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笔记整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760003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笔记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笔记整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理论导论1 、 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品、作家、读者2 、 文学理论的任务:发展论、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接受论3、文学概论的学习方法:a、视野开阔,阅读面广 b、联系当 代文艺思潮、文艺现象、作家作品。 C、联系自己的创作于欣 赏实践 d 、学以致用,尝试评论语研究4、学习文学理论的作用及意义:确立文学观 指导文学与审美实 践 指导文学的研究与批评5、历史上对文学性质的不同认识: 1、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 模仿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文学作品无认识价值) 两者都重视认 识艺术真实的标准不同 布瓦洛 别林斯基 文学对于生 活的模仿,不仅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还在于描绘可能发生 的事。6

2、 、 表现论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奠基人,知、情、意 理性、 情感、道德修养),雪莱,诺瓦里斯,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自觉本能),弗洛伊德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被压抑的生命 冲动)迷狂说:宗教神秘说(神灵附体)7 、 亚里士多德:一桩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比一桩可能发生而不可能成为可信的事更为可取。8 、 再现论的优点: 1 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2 、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3、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 1、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2、把艺术创作的最高 目的视为忠于现实,忽视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9、表现论的优点: 1、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2 、揭示了文学

3、与科学的区别缺点: 1、把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 2、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3、把表现与规队对立起来10、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反应。11、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理论方式:概念、畴、推理 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宗教方式:实践方式:主体亲自实践,主客和一,追求意义与价值 审美方式:理性直觉 12、文学审美属性的具体表现:整体性:文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观照。情感性:以形象具体的东西作为观照的对象来感受体认事物及其特点。无功利性:创造性:12、 文学形象的审美特征1、虚拟性: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真实是指艺术形象不能 离开依托 假定是指通过艺术方式来接近本质2、情感性:感性与理性的

4、统一 指人的喜怒哀乐愁等的 心理容3、模糊性:朦胧与明晰 的统一 具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4、涵盖性:特别与一般的统一 作家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 的结果 社会容5、生动性13、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1、情感性2、形象性3、陌生化4、音乐美5、蕴藉美14、 文学的功能一、历史上关于文学功能的两种认识1、为人生而艺术 强调文学与生活的联系,要求文学 发挥影响人生干预生活功能2、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以自身为目的,超越现实,不受任何限制,纯娱乐、纯形式王尔德:美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艺术美是美的最高形态,只有艺 术美才能超越时空永恒不变二、文学功能系统的基本层面1 、 认识功能 指文学可以扩大人的认知领域,增强认

5、 知的深广度,增进对自然,社会,历史的了解,开 阔人的认识视野,强化对社会历史规律发展的了解。开拓视野深化认识把握自我探索真理2 、 教育功能 文学通过艺术形象特定的情感倾向, 价值评判传达给读者,潜移默化 taoyan 读者的思 想情操,影响其价值体系3 、 审美愉悦功能情感愉悦情感补偿情感提升4 、 生命功能生命力的激发,创造力的肯定,生命价值与意义的 追寻。三、文学体裁的划分1、二分法:文(有韵)、笔(无韵);现实型。理想型2、三分法:叙事、抒情、戏剧3 、 四分法: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小说审美福斯特小说面面观,故事(是叙述按时间排列的事件)和情 节(按因果排列的事件)不是一个概念

6、。小说史一种以人物形象塑造为核心,以情节构造为支架,以个体阅 读为主要接受方式的散文体叙事类文学样式。1、情节1)、故事与情节:(情节是小说对故事所进行的符合表达 目的的艺术安排及由此形成的新秩序;故事是小说的最初形 态。)2)、情节设置于安排:情节的支撑点于演化、情节的波澜 于设置、情节的逻辑、结尾的突转。3)、情节的开放:故事是原始素材,展示生活时空,解释 过程与来龙去脉,更多指原始形态的东西;情节是构建艺术 时空,展示审美蕴涵,侧重于艺术创造和处理的结果。1 、人物的心理情节的转变情节弛,命运的转变、省略、场景气势的 转化情节波澜是艺术技巧也是对生活的深刻把握 情节要达到偶然与必然的统无

7、结局的结尾方式,以退为进,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情节的传奇性带来的不真实感,尊重了读者的审美能力,给读者的审美想象留下了空白,强化了读者对作品的认知度和审美情趣,使作品更有效切入现实,给人物命运演变、性格发展提 供广阔舞台。2 、 人物1) 人物个性审美:“这一个”与“这一类”,“扁形人 物”与“圆形人物”,整体性与在性2) 人物描写技巧:肖像、行动、对话、心理3 、 视角与人称1) 叙述视角与审美视角2) 叙述视角类型:外视角与视角,单视角与多视角3) 叙述人称类型: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 人称叙述外视角是全知视角,是作者以叙事主体的身份惊醒叙 述,叙事主体对作品中情节的发展和每个人物

8、的命运 都了如指掌,全知全能地从外部把小说的容描述给 读者,属于小说叙述的散点透视。视角是半知视角,作者让人物充当叙事主体,叙事主 体以参与者或目击者的身份展开叙述,真切度高,但 由于特定的人物关系和生活片场景的限制,叙事主体 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有一定的限制,属于小说叙事的定 点透视。单视角:小说至始至终都只有一个叙事主体与叙述视 角多视角:小说的叙事主体或叙述视角发生变换,可以 是外视角的切换或者是不同人物视角的切换四、 诗歌审美1、情感2、凝练3、韵律诗歌是文学中最精美凝练,富有韵味的抒情样式。音素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读者诵读的基本语音单位散文的审美1、体验2、理趣3、语言五、 文学形

9、象的审美形态一、文学语言形象的特殊性1、间接性2、自由性(更多的再造空间)二、文学类型典型理论的历史发展演化1、萌芽2、发展:类型化个性特征化共性与个性统一化文学类型的涵义与特征1) 涵义2) 审美特征:个性鲜明化 意蕴丰富性 魅力持久性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1 、 典型环境的涵义: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 典型人物置身其中,围绕他具体展开的环境。2、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植根土壤,生存空间,性格形成演化的基础,环境的充分展示3、典型性格与典型心态三、文学意境意境理念的历史发展1 、 萌芽:先秦2、 成型:唐朝3、发展:宋元明清王昌龄的诗格三境:物境故得形似情境深得共情意境则得其真九

10、大意象:柳、竹、雁、马、石、流水、海、黄昏、梦意境涵的纵向解剖:1、 直观感相:实境2 、 生命律动:虚境的第一层面3、心灵翱翔:虚境的第一层面意境的两种类型:1、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心物交融2、 无我之境:心物交融,物我两忘意境的涵义与审美特征1、 情景相融:本质特征2、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3、含蓄灵动:审美特征文学意象:意象的涵义与中西差异:文学作品通过一定文学语言所 构造的主客合一,心物交融的富有象征和哲想意蕴的具体形象。文学意象的审美特征1、 表意的圆润性 2、感受的直观性 3 、蕴的深邃性 4 、阐释的 多义性第五章 文学活动的两大要素和两种境界1 、情感力 1 )、情感力是情感发生提升,处理创造表达与感受 的综合能力2 )、文学情感的审美特征:3 )、文学活动对情感的培育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