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2759930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诵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吴庆业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很多,语文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小组讨论式学习,质疑式学习等等,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多了,师生对话的多了,这本来是好事,但矫枉过正,语文课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少了,学生洪亮的诵读少了,似乎讨论就可使学生动起来,语文课的效果就好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讨论固然需要, 但诵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对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方式不能替代的,在教学中不可弱化或丢掉,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一、重视诵读,摆正诵读的位置语文教改花了很大力气, 但成效大的不多, 有

2、些也往往是昙花一现, 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就更少。语文教学还存在着“费事多、提高慢、效率差”的问题,这其中有各种原因, 但最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没有把握好, 语文教学应该是提高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而素养的提高在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和知识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多个方面,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阅读, 特别是诵读。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指出: “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现在国文教学, 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 可是学生吟诵的功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

3、。惟有不忽略讨究, 也不忽略吟诵, 那才全而不偏。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 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前言)叶圣陶先生的论述, 今天读来,对语文教学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他的这番论述符合语文教学原理。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之上, 建立在语文对学生的熏陶之上。 而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记知识点,或分析文章的结构, 课堂上只是表面的热闹, 缺少了对文章的深层次的体悟,缺少了在诵读中对语文的“言”和“情”的揣摩。热闹过后学生所得很少

4、,语文课的效率难以提高。二、重新认识,正确理解诵读的作用现在许多教师重视了学生的活动,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对诵读认识不到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是一个慢功夫, 需要日积月累, 诵读就是通过学生长期的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诵读在语文教学中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却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通过诵读积累语文知识张志公说:“语文教学要从语文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 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要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观之,审问之,慎思

5、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 ,通晓诸子百家 ;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 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 2. 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 要学生多获取语文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 ,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 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 ”(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语文素养是一个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 它就好比是一座房子, 而语文知识就是构成房子的砖瓦。 没有知识量的积累, 就不可能有较高的语文素养。 学生对好的文章,熟读成诵,通过诵读,积累大量词语,

6、理解词语的意义,词语素材就会十分丰富; 通过诵读, 了解不同的句子表达能力的不同, 了解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文章蕴含的感情,理解表达的方法,积累语文知识,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二)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它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诵读,大量地接触朗读,熟记文章,大脑对语言的内涵和表达规范有了更积极的理解, 对语言材料形成条件反射, 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更强, 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如对文言文的诵读多了,对词意、句读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拿过一篇陌生的文章, 也能根据以往的知识, 感受陌生文章的语言文字, 并能恰当地断句,较为准确地理解。这其实是长期诵

7、读形成的语感在发挥作用。(三)通过诵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能力并不是抽象的,它是学生对美的一种感知、欣赏的一种心理活动。学生有了这种审美能力, 才能陶冶自己的情操, 提高素养。 诵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诵读一些经典的文章,去感受文章中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进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诵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会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诵读苏东坡的江城子 “

8、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会感受到苏东坡怀念亡妻之情的凄美, 诵读李密的 陈情表就会被祖孙真情的人性美所感动 在教师的引领下,在不断的诵读中感受自然的伟大、人性的光辉,欣赏自然美、人情美,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了审美水平,也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愿望,发挥了诵读的美育功能。(四)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人与人叫了的重要途径,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文明素养。口语交际的水平高低体现了一个人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它的衡量标准是多方面的, 其中谈吐文雅应是一个人口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受网络语言及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文明的口语也存在着粗鄙化、浅薄化的问题,这也成了社会中不文明的现象,与我们要

9、求的准确、规范、流利、得体、文雅的口语标准, 还有较大差距。 要想改变这些, 就必须从典范的白话文中学习规范、吸取养料,从古代经典的文章中汲取营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通过诵读准确、生动的精彩课文,用心感悟,细心咀嚼,吸取消化,把这些材料化为自己的语言,以读促说,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尤其对于方言区的学生,用方言与外人交流会带来很多不便,更要通过诵读规范的文章,养成自己规范的表达习惯,才能避免口语交流带来的尴尬。三、正确传承:改进语文诵读随着国学热的兴起, 传统的诵读一时又在学校流行。 四书五经、三字经一时成为诵读的热门, 有的教师也模仿私塾的一些做法, 不管学生懂不懂, 先要求学生背出

10、来。 这也暴露了传统诵读的一些弊端: 诵读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甚至还有些是明显的封建糟粕,影响学生的思想健康;死记硬背,增添了学生负担,学生不理解,对诵读产生厌恶,适得其反。对此,语文教师要理性分析,正确传承,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改进语文诵读。(一)精选材料,培养兴趣诵读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对优美文章的阅读、感悟、吸收来提高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提供给学生的诵读材料应是一盘丰盛的“语文营养大餐”,材料要文质兼美。选取的诵读文章应是典范的文言文或白话文,文章用词准确、生动,给学生以语言的滋养,同时又感情深厚,丰富学生的心灵,如诸子百家的散文,唐诗宋词,现代名家朱自清、老舍、郁达夫的作品等。特别像劝学

11、 、师说、想北平、听听那冷雨等文章,通过诵读,才能体会到语言之美,感情之真。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培养诵读兴趣。教师积极指导,让学生理解文章,切忌死记硬背。利用多种形式,通过诵读比赛、读书交流、作品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快乐、诵读的成功,培养诵读的兴趣,让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二)加强课堂诵读,引导学生美读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 要改变现在一些课堂 “凑热闹、 无书声” 的现象,让诵读回到课堂,让琅琅的书声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要想解决多讲少读的问题,教师就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要对教材合理取舍,点面结合,教法上要精讲精练,避免在一些“伪问题”上浪费时间,这

12、样就能把时间还给学生, 给学生留出诵读的时间, 留下品味的空间,诵读才能进行得有量、有质、有味,真正让学生在诵读中取得进步。对于文章的精彩段落、精彩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美读。要领悟文章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节奏之美、情意之美,要多次美读,在美读中去感受、品味文章中蕴含的美,唤醒自己的美的记忆,形成共鸣,受到美的熏陶,这是诵读的最高境界。如学习归有光项脊轩志 ,在学生整体理解此文后,重点让学生美读“借书满架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学生在诵读时,感受到归有光用词的质朴,句式的整齐, 富有节奏感, 同时感受到归有光轩中读书怡然自乐, 学生不知不觉中沉浸在这质朴、沉静、愉悦的美的境界中,心灵受到感染

13、,收到较好的效果。(三)做好诵读指导,加强课外阅读。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诵读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如诵读的轻重不准, 诵读的节奏不当, 对文章的感情把握不准等, 这些都影响了诵读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诵读情况,加以指导。首先,教师可以适当范读,让学生在自己的范读中去感受。第二,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这种比较可以是多方位的: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与学生朗读比较, 学生与学生之间朗读比较,学生自己朗读的前后比较, 通过比较感受节奏、感情方面的不同,找出解决的办法,逐步提高诵读水平。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读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一学期阅读计划,每周阅读计划,推荐阅读书目,科学设定阅读量。如一周读 34 篇文章,每学期读书 34 本,背诵课外诗文 20 30 首(篇)。要求学生写读书随笔,进行读书摘抄等,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通过读书手拉手、图书漂流、演讲等课外形式,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同时让学生思想受到熏陶, 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参考文献: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5。2.张鸿苓语文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