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2806587 上传时间:2024-02-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4.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XXXX 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 1主持人 ( 男、女 ) 携手登台 ;男:各位尊敬的领导,女:各位尊敬的来宾,合: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大家晚上好!男:今天,恰逢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花好月圆人团圆,盛世良宵啊 !女:是呀,我国传统的盛世标准,讲究上下和敬,内外和顺,政通人和,建立和谐社会是世世代代善良的中国人民多少年来的政治理想呀。男:对 ! 我看刚才一首开场曲欢天喜地闹元宵就奏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舞出了我们的现实热烈、祥和、蒸蒸日上。女:不错不错,要舞龙猴、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中国人的吃喝玩乐可是大有名堂的。“乐者,天地之和也。

2、”象今晚这场民族乐舞的庆典形式就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人借这些形式来感恩,来祈福、寄托希望,张扬生命,这都是非物质遗产。男:行啊行啊 ! 与时俱进了,那我们今晚就借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谱写新曲来与大家共度良宵。女:下一个节目民乐大合奏春节序曲就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久演不衰的名曲,演奏者:艺校青年民族乐队,请欣赏。第1页共14页一、民乐大合奏春节序曲( 毕)女( 对男 ) :我先给你出道考题:李焕之的春节组曲是1943 年在延安过春节时体验与感受生活的产物,创作完成在1956 年,距今半个世纪,为什么能久演不衰 ?男:当然是曲子好,你听序曲中热烈欢快的大秧歌舞,主部中陕北民歌的唢呐曲把陕北人民热情奔

3、放的性格,欢度春节时热烈欢快的场面表现的多么淋漓尽致,加上春节又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浓厚的民族特色,乡土气息应该是曲子受人欢迎的主要原因。女:根源才能叶茂,植根生活的厚土,才经得起风雨的考验。其实,任何好东西都如此,再谈谈你听曲的感受。男:好,此时此地,来幅应景的对联吧,我的上联是上联是:“春节为序曲,高歌猛进,唱中华大地家家红红火火”。下联是:“元宵再续篇,明月高悬,照海峡两岸户户团团圆圆”。女:不错嘛,既镶了曲目,又点了题。男:这算什么,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得很啦,该你续篇啦。女:下一个节目是古筝合奏,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江南民歌茉莉花 ; 另一首是王昌元老师谱写的战台风,这是一首在技法

4、上开拓创新的作品,演奏者原嘉宝等,请欣赏。二、古筝合奏 ( 毕)第2页共14页主持人男: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来考你一题,知道茉莉花为什么会走向世界么 ?女:愈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茉莉花是我国代表性的江南民歌,曲调细腻优美,音乐结构也较均衡。男:我觉得还有两个原因:一是爱情主题,这是人类共同的; 二是因为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它用在的歌剧图兰朵中,使它登上了世界歌剧舞台。女:碰撞、交融、多元统一,这当然对,但重要的还有创新,你看王昌元老师在战台风中运用的“摇扫四点“和”双手食指点奏”法,就把古筝演奏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茉莉花走向世界也增加了不少新的音乐元素。男:对,对 ! 下面就请大家再欣赏

5、二首既传统也不乏创新的曲子,二胡齐奏,第一首良宵第二首赛马演奏者王蕾等,请欣赏三、二胡齐奏 ( 毕)女:请教一个问题,刘天华的良宵写于1927 年,赛马也是 60 年代的作品,都够传统的,你为什么说不乏创新?男:先说二胡,从名称就知非中原固有,据考证它约于北宋时由我国北方区域传入,由于音色柔和,略带苍凉,又常与民间流浪艺人相伴,所以,传入之时,只是作演唱小曲的伴奏。刘天华的哥哥,近代文学家刘半农就曾说“二胡地本庸微,自有天华,乃登上品。”当然第3页共14页,二胡现在已居中国拉弦乐器的首位,不是刘天华一个人的功劳,但无疑跟刘天华这类演奏家的创造息息相关吧。其实是误解,它的音色中和,有效音域很宽,

6、二根弦,很了不起的。尤其是通过良宵作者刘天华这类音乐家的创造,把二胡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女:恩,那赛马的创造性呢?男:你听赛马中八度音程的大跳,多么铿锵有力,曲目内容且不说,光说技巧,当时就是用来炫技的一首二胡九级考试曲,可现在,降为了四级考试曲,光说这点,你说有不有创新?女:要不怎么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二百年”呢! 下面请大家欣赏更让人耳目一新的乐舞竹韵,表演者梅文坤、靳仁博,请欣赏。四、竹韵 ( 毕)男:我也请教一个问题,葫芦丝、芦笙、是哈尼族、彝族与苗族常用的管乐器。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喜欢以竹为乐?女:首先,以竹为器乐,是因为劳动人民方便就近取材,而竹音的情趣,明亮又能

