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12752411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兵卫与葫芦录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导入(幻灯)0.1元=50元=600元公式是否成立?请数学课代表论证这个公式是如何成立的。文学上的成立,源于清兵卫与葫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重要文学流派“白桦派”代表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因为小说主人公清兵卫的奇特的爱好,收藏葫芦,这个等式成立了。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 1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其实,小说还有一条暗线,是“大人与葫芦”的故事,请大家速读课文,分别扣住“清兵卫与葫芦”和“大人与葫芦”的线索,用含有“葫芦”的短语来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梳理情节,感知双线魅力 清兵卫与葫芦 大人与葫芦 学生浏览课文,

2、并梳理情节线索。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并将学生阅读收获板书到黑板上。 明确: “清兵卫与葫芦”的故事:玩葫芦想葫芦看(藏)葫芦买葫芦失葫芦舍葫芦 “大人与葫芦”的故事:谈论葫芦没收葫芦砸碎葫芦转卖葫芦 小结:清兵卫和大人之间因葫芦发生了冲突,说到底,这原来是清兵卫与大人的故事。文章两条线索由分而合,交织冲突,使情节斗折蛇行,有摇曳之美。 2学生将板书的明暗两条线索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以理清文章内容,再次熟悉课文。 (三)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情感 1你觉得第一段中哪个词最能概括清兵卫对葫芦的感情? 明确:热衷。(板书“热衷”) 2、读课文2-6段,从哪里看出清兵卫是热衷于葫芦的?概括:常常买葫芦

3、,处理葫芦把一老头儿的脑袋错看成葫芦总是呆呆的望葫芦,常常上街看葫芦喜欢收拾葫芦,看葫芦大概所有的葫芦,都被他一一看过了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第一,使情节更丰满。生动的说明了清兵卫特别喜爱葫芦,到了痴迷的程度,葫芦于他是一种很重要的乐趣,绝不是三分钟的热度使然。第二,推动情节发展。清兵卫看过了很多葫芦,这为下文表现他对葫芦的高超鉴赏力作了铺垫,不会让读者觉得后文安排突兀。3、学生分角色朗读父亲与客人的谈话部分,思考:为什么写到父亲与客人的谈话?清兵卫喜欢什么样的葫芦?客人又喜欢什么样的葫芦?父亲怎么看清兵卫的爱好?明确:展示了两大矛盾冲突:清兵卫的爱好和父亲的不支持的矛盾;清兵卫的独到眼光和世俗

4、眼光的矛盾。为下文矛盾的爆发做铺垫。 说明清兵卫欣赏葫芦的眼光独到,为下文葫芦卖出高价作铺垫。 4、教员发现了清兵卫的小动作,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如何处理这件事,转而写教员的爱好?明确:作者这样写,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被“吊”了一“吊”,是运用了“摇摆”的处理方式,使得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5、引入摇摆的概念摇摆:小说在运行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6、还有哪些情节体现了摇摆? 阅读课文的高潮部分。(1)教

5、员家访,父亲恰好不在。(2)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担心他会注意到自己的其他葫芦,结果教员沉醉于自己的训斥,并未注意到仅在咫尺的那些葫芦,清兵卫终于松了一口气,我们也和他一样松了一口气。(3)刚刚松了一口气,可父亲很快回来了,知道了教员的来访,不仅把清兵卫暴打了一顿,并且非常粗暴地将剩下的葫芦“一个一个地砸碎”,7、小结“摇摆“的作用:通过这几处的摇摆,我们可以发现,“摇摆”是小说情节设置的一个很重要的技巧,它让小说的情节波浪起伏,是小说运行的动力之一。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其实就是摇摆的过程。我们抽去小说的内容去看纯粹的结构时,

6、将会发现,那是一个经过若干次摇摆之后留下的曲折、回绕、反反复复的图形。那么大家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可以试着采用“摇摆”这种方式,使你的文章波浪起伏,山重水复,从而增添艺术的魅力。8、至此,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为什么不直接交代结局,而是宕开一笔写那个用一毛钱买来的葫芦会卖到600块钱的?0.1=50=600?明确:体现了情节上的摇摆照应前文,说明清兵卫眼光独特,很识货和前文形成对比,父亲训斥清兵卫的话,“你懂得什么,也来插嘴”。也说明大人们对清兵卫不理解增强悲剧色彩,加大讽刺力度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9、对于清兵卫的新爱好,父亲是何态度?安排这个结局有何用意?明确:“又开始嘀咕了”。暗示读者,清兵卫对绘画的爱好会在家长粗暴地干涉下又一次放弃,就结构而言,照应开头。就内容而言,暗示作品主题,清兵卫又有了新的爱好,但这新的爱好也仍然是为父亲所不喜欢的。这就蕴含了新的矛盾。小说再次戛然而止,无限的后续故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也许又是葫芦故事的重演,这就使得悲剧意味加重。试想,如果不断地重演这样的故事,会对清兵卫造成什么影响?清兵卫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五,总结本文主题本文通过清兵卫对葫芦的爱好被老师和家长扼杀的故事,表现了“大人”在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天性和天赋的粗暴扼杀,体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批评,同时呼吁要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个性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