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2753768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古诗原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级上册古诗一、山村【注释】 这是一首数字诗,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第一册。【译文】我到外面游玩,不知不觉离家已有两、三里地,看到不远处的小村庄里,有四、五户人家已经冒起了炊烟。我信步走去,又看到路边有六、七处精美的亭阁楼台,独自静静观赏,才发现身边的树枝上挂着.八朵、九朵,十朵花,真是赏心悦目! 【赏析】 现代人多把此诗作为小儿启蒙诗来教育儿童。遥想,在作者的年代,此诗应是作者本人偶尔郊游,路遇景物,有感而发,颇有趣味,也很悠然。二、画【注释】(1)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2)惊:吃惊,害怕。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妍斗艳

2、, 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赏析】1、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这两句讲的是画上的山和水。远处看山,常常是模糊不清的,看不出是什么颜色;画上的山的颜色却很清楚。近处听流水,应当能听到声音的;但画面上的流水,人在近处也听不到声音。 2、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两句,讲的是画面上的花和鸟。花儿在春天里盛开,春天过去,花儿就凋谢了;但是画上的花儿,不管在什么季节,也照样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的鸟儿,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人走近了,它也不会受惊,不会飞走。这都表现出一幅山水画的特点。三、独坐敬亭山【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

3、眺吟咏处。(2)尽:没有了。(3)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4)厌:满足。【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能够理解我此时寂寞心情的,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 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 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

4、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 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 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四、古朗月行(节选)【注释】(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乐府杂曲歌辞里原有的题目,李白在这里借用古典的题目,所以称为“古朗月行”。全诗共十六句,这

5、里节录的是前八句。(2)呼作:叫做。(3)白玉盘:白玉做成的盘子,这里用来比喻月亮又圆又大。(4)疑:怀疑。(5)瑶台:古代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译文】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又猜想它是天宫里的明镜,飞到青蓝色的云端。小时候因为不认识月亮, 把它叫做白玉盘。又猜想它是瑶台的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赏析】这首诗是从全诗中节选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个孩子心目中的月亮形象,富有童心童趣。小时候不认识月亮,就说是“白玉盘”,表现出儿童感知新鲜事物的直观和真切,又猜想那是天上神仙用的镜子,飞在云端,表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五、悯农(61页)【注释】:(1)悯:怜悯。(2)锄禾:用锄头

6、松禾苗周围的土。(3)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4)餐:米饭。 (5)皆:都。【译文】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们还在地里为禾苗锄草,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中,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食物,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啊!【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

7、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六、咏鹅 【注释】(1)咏:用诗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2)鹅鹅鹅:这里是描摹鹅的叫声。(3)曲项:项,是脖子的后部。弯曲脖子的后部,就是昂着头。(4)向天歌:朝着天空叫,诗人将它比作唱歌。歌:唱歌。 (5)浮:在水上飘浮。(6)红掌:鹅的红色的脚掌。(7)拨清波:拨弄清澈的水波。清波:清清的水波。 【译文】鹅、鹅、鹅,弯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赏析】相传这首小

8、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描写白鹅在绿水中浮游荡漾、快乐呼唤的情景,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不仅写出了鹅的一般特征,而且给我们画出了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这首诗也表现了这位天真的小作者欢快的心情。第一句,选用了三个“鹅”字,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鹅的鸣叫声送到人们的耳朵里,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难想象,小作者听到鹅的叫声,看到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心中多么快活,不仅脱口而呼:“鹅、鹅、鹅!”第二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时的样子:弯曲着长长的脖子,向着蓝天高歌。在孩子的眼中,这样子有多么得意,多么神气!三、四句描写鹅游动的情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洁白的羽毛,碧绿的春水,鲜

9、红的脚掌,清澈的波纹,白、绿、红互相映衬,色彩鲜艳。鹅在水上是轻轻地“浮”,缓缓地“拨”,动作优美,怡然自得。这情景,当然会使孩子心情愉快,甚至会高兴地手舞足蹈。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新鲜活泼,明白如话。诗人经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抓住特点进行描绘。“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征。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和神态写得生动、逼真,给人留下了一副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七、村晚【注释】(1)陂(bi):池塘。(2)衔:口里含着。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3)浸:淹没。

10、(4)漪(y):水波。(5)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6)腔:曲调。(7)信口:随口。(8)池塘:堤岸。【译文】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口咬住一样,淹没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1、写景的艺术特色:村晚的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瞧,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

11、;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同时,也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2、诗歌的意境的创造: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笛呢,则是无腔信口,是诗人厌倦了尘世的喧嚣,看破了红尘滚滚呢,还是他天性好静、好无拘无束呢?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

12、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八、梅花【注释】(1)数枝:几枝。(2)凌(lng)寒:冒着严寒。(3)遥知:远远的就知道。(4)为:因为。(5)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译文】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赏析】这是一首咏梅诗。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才具有最伟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