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2775969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区推进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区推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与思考发呈现代农业,繁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国务院有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各地充足运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积极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说,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没有农业信息化就没有农村现代化。只有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努力摸索适合锡山特点的信息化推广模式,为农业公司、中介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信息引导,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才干有效增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我区农业信息化发呈现状近年来,我区区镇两级农业部门环绕建设“数字锡山”,从本地优势农业产业出发,加快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获得了明显成效。重要

2、表目前如下几种方面:积极实行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方面,抓好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工作。针对不少干部群众、农业龙头公司对信息化在推动老式产业升级改造中的重要作用结识不到位的实际,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和动员更多的农户和龙头公司到互联网上安营扎寨,捕获商机。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撤市设区以来,以实行农民上网工程、建设农业专业村及农村妇女致富工程为契机,争取市区各级信息化专项资金,已合计投入80余万元。第三,加强研究,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理清思路。区农林部门专项研究了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及本地区发展条件,进一步理清了农业信息化工作思路,提出到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农业信息服

3、务网络、农副产品网上销售额达5000万元以上的目的。稳步推动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基本设施建设。建立了7个镇级农业信息服务站,各服务站均有明确的服务场合,配备了电脑及打印设备,开通了宽带互联网。在此基本上,各镇以村级服务组织、种养营销大户、科技示范户、农业公司为重点对象,按照“四个一”(即有一套电脑及打印设备、有一条宽带或电话专线、有一名信息员、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的规定建设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点。截至底,全区已建成32个村级农业专业信息服务点。二是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路子。实现了农技“110”电话热线征询与网络征询的联动,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疑难杂症,只要通过网上征询,有关专家“坐堂”即可开出“远

4、程技术处方”。信息化服务的范畴由过去通过网上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林动态,拓展到农业政策、农业科技、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质量建设、特色农业推动等多种信息发布,还结合“科技下乡”、“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活动,及时把农村经济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发展动态传递给农民。开办了农林技术刊物,定期发布各类农事生产和技术指引资料,深受农民欢迎。三是注重信息员队伍建设。不仅注重农业信息员量的增长,并且注重质的提高。近两年来,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形成了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的三支骨干队伍:以区级技术推广站为主的网站建设技术开发队伍,以镇级机关、农业龙头公司、农民经纪人为主的农业信息员队伍和由各产业农技专家构成的农业信

5、息网专家征询队伍。这三支队伍为全区农业信息服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本。强化网络应用,推动农业信息现代化。一是农业信息电子技术与老式技术并举。区农林局组织实行了“123”工程,把信息体系建设作为增进农业构造调节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大事来抓,整合优化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同步,注重老式传媒作用,通过报纸等新闻媒体,把最新鲜、最实用、最丰富的信息提供应种养大户、基地、园区和农业龙头公司。二是网页更新速度快,内容精彩纷呈。“锡山农林网”每个工作日进行更新,网络访问量与日俱增。指定顾客通过管理员审核可对网页内容进行修改,并能直接上传至“江苏农业网”。本地种养大户可直接上网发布或查询供求信息,外地农户也

6、可在网上发布她们的产品信息,形成了互动式信息发布格局。三是组织网上销售和网上招商。农林部门通过信息网一手连市场、一手连农户,积极推广网络营销模式。农业专业大户和龙头公司纷纷上网建站。目前,全区有近万名农民潇洒网上行,农产品网上销售大幅增长。全区苗木、奶制品等农产品的网上销售额达5024万元,同比增长48%;实现增长值1383万元,增长64%。 二、农业信息化对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了“三个增进”一是增进了公司、农户与市场的对接。现代社会的农产品市场重要移向都市,空间距离大大延长,购销调存的中间环节大大增长,需求的层次和方式空前复杂化。实行信息化建设后,在市场、公司和农户间开通信息直通车,使生

7、产者直接去感受和把握市场信息,大大增进了农产品流通,减少市场风险。东北塘的奔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炼乳和氨基酸浮现滞销。通过制作网站对外推介并开通在线交易功能后,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该公司有900多吨炼乳和100多吨氨基酸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上海、青岛等地,部分产品还远销韩国、印度和西欧。二是增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巩固。龙头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链条,但沟通困难使这一链条缺少支撑,构造松散,效率较低,产业化经营的效果未实现最大化。运用信息化技术后,农户与龙头公司和市场之间形成了更为直接、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快捷、以便、有效,在增进公司增效的同步带动

8、了农民增收。奔牛生物科技公司自实行信息化改造以来,奶牛养殖户由本来的120家增长到目前的300多家,带动养殖户户均增收近2万元。三是增进了农民经营观念的更新。过去农户在获取市场信息生产技术和供求信息等方面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信息化支撑后,农民通过锡山农林网等电子商务网站,足不出户就可及时理解多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签订供销合同,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提高了经营效益。东港镇的一位农民通过网上浏览信息,得知都市绿化环保产业具有诱人前景,随后通过网络与中国林木种子公司获得联系,购买了500余公斤香樟种子,哺育出200余万支幼苗,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三、以农业信息化增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考

9、我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获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建设新农村和发呈现代都市农业的规定相比还存在差距。目前,部分农民运用网络的意识还不强,操作技能不高,对市场信息反映不敏捷,种什么凭经验,缺少理性投资。此外,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价格信息、供求信息、市场分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化传送体系还比较单薄,没有一支专门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及时发布市场动态信息的队伍,农林信息进村入户相对滞后,这些都制约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定,做到“两优两抓”,把握“三个环节”,以点带面、逐渐推动,走出一条“以信息化促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优化政策措施,加强政

10、府引导。充足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科学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规范信息化建设的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齐抓共管,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利推动。形成一套有助于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技术、人才、管理、投资等政策措施,对实行信息化改造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予以合适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在保证必要投入的同步,广泛调动涉及公司在内的多种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哺育市场化运营机制,引进运营商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为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基本,实现互相合伙、共同发展。优化资源配备,健全信息网络。继续做好我区区域内重要农产品市场的供需走势监测,组织好全区种养业、运销大户、农业科技成果、

11、科研动态、科技开发项目、农业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等信息的资源整合。合理配备资源,在支持公益性的农业信息数据库建设和信息传播工作的同步,打破目前信息条块分割的局面,要以区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枢纽,向上疏通国家、省、市农业信息中心的联系渠道,向下完善乡、村两级信息网络,一方面把基层收集到的信息汇集于区级信息中心,并迅速向上传递;另一方面把国家的政策、法规和社会经济信息传递给广大农民。各地农业信息中心之间要形成互相开放、互相协作、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把都市和乡村、乡村和乡村联系在一起,构成纵横交错的农业信息运营网络,为农民获得以便、快捷的农业信息提供保障。抓好项目建设,完善信息化体

12、系。拟定一批有代表性的龙头公司和农村合伙经济组织,实行一批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深化运用信息技术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据悉,商务部正在筹建农村免费商务信息网,起在全国选择1万个村进行建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站的试点工作。届时,有关省市会建立有关对接机制,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争取积极,加快全区农业信息化进程。 抓好宣传培训,加强推广应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营造“要致富,向电子信息找门路”的良好氛围。加强队伍建设,培训一批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农业信息的“三会人才”。同步,引导广大农户转变、加深对信息技术的结识,采用内引外联等手段,对培训对象进行分门别类,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编排相应的培训课程,使其可以掌握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增进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