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78822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环境与房地产管理资源规划(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1自然环境与资源61.1地貌与地质61.1.1地形地貌61.1.2地质71.2水系与水资源71.2.1水系71.2.2水资源71.3气侯81.4土地资源81.5海洋与港口资源91.5.1海涂资源91.5.2海洋水产资源91.5.3潮汐能源91.5.4东海油气资源91.5.5港口资源91.6矿产资源91.7植物与动物资源101.7.1森林资源101.7.2草场资源101.7.3农经作物资源101.7.4自然保护区102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102.1经济发展特征与“模式”102.2经济水平发展与现状与区域对比112.2.1沿海区域城市对比112.2.2国民经济综合实力与省区域对比112.3经

2、济发展与分区差异122.3.1经济发展概况122.3.2经济发展分区差异132.4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143市域人口现状163.1人口发展现状163.1.1概况163.1.2人口发展演进过程163.2人口现状构成特征183.2.1性别构成183.2.2年龄构成183.2.3劳动构成193.2.4民族构成203.2.5文化构成203.3人口现状分布特征204城镇体系发展与现状224.1市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224.1.1由原始聚落逐步发展到东瓯封建王城224.1.2区域中心域市的形成224.1.3北宋至1840年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234.1.4解放后城镇体系发展阶段244.2市城镇体

3、系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分析254.2.1现状概述254.2.2市域城镇化发展特点254.2.3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264.2.4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分析284.2.5市域城镇职能类型结构294.2.6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315市域工业现状345.1工业发展现状345.2基本特点345.2.1所有制结构特点345.2.2工业门类结构345.2.3企业规模结构365.2.4地域空间分布365.3存在问题375.3.1工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375.3.2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严重短缺375.3.3企业小生产意识浓厚,国有企业改革不配套375.3.4工业布局不平衡386市域农业现状396.1农业发展条件396.

4、1.1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396.1.2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396.2农业发展状况406.3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417市场体系现状437.1商品市场基础现状437.2商品市场分类现状437.3商品市场布局现状447.4历年发展状况447.5微观数据458市域旅游现状478.1市域旅游资源现状478.1.1自然景观资源478.1.2人文景观资源488.2市域旅游业现状498.2.1基本概况498.2.2历年发展状况498.2.3游线现状498.2.4服务区布局现状508.2.5客源市场腹地现状508.3微观数据519市域社会设施现状549.1教育事业549.1.1现状概况549.1.2存在问题55

5、9.2卫生事业569.2.1现状概况569.2.2存在问题579.3科技579.3.1现状概况579.3.2存在问题589.4文化事业589.4.1现状概况589.4.2存在问题599.5体育事业599.5.1现状概况599.5.2存在问题6010公路交通现状6110.1公路交通运输基本情况6110.1.1公路网现状6110.1.2客货运量现状6210.1.3交通量与客货运流向6210.1.4公路运输场站现状6210.2主要公路基本情况6410.2.1高等级公路6410.2.2国道和省道6410.2.3主要市(县)道6710.3交通运输存在问题6711铁路与航空现状6811.1铁路交通现状68

6、11.1.1金温全线概况6811.1.2金温铁路段6811.2航空交通现状6912港口水运现状7012.1基本情况7012.2大型港(区)港7012.3中小型港口7212.4市域航道现状7412.4.1入海航道7412.4.2河航道三江五河7412.5交通运输量7513水资源利用与给排水现状7713.1水资源概况7713.1.1气候水文特征7713.1.2水资源流域分区与河流水系7813.1.3水资源构成与总量7813.2水资源系统现状7913.2.1水利用现状7913.2.2水利工程现状8013.3给排水系统现状8113.3.1供水系统现状8113.3.2排水系统8213.4综合评价8214

7、供电现状8414.1市域供电系统现状8414.1.1基本情况8414.1.2电源现状8414.1.3220KV网络8514.1.4110KV网络8514.1.5全市现状用电情况8814.1.6电网线损率与电压质量8814.1.7电网调度通信系统8914.1.8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8914.2市电网存在的主要问题8914.2.1可供电源严重不足8914.2.2网架单薄、方式呆板、稳定性差9014.2.3峰谷差悬殊,调峰能力低9014.2.4电网无功缺乏,低电压严重9015邮电通讯网络现状9115.1邮电通信系统基本情况9115.2通信系统现状9115.2.1交换网现状9115.2.2传输中继网现状

8、9215.2.3移动通信网现状9315.2.4无线寻呼系统现状9315.2.5数据通信网现状9315.2.6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和智能网(IN)现状9315.2.7No.7信令方式应用现状9315.3邮政通信现状9415.4存在的主要问题9415.4.1电信网存在问题9415.4.2邮政通信存在问题9416防灾现状9516.1基本情况9516.2防洪防潮排涝现状9516.2.1三大流域防洪现状9516.2.2水利设施建设现状9617环境保护现状9817.1环境污染现状评价9817.1.1综述9817.1.2水环境9817.1.3大气环境10217.1.4固体废弃物污染10417.1.5声

