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2750375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02X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只有好学者,才能在无边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才学,只有真正勤奋的人才能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断开拓知识的领域,武装自己的头脑,一起看看20_(请自填)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欢迎查阅! 20_(请自填)七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 一、以歌曲童年导入。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

2、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

3、,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人物”是主要要素。小说的情节结构:开端发展-结局 什么是社戏(社,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同时,又是古代的一个地区单位。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乱弹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生字词 归省(xng)偏僻(p)挖掘(ju)钓鱼(dio)

4、悠扬(yu)弥散(m)宛转(w)踊跃(n) 兽脊()蕴藻(y)乌篷(pg)支撑(cng) 漂渺(mio)旺相(xing)撮着(cu)桕树(ji) (二)自渎课文,思考: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 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3段)(2)看戏中(430段)()看戏后(3l一0段) 2从故事情节来看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详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略写: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六一公公送豆。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

5、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四、精读课文。 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2、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 (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段):看社戏

6、前的波折; 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3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与我同去;保证不出事。 好处: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易忽略的精彩处:表现“我”心情变化的词句: 第一盼望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

7、下买豆浆喝。(渲染沮丧)不钓虾,东西也少吃,不开口。高兴(烘托社戏对儿童的吸引力) 、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听同学朗读,同学们作思考。(013) 5、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将动词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6、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写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

8、伴的说笑、嚷声,歌吹)想象(感受):(戏台、渔火)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 (总体来说,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进一步分析,突出“迫切” 心理较为明显。起伏的连山如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的急迫心情。听到歌声,料想便来自戏台,心里更是迫切。而宛转、悠扬的笛声,使我沉静,反衬出此前着急的心理。)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

9、情) 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修辞方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心情的急切,非常传神。 、阅读21段。讨论: 1这一部分写在赵庄看戏,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

10、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视觉、听觉。写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侧面描写突出船快。) 4讨论:这几段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

11、反映了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天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5“归船偷豆” 双喜在全文中一共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聪明,调皮,能为他人着想,体贴,有责任心。) 阿发在偷豆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天真,调皮,质朴,热心。) 讨论:途中偷罗汉豆吃,这件事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罗汉豆并不是无上的美味,但那是要好的伙伴们齐心协力做好的,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吃到的好豆。社戏也并不是引人入胜,但看戏时有

12、伙伴的陪伴,因此便变成了无法再看到的好戏。童年的快乐、甜蜜,也便变成了永恒的回忆。所以不能删掉。)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看戏后的余波),思考: 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局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

13、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是童年那段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标志说明甜蜜的童年回忆一直珍藏在作者的心里。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 (一)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好孩子还是坏孩子(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儿。)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2)当外祖母担心时,双喜大声大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

14、生不翻筋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4)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哪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他做事有始有终)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他反应灵敏) (二)六一公公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淳朴、好客。) 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好强。) 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淳朴、好客、热诚。)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六、语言品析 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