7、很好的表现劳动人民对家园的依恋之情。也吻合了中国人民农耕文化而陶冶的安逸恬适的审美情趣。男:其实,不只是少数民族,中国文化给“竹”赋予了太多内涵了,书中有竹,诗中有,竹,音乐中当然更少不了竹,苏东坡不是说:第4页共14页“不可居无竹,无竹合人俗”吗?托物言志,是中国文化创作的一大特色。女:不只是借物、托物,更有对“他山之石”的改造与化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个洋为中用的例子,请欣赏扬琴重奏,两首外国乐曲,1. 马刀进行曲 2. 达姆 . 达姆。演奏者:周映云等,请欣赏。五、扬琴重奏 ( 毕)男:继续请教,今年世界扬琴大会在北京召开,难道不是因为中国的扬琴发展历史最悠久吗?为什么说是洋为中用 ?XX

8、XX 年学校元宵联欢晚会主持词 2女:物换新装辞腊去,风和日丽迎春来!男:人寿年丰歌盛世,欢歌笑语闹元宵!女:各位朋友,各位来宾。男:附城的乡亲父老乡,兄弟姐妹们!合:大家 ! 过年好 !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描绘农村巨变新画卷。男:共创社会主义新农村,歌唱新农村的新变化。女: 花开花落,又是一个金色的年轮!男:粮米满仓,又是一个丰收的时节!女: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我们一同走过的是全村上下精诚团结和第5页共14页戮力同心,是耕耘和奋斗男:在过去的一年里,伴随我们一同走过的是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是各级领导的勉励与期待女:今天,让我们与全镇父老一起讴歌芙蓉这方热土,歌唱我们美好的新生活。男:让

9、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晚会,一起憧憬美好新生活。首先,由秦军陆带来的一首恭喜发财,恭祝全镇人民马年发大财! 有请秦军陆。说起我们城东片呀,今年的变化可真不小。在附城镇党委、zf 的正确领导下,全片人民奋力奔小康,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下面由韩软软等带来的音乐快板城东大片新变化将带着大家一起走进城东片。暖风吹那春天到羊群悠然吃草,你的爱就象火苗我用相思煎熬,爱象火苗把我的心燃烧。一首好听的火苗带你走进那美妙的世界。有请张慧萍为大家演唱火苗。现如今呀,怎样对孩子教育才是科学有效成为困扰许多爸爸妈妈的头等大事,正在热播的爸爸去哪里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接下来由等小朋友带来的舞蹈爸爸去哪里将重温哪些有趣的故事。

10、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持续出台;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接下来由韩末秀等表演的小品记者采访到城东第6页共14页将会对你有所触动。最美是那家乡水,最亲是那故乡人。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看看家乡的山和水,见见故土的众乡亲。如今的家乡实在美,邀你共享故乡的情。请欣赏由勇攀高舞蹈队带来的舞蹈家乡美爱玩的哥们儿你听我说,家里有了老婆别去犯错,神马都是浮云那都是过客,不要毁了人家害了自我 一首写实的哥有老婆道出了当今社会对某些弊端的告诫。 请欣赏张江平演唱的哥有老婆。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大家都来敬老人,尊老风尚代代传。请听李强带来的京东大鼓老来难元宵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当

11、一轮皓月冉冉升起的时候,每个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是不是诗人,心中都会涌起无限思绪和柔情。城东百姓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乐观情怀感染了周围的村庄。请欣赏歌伴舞中华情,表演张建广韩末莲等。诗朗诵我就是我朗诵侯雨欣何雨乐等燕子衔来一片春,春风推开一扇门,数不清一年一年好光景,男女老少越过越有精气,春种一棵摇钱树,秋收装满聚宝盆,幸福的生活是千般好,盼来这好日子到家门,福到农家处处春,不是美酒不醉人。请欣赏红月亮舞蹈队带来的舞蹈福满农家。邻里乡亲和睦,老少爷们合群。村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回想起第7页共14页来就特别的哏,借一曲咱们屯里的人表达城东百姓的心声。有请张小建为大家演唱咱们村里的人。抗

12、日战争时期,在我们城东一带的大槲树村曾是陵高县抗日人民zf所在地,而八路军太行第八专署就驻扎在我们城东村南院。八路军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在抗战第一线,而城东人民送军粮、做军鞋、救伤员热情高涨,支前在最前沿。接下来,由张贵荣等表演的三句半城东老区美名扬将带你重温老区人民的热情。男儿膝下有黄金,只跪苍天和娘亲。落地就生根,这才是中华好儿孙。请听歌曲中华好儿孙,演唱张健如期而至的不仅仅是节日,还有幸福和快乐,寒冷的天气抑制不住我们激动的心,在马年元宵节来临之际,一群喜欢舞蹈,追求和热爱美好生活的俊男靓女们用他们的舞姿表达喜悦的心情。接下来请欣赏由美之源舞蹈队带来的舞蹈欢天喜地闹元宵。快马加鞭跑得快,不觉蛇舞马复归。骏马奔腾祖国欢,长城内外马蹄响。扬鞭催马踏征程,马年大吉喜气扬。请听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