9、环境10517.2生态环境现状分析10617.2.1水10617.2.2森林10617.2.3矿藏10618市域土地利用现状10818.1土地利用现状与其特点10818.1.1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其分布10818.1.2土地利用现状特点10918.2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01 自然环境与资源市位于省东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近海地区,界于北纬2722837,东经1193712116。市东临东海,西与地区毗邻,南与省地区接壤,北与市相连。市域南北长176公里,东西宽163公里,陆域总面积11784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68953.58平方公里,大陆岸线339公里。全市现辖鹿城、瓯海、龙

10、湾三区,瑞安、乐清两市和洞头、永嘉、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六县,总人口718.04万人,人口密度609人/平方公里。1.1 地貌与地质1.1.1 地形地貌市北、西、南三面群山起伏,中部雁荡山脉南北纵贯,东部为向海开放的平原,总体上构成了北、西、南三面高、东面低,逐级递降向海围合的陆域地形,陆域外侧为海岸曲折、岛屿港湾众多的海域地形。全市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平原三个陆地地貌大类和海岸、海域两个海洋地貌大类。山地是全市最主要的地貌类型,面积7067.6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62%,主要由市域西部的洞宫山脉和北部的括苍山脉组成,其分支南雁荡山、北雁荡山南北纵贯,并形成以雄奇著称的雁荡地貌

11、。丘陵盆地是市域又一重要地貌类型,总面积22384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9.7%,主要分布在市中部与沿海岛屿地区。较大的有矾山盆地、泰顺盆地、岩头盆地、上塘盆地、湖屿桥盆地、大岙盆地、玉壶盆地、珊溪盆地、孔龙盆地等。在市的东部与中部的河谷中从向外分布有河谷平原、河网平原和滨海平原三种平原类型,总面积2084.13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18.3%。较大的平原主要有乐清的虹桥黄华平原、温瑞平原、仙降万全平原、鳌江下游两岸平原、马站沿浦平原。市海域广阔,海岸线长达1015.6公里,其中陆岸线339公里,岛屿岸线676.5公里。有5个列岛、6个海湾、76个港湾,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43

12、9个,岛屿陆域总面积为171.69平方公里,比较著名的有大门岛、洞头岛、北麂岛、南麂岛等四个海岛和港、鳌江港、瑞安港、乐清湾、大渔湾、沿浦湾等三港三湾。市海岸地貌较为发育,分为海积平原岸和海蚀山地港湾二种。前者分布在瓯江以南到苍南琵琶山以北以与瓯江以北的海积平原的岸段上,潮滩宽度平均约5公里,岸线平直。海蚀山地港湾中强海蚀山地港湾岸主要分布在琵琶山以南,港湾凹,岸线曲折,沿岸基岩多断裂和节理,海蚀地貌十分典型。弱海蚀山地港湾岸主要分布在平阳半天山区东海岩和琵琶山以南。1.1.2 地质市构造位置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闽浙地块的东北部,青田寿宁基底断裂东南侧,构造形式以断裂为主,褶皱甚为微弱。谷湾灵溪

13、、石平川瓯江口和山平阳三大断裂带以与乐清境的象山乐清湾断裂带是影响市域地壳稳定性的主要断裂带,在近期以来均有(或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活动,市域与其邻近的地区均发生过较为频繁的地震活动,但多为弱震。目前,地震部门核定市域地震裂度为六度,一般建筑不必设防,重要建筑按七度设防。全市的工程地质分为两个区:以岩体工程地质层组为主的山区工程地质区和以土体工程地质层组为主的平原工程地质区。山区工程地质区地基稳定性较好,仅文成、矾山、泗溪等沉积岩分布区较差。平原工程地质区在第四纪时为缓慢下沉区,沉积100200米厚的松散物质,因软土地基和饱水粉细砂地基作用影响,地基稳定性较差。1.2 水系与水资源1.2.1 水

14、系市河系众多,大致可分为瓯江、飞云江、鳌江三大水系与入闽、独流入海诸小河。河道发育主要受地质构造制约,沿华夏系断裂带流向,干流大抵西向东流,支流多构成羽状水系。主干河流多为山溪性强感潮河,源头海拔1000米以上,下游则至滨海平原,河床落差比较大;河口为溺谷,深受潮汐影响,水流流速缓而多泥沙沉积。此外,在沿海诸片平原,发育着南北向的乐琯塘河、温瑞塘河、永强塘河、瑞平塘河、平鳌塘河和江南河网等主干河道。市域主要河流有:瓯江:干流长588公里,流域总面积17958平方公里,为省第二大河,市第一大河。市境流经瓯海、永嘉、市区、乐清市后注入东海,长76公里,流域面积4021平方公里,均为感潮河段。永嘉县发育有瓯江下游最大支流楠溪江,主流长136公里,贯穿永嘉全境。飞云江:流经境泰顺、文成、瑞安等县市注入东海,流域面积3731平方公里,市境3510平方公里,干流长85公里,滩脚以下59公里为感潮河段。飞云江是全省八大水系之一,市第二大河。鳌江:流经平阳、苍南,于鳌江镇注入东海。流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干流长82公里,为全省八大河流之一,市第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