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2739448 上传时间:2023-09-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体会黄山雄奇壮美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实力。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1 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黄山雄奇壮美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学生品鉴自然美的实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

2、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许多同学没见过黄山的庐山真面目,那我们就先睹为快,观赏一下黄山的风光片。师生共同观赏黄山的风光片。(二)、朗读课文,理清层次。影片拍的很美,同样柯蓝先生为我们写的话说长江黄山部分解说词也很美。请同学们花5分钟时间,运用我们曾学过的读书方法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索:课文介绍了黄山的哪些内容?找出课文在介绍自然景观时,选材组材上和前面两课最大的不同。探讨沟通。(黄山的地貌、地理位置、形成的历史进程,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黄山温泉)奇峰古松总写 分写 怪石 温泉山上

3、山下烟云日出(不同:在选材的全面性上,游记散文只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全面,而解说词一般都把描写景物的各方面都加以概括;在主客观上,游记散文反映作者自己的见闻感受,而解说词一般都是客观介绍。)小结:柯蓝话黄山,从古写到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这是时间线;又从上山到下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这是空间线;再次是写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这是逻辑线,所以整篇文章是三条线索的整合。(三)反复诵读,学习多角度写景的方法讲解:文章介绍了黄山的许多方面,请同学们选择喜爱的内容反复朗读,打算做一次

4、电视节目主持人。学生朗读训练,为说话作打算。按文章所写的不同类别,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学生协作画面介绍。几位同学介绍得都很精彩,本文是一篇电视解说词,那作者是如何从不同角度去表现景物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景物的特点。学生读读思思,并做好批注。组织沟通。(奇峰:高、险;古松:姿态各异,生命力坚韧;怪石:奇妙;烟云:轻快飘忽;日出:奇丽、壮丽、辉煌)归纳小结: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象电视镜头一样改变许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采纳俯、仰、平、近等角度,让观众能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向我们展示了黄山独特的美。(四)、语文活动:老师供应一个学生较为熟识的自然景观,供学生参考,学生选择其中一点

5、,学习用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写一段解说词。(五)、课后学习;摘出自己宠爱的片段来,熟读成诵。奇峰古松总写 分写 怪石 温泉山上 山下烟云日出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本文是一篇解说词。课文通过对黄山雄奇壮美的景色的描写,揭示了黄山的独特的美。教学目标晦学问与实力1了解解说词的一般写法。2驾驭课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3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以课文为例熟识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相识大自然的宏大创建。3通过探讨沟通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相识大自然的宏大的创建力。2培育珍惜和爱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教

6、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驾驭课文中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2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1体会黄山雄奇壮美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实力。2培育学生珍惜和爱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意识。教学突破1通过探讨沟通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清作者思路给课文划分层次,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脉胳。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许多同学没见过黄山,肯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闻在班上沟通。2检查学生预习状况。

7、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状况。老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二、设置问题,探讨探究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老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索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其次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改变很 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

8、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探讨沟通。4对学生回答赐予激励,并适当补充:“沿百步云梯而下驮着一只金龟。”是仰视;“早晨奇妙的仙山琼阁。”是远视。5讲解: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深邃,须要同学们细致体会,比如“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才智的细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安静中,又增加了人间快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这一句中的“人们才智的细心点化”、“内在美”、“外在美”都不太好理解,我们应当怎样来理解呢?6对学生的学习热忱赐予充分确定,并指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就要充分发挥这种主动精神,不放过学习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只有这样才能深人理解课文7提示:文中还有一些这样的句子,只要大家仔细诵读体

9、会,就能够理解它的意思。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老师巡察教室。都峰。”是仰视;“当你踏在这光滑潮湿的台阶上登山的集体。”先是在攀登的旅人中边攀登边欣赏,然后改从远处遥望;“当我们登上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啊!”是从峰顶俯视。三、归纳小结1讲解: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比较起来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学们能够说出这些不同的地方吗?2赐予激励:同学们回答得特别好,基本概括出了本文作为解说词的特点。并做适当补充。3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既体会到了黄山的美景,又学到了对景物进行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的方法。4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

10、的方法2、培育观赏大自然的实力。3通过探讨沟通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建力与人类的审美实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一、导入新课1导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可见黄山在众山中的地位之高。许多同学没见过黄山,肯定想知道黄山是什么样子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关于黄山的课文飞红滴翠记黄山。请同学把收集到的有关黄山的诗句或传闻在班上沟通。2检查学生预习状况。3请一位同学结合注释介绍作者状况。老师补充: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风光片

11、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二、设置问题,探讨探究1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理清课文的线索和层次。老师提示:课文设置了三条线索一时间线索、空间线索和逻辑线索。等学生思索后,点名让一两位学生回答。2补充:逻辑线索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互独立。课文其次部分还可以分为五层,分别写黄山奇峰、黄山松、莲花峰、黄山烟云、黄山日出,请找出它们的起始段落。3讲解:课文是电视解说词,因此课文写作角度就像电视镜头一样改变许多,并且是在一步步的转换。请在课文中找出角度转换的地方,并说说它们是怎样转换的。指导学生分组探讨沟通。本文写作角度改变许多,有悬想历史的,

12、有从空中俯视山景的,有让你身临山中边攀登、边欣赏的,也有如听导游解说的。请你说说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探讨并归纳:第3自然段说形成种种奇妙的造型:“奇峰怪石林立,真是峰峰有奇观,到处是仙境”。这句应当是下面写景的总起句,这句角度是从高空俯视。通过“游人们来到黄山,自然要浮想联翩,寻根问底”过渡到第4自然段“雄伟黄山,群峰挺立。天都峰使游人望而生畏。”第5自然段过渡到让你身临山中从下而上攀,第6段写“登上”天都峰绝顶,第7段“穿过”一线天,“再过”蓬莱三岛,“直上”玉屏楼文殊洞顶上看到“驰名中外的黄山迎客松”。第8段自然而然对黄山松进行了一番介绍。第9段接着登上最高峰,再沿“百步云梯”而下,

13、第9、10、11、12自然段写了黄山3个巧石。“螺蛳”、“飞来峰”、“猴子观海”。第13段对黄山石进行归类。第14自然段是写黄山的峰石的美是经过人类才智的点化。第15段由前面写黄山的静态美过渡到黄山动态美“黄山烟云”的描写。转换的句子是“特殊是云雾的飘舞,使黄山呈现出静中有动的美感。”第16、17段用“然而”转折过渡到对黄山日出的描写。第18自然段用“游艺机人下山后”转换到对黄山温泉的介绍。总之全文角度改变多端,但转换过渡自然,使全文浑然一体。仔细读课文,理解结构层次探讨并归纳: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徐霞客对黄山的赞誉及黄山的地理位置、面积。其次部分(3自然段):写地质史上,黄山的形成。第三部分(418自然段):写黄山诸景。第一层(414自然段):写黄山峰、石、松。其次层(15自然段):写黄山的烟云。第三层(1617自然段):写黄山日出。第四层(18自然段):写黄山的温泉。朗读,请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爱的片断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页 共1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第 1 页 共 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