成的分工15. 主导产业: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16. 空间管治:是区域管治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他是通过划定区域不同功能、不同建设发展特性的类型区,指定各类型区的开发标准和控制引导要求,其中包括城镇建设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乡村建设、土地资源利用等内容,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实施区域的统一规划,以协调区域内各级政府、各团体、企业、居民等不同主体的利益17. 科技工业园区:一种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综合体,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区域,其功能表现为以研究开发为主

5、,包括产品试制和开发生产,而不具有大批量制造、销售、管理或其他实业性功能。18. 技术城:最早起源于日本,是一种具有研究开发、产品生产和生活居住三种功能组成的新型的产业城镇。(与16的区别:追求一种理想城市环境,把高技术产业、优美的大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融合一体)19. 生态政区:人们按生态学规律(包括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人类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个行政单元的简称简答题1. 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等特性:l 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l 结构性是指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自

6、组织性和稳定性l 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他总是朝着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熵减方向发展的整体性与结构性是区域最基础的特性,区域具有结构,是区域具有整体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内部地域分异性的表象2. 区域研究新动向l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传统的区域资源,基本上是指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有形资源。然而实践表明区域文化背景、信息交流、科学技术、雄厚的资金支撑作用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对区域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l 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任何一个地域单元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必须在与外部的合作交流和互相竞争中求得发展,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驱动下,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的竞争加剧,如何

7、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才是最重要的。l 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经济增长需要依靠知识创新即科技创新,包括科学技术的新应用。新整合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l 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区域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经济总量的增长,更要体现经济、社会、环境、人口等各方面的互相协调,实现持续性的,全面的发展。3.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l 自然资源质的评价:主要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可为人们利用的自然资源因素只有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才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才称得上为自然资源。这一定的质量标准是由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决定的,受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和区域经济基础、资源稀缺程度

8、的影响l 自然资源量的评价: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的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l 自然资源地理分布与地域组合特征评价:自然资源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和开发利用成本及利用的效率。对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l 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不仅不同自然资源种类和组合有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方向,而且同种自然资源或组合也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和方向。l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任何对自然

9、地改造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引起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它不但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社会方面和环境生态方面。只有正确分析正负效应,综合权衡利弊得失,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开发实施中预先安排预防措施,以减轻负效应的影响。4.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分析:l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l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从时间角度讲,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就不同,从而单位自然资源来量的承载力不同;从空间

10、上讲,即使在同一时期,在不同区域,由于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的差异,相同资源量所承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有不同。 2)社会经济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经济技术能力、社会各行业的利用水平、社会对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利用结构等方面。 3)可持续内涵:它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可持续的,持续的内涵还隐含自然资源承载力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强的,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或内涵式增长,从而达到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与区域发展规模相适配的协调发展状态l 自然资源承载力具有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的特征5. 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l 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即某一个人对生态环

11、境的使用并不影响或排除其他人对此物品的使用,任何人也无法用有效的手段阻止他人对这一物品进行使用。l 交易上的非市场性:存在“市场缺失”的问题。由于生态环境产权界定不清楚,无法在市场上依据一定的价格对其进行交易。因此经济活动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使用态度和对一般免费物品的使用态度一样不计成本的使用到供给的极限为止。l 生产上的外部性:经济活动主体的生产活动易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构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危害,而这种危害并没有作为成本反映在经济活动主体的生产成本之中。6.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影响):l 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劳动人口的数量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l 人口素质对

12、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素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人口道德修养影响区域社会稳定和谐,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l 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1)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2)人口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7. 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l 形式:空间梯度式(指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性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撒)、跳跃式(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和双向式(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到甲地)l 途径:1)交

13、钥匙工程 2)技术关键诀窍的提供 3)技术许可 4)合伙经营中的技术成果分享 5)专利 6)外国子公司内部的技术转移 7)单纯的产品仿效或生产过程模仿 8)直接购买纯粹的技术 9)购买体现技术特征的产品 10)购买技术服务 11)国外的教育服务 12)到国外进行参观访问或工作培训 13)国际性的合作研究 14)公开发表文献 15)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8. 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l 量化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全部采用可以量化的因素,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可比性奠定基础l 一致性原则:尽量采用大多数区域都具有的,且在计量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基本一致的评价指标,并且将指标进行标准

14、化处理,转化为无量纲数据进行地区间比较l 简明、易操作性原则:方法设计简明易懂,资料易行评估,易取得,可操作性强l 独立性原则:指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不应该相互包含l 启发性原则:在评价比较方法设计时应便于对本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强项或弱项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能够从这种评价比较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分析;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对策选择和决策模拟l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合理,科学地体现出各地区真实的经济竞争力情况9.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国家地区经济增长6阶段):(主导部门是各个阶段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l 传统社会阶段l 为其飞创造的前提阶段l 起飞阶段(关键阶段,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l 成熟

15、阶段l 高额消费阶段l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0. 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的经过3+6l 3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发达经济阶段l 6时期: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现代化社会阶段11钻石体系模型:“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波特的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的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四个因素: 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的需求。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这些产业和相关上游产业是否有国际竞争力。 企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的表现。 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12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l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要求重点发展可以充分利用相对优势的工业部门,逐步发展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l 产业关联基准: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l 筱原两基准: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13区域规划动态性要求:l 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l 保持规划弹性l 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做必要的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