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2765509 上传时间:2024-02-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级职称培训学习心得范文 x年月1-10日,我参加了中国人民银行x培训学院的中级职称培训第二期培训班的学习。在这短短的0天时间里,聆听了来自总行相关司局等专家的授课,收获颇多。x培训学院一部的精心的活动安排,使我们学员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出外考察学习,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学员之间的友谊。本次培训班组织有方、安排周密紧凑,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培训班。 学习心得一要加强九项能力建设 通过人事司李中红处长的授课,让我觉得作为一个央行基层干部对履职能力的培养尤其应该重视:一是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是央行工作人员的起码素质要求。二是依法行政能力。在央行

2、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学法、懂法、依法办事。三是公共服务能力。转变思想观念,要将货币政策的执行寓于日常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活动中,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金融机构的实际需求。四是调查研究能力。贯彻研究立行的理念,重视研究工作,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做到从自己做起,带头做好调研工作。五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只有不断学习,掌握好最新的理论知识动态,才能理解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做好日常工作。六是沟通协调能力。人民银行许多工作都需要加强内外部的沟通和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做好工作的基矗因此,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团结周围的人,增强凝聚力,才能在工作上有所突破。七是创新能力。囿于陈规,固守传统

3、,工作上才能实现新的突破。通过不断创新,增强创新力,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八是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意识地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九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学习心得二加强对反洗钱工作的学习 通过对反洗钱课程的学习,我初步掌握了以下知识: 一是反洗钱执法常见问题。从金融诈骗案看客户身份识别。 客户身份识别具有关键作用; 2.操作环节违规问题大量存在; 3.提高客户身份识别工作有效性需从转变观念、提高意识做 二是反洗钱执法常见问题。从金融从业人员洗钱看可疑交易报告。 1金融机构盲目追求可疑交易报告数量。 .可疑交易报告与异常交易报告的区别。 3应注意可疑交易监管政策的调整。 三

4、是反洗钱执法常见问题。人民银行反洗钱执法发展。 1.风险为本反洗钱方。 2.以流程控制为中心的反洗钱方法。 3.人民银行反洗钱执法管理问。 .分支行处罚权与检查权的分离问题。 5综合执法与部门执法的协调问。 .反洗钱工作的合规认定。 学习心得三正确认识存款准备金制度在我国的应用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影响中国准备金率使用空间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国际收支状况、外汇资本流入等宏观经济因素,二是金融机构、存款者和贷款者等微观主体规避准备金缴纳的程度,三是准备金制度本身的具体设计,四是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承受能力。首先,如果中国的外汇资本流入不发生大的逆转,准备金率工具就会存在继续上调的空间;其次,随着利率

5、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规避缴纳准备金的程度将会加大,存贷款的流失可能会使准备金政策使用的空间大幅度降低;再次,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的空间受制于准备金制度的设计,目前的制度存在“管制规避管制强化管制冶的恶性循环;最后,在中国当前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情况下,不断压缩的国内信贷容易引起企业资金链的断裂。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特点。一是适用范围不同,因事而异,一行一策。二是作用强度不同,仅影响少数银行的流动性,不会对国民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影响。三是调整依据不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调整依据是金融机构经营稳健性与安全性状况、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不良贷款的比率以及经营合规情况。四是调整的频度不同。差别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意义和功能已经明显退化,实质上已经演变成为中国货币当局促使存款类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一项常规性监管措施。五是具体功能不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可与资本充足率制度相辅相成,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 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