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775999 上传时间:2023-11-30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28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总复习(6册)(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七 年 级 1、童 趣 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课文分析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

2、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

3、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

4、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一、重点字词。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5、兴正浓 兴:兴趣、兴致6、方出神 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 细察:仔细观察9、昂首观之 昂:抬。 首:头。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

5、的样子二、重点句子翻译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译: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译: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3、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译: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4、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译: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定下心神仔细观看。5、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6、忽有

6、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译: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观蚊如鹤(夏日戏蚊)、神游山林、鞭打蛤蟆。2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

7、事物本身的乐趣。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

8、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2、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课文分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n),不亦君子乎?”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2.曾子曰:“吾日三省(x

10、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讲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

11、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12、“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解 “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

13、答他。一、重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 殆:有害)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也许;施:施加。)二、重点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几个

14、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从语录中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不断学习、复习)。2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

15、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是否矛盾?答:温故知新,经常学习的人才能做老师;不会矛盾,因为只要虚心学到处都有老师。3本文的语录中,孔子认为,任何人身上都可以让我们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学习他优点;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自己也有就反省,并改正。4说说本文中出现的现在仍在用的成语。答: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略。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