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位名词解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2794716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部位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各部位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各部位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各部位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各部位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部位名词解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颈部 1、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次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2、Reid基线(RBL)或下眶耳线:眶下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头部水平断面的制作基线。 3、上眶耳线(SML): 眶上缘中点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以此为基线的平面与颅底平面相一致。临床影像按此基线扫描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的结构和减少颅骨伪影。 4.连合间线(AC-PC线):为胼胝体前联合后缘中点与后联合前缘中点的连线,脑立体定位手术和X刀,Y(伽马)刀多以此线为基线。 5.半卵圆中心 :为横断层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

2、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区。 6.侧脑室三角区P13:侧脑室中央部、下角和后角三者汇合处呈三角形的腔隙称为侧脑室三角区。 7.咬肌间隙 P53:位于咬肌深面与下颌支上部之间,咬肌神经、血管通过下颌切迹穿入此间隙,牙源性感染如第三磨牙冠周炎等可扩散至此间隙。 8. 翼下颌间隙P53: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与咬肌间隙仅隔以下颌支,并经下颌切迹相连通;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9.翼腭间隙P55:由上颌体、蝶骨体及翼突、腭骨垂直板围成,向外侧与颞下间隙相连通,内有上颌神

3、经、翼腭神经节、上颌动脉终末支及其伴行静脉等。 10.海绵窦P84:位于蝶鞍两侧,其形状和大小对称,向前到达眶上裂,向后至颞骨岩部尖端,外侧缘平直或稍外凸,内有颈内A和展神经通过。 11.蝶鞍区 P81:位颅中窝中央部的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前界为前床突外侧缘和前交叉沟的前缘,后界是后床突和鞍背,两侧为劲A沟。主要结构有:蝶鞍垂体、蝶窦、海绵窦、鞍上池、鞍周血管及神经和下丘脑等,此区域的范围小、结构多、毗邻关系复杂,是垂体肿瘤等病变的好发部位。 12.蝶鞍(sella turica)P81:位于颅中窝的中央部,包括前床突、前交叉沟、中床突、垂体窝、鞍背和后床突。 13.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4、)P72:位于端脑底部和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前交通A和成对的大脑前A、颈内A末端、后交通A和大脑后A形成,对脑血液供应的调节和代偿起重要作用。 14.Meckel腔(Meckel cavity)P85:又称三叉神经腔,位于颞骨岩部尖端,是颅后窝伸向颅中窝后内侧部的一个硬脑膜隐窝,其开口处恰位于小脑幕游离缘的下方、内耳道和鞍背的中点处。 15.声门旁间隙P97:又隙,位于喉室的外侧,其前方和外侧是甲状软骨,内侧是弹性圆锥和方形膜,后方为梨状隐窝的前面,向前通会厌前间隙。 16.会厌前间隙P97:位于会厌和甲状舌骨膜之间。呈楔形,内有脂肪组织填充,利于会厌运动。 17.咽后间

5、隙P102:位于咽和食管后壁与颈深筋膜深层之间,向下通后纵膈(胸腔内),其感染多来自咽后淋巴组织的炎症,若形成脓肿,则导致呼吸困难和吞咽障碍。 18.咽旁间隙P102(危险间隙):位于咽的两侧,化脓性感染可引起咽旁脓肿,6070%是由腭扁桃体或咽部感染侵入所致。咽旁间隙感染可影响颈A鞘,使A壁糜烂,A破裂。胸部 1.气管前间隙 :由气管、上腔静脉和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到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 2.气管后间隙 :位于气管壁与脊柱之间的区域,右侧为肺,左侧为肺或主动脉弓,内有食管和胸导管。 3.主肺动脉窗(aorticopulmonary window) :位于主动脉弓

6、下方与左肺动脉上方之间,高1-1.5cm,右侧为食管和气管,左侧为肺,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淋巴结等。 4隆嵴下间隙:又称为气管杈下间隙,是气管前间隙向下的延伸部分,自气管杈开始向下至右肺动脉下缘,高约2cm,内有脂肪组织、结缔组织和淋巴结等。 5.肺门(hilum of lung):肺内侧面中部有一呈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处。 6.奇静脉食管隐窝(奇食隐窝)P137:在后纵隔内,奇静脉与食管之间有胸膜伸入而形成,食管的左、右侧有肺韧带相连。 腹部 1.肝门(porta hepatis):肝脏面中间部的横沟称为肝门,长约5cm,是

7、肝固有动脉、肝管、肝门静脉和神经、淋巴管等出入门户。 2.门腔间隙(portocaval space):是肝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空隙,其上界为肝门静脉分叉处,下界为肝门静脉起始处。内有肝尾状突、网膜孔、门腔淋巴结和钩突等。 3.第二肝门(second porta hepatis):在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为第二肝门,被冠状韧带所覆盖。 4.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管、肝固有动脉经肝门入肝,在肝内分支走在一起,有膜包被,构成Glisson系统。 5.肾段(renal segment) :肾动脉的分支在肾实质内按区域分布,每一肾段动脉所分

8、布区域的肾实质称为肾段,有5段。 6.肾周间隙(perirenal space)P196: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内有肾、肾上腺、肾血管、肾盂、输尿管和脂肪囊等。 盆部 1.膀胱前隙(prevesical space)P204:位于耻骨盆面与膀胱之间,又称耻骨后隙,其上界为腹膜返折部,两侧是脐内侧韧带,下界为耻骨前列腺韧带(男性)或耻骨膀胱韧带(女性),向上与腹横筋膜和壁腹膜之间的腹膜外脂肪组织相延续,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等。 2.直肠后隙(retrorectal space)P204:位于直肠筋膜鞘与骶前筋膜之间,外侧界为直肠侧韧带,向上与腹膜后隙相通,内有骶丛、直肠上血管、骶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3.坐骨肛门窝(ischioanal fossa)P228(肛门直肠窝):位于肛管的两侧,是肛区皮肤与盆膈之间呈尖朝上的锥形腔隙。这里有大量脂肪,长期卧床,容易引起感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