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2739344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道流域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描述及修复措施一、遭破坏生态环境描述中国河道分布广泛,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导致自然 及人工流域河道空间被不断挤占,水体污染愈发严重,周围植被破坏严重,土壤贫瘠;人为 开荒种地及流域地质、土壤、综合因素,形成了多沙河流,导致河道的生态环境破坏非常严 重,各种动植物无法生存,造成该生态系统处于变动、残缺状态,具体表现如下:1、河流源头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低,其中耐旱灌木和草本大面积衰败,形势岌岌可 危。水土流失严重,河道两岸树种单一,林层结构简单、绿色屏障残缺、生态多样性差;2、土地无序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土地贫瘠化和沙化严重,造成当地气温上

2、升、旱 情加重,严重威胁绿洲的生存和发展;3、水体污染严重,自净能力差。许多河道是城市地表径流的汇集地,生活垃圾在地表 汇流时进入河道,严重污染环境。另外,一些生活、生产污水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而 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水流流动性差,水体污染严重,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4、生态环境退化。随着河流水质恶化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大量沉积,各种微生物(细菌) 等大量繁殖,水体中溶解氧量降低,水生生物种类快速减少。河道过度的人工渠化造成湿地 面积减小,隔断了土壤和水体的物质交换,生物栖息地被分割、孤立,破坏了两栖动物及部 分水生生物的生息空间,也使生物种群特别是植物群落失去了生存空间,使生物多样性降低,

3、物种数目大量缩减,最后造成河道流域地带生态环境不断退化。二、修复措施由于河道流域环境的破坏,一些高等动植物势必灭绝,所以根据群落演替规律,为了使 该河道生态系统能够重新演替到一个完整稳定的状态,则应该从最基础的环境因子开始控 制,但是如果单纯靠自然演替则无法在短时间内使该生态系统恢复到稳定状态,因此必定要 加入一定的人工干预。1、河道流域基础修复在河道流域内禁止挖沙,禁止在河滩地内开荒造田,保护野生草本植被,依靠两岸生态 环境的修复,自然固定流沙;河道外部可设置疏林草地景观和生物防洪地带,建设绿化工程。 在河堤迎水面密植草本、灌木,建设生物软堤防,外围土地营造防护林带。2、以防风治沙保持水土为

4、目标通过人工封山,以保护好现有天然植被为目的、同时采取见缝插针实施人工直插、植苗 造林,选取樟子松、锦鸡、山里红等防风治沙能力强的树种,形成以天然植被群落为主的生 态防护区。流域生态环境修复,要坚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多造林并造好林,利用森林来涵养 水源和加固土地。当然,对于冲沟发育、沟壑纵横的剧烈侵蚀地带,应当首先大力加强沟道 工程建设,尽可能拦蓄洪水,控制泥沙不下沟、崩岗不下移,然后恢复植被,营造优良产流 汇流条件。3、加强生物生态修复(1)人工增氧。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是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源于大气复氧和 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当河道污染物耗氧量过大时,单靠大气复氧是

5、不够的,必须进行人工 增氧,以提高水体的环境修复能力。比如可以利用河道及两岸堤水修建一些水车、喷泉及小 瀑布等,这样既可以增加河道的景观效果,又可以增强河道内水体的流动性与交换能力,增 大水中的溶解氧含量;(2)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能够充分利用砾石、沙石、沙土(土壤) 过滤,生物与微生物的吸附、吸收 及生物代谢降解污染物,具有净化水体的功能。同时,沙卵石、滩涂湿地、水面可为植物生 长和水、陆生物的栖息创造良好条件。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可利用自然湿地或人 工修建湿地,增加水陆过渡带,尽可能模仿自然模式为湿地生态系统创造基础条件,并修建 适宜的湿地景观平台,发挥湿地调蓄洪水、调节局地气候、净

6、化水体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自然、生态和环境功能;(3)水生生物调控。利用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方法可以很好避免二次污染。鱼、虾、螺、贝等水生生物是河流 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以滤食和摄食河道中浮游生物与有机碎屑,促使水体环境朝着 良性方向发展。一些鱼类与贝类对河流水体中的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污染物通过食物链具 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水质。另外,鱼的游动有助于水体的上下流动,从 而促进水体中污染物的沉淀与分解;(4)补充水量。适时从其他河流给本河道水域调水和补水,可以增大河流的流速与流量。水量的增加可 以稀释河道水体,降低河流污染物浓度,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流速增大可以增加水体交换频

7、 次,促进污染物的扩散、输移,同时还可以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促进水生物数量和种类增 加,提高它们环境耐受力,进一步促进生态演替。4、提高空间生物生境多样性河道水、陆空间面积与存异性越大,生物多样性越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 价值所具有的促进作用越强,对于一个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来说,该地的物种数目一定 是急剧减少,因此通过人工干预来增加生物种类,可以更好地使演替朝着稳定状态发展。(1)首先应努力增加河道水面与两岸的面积,保持左右岸、上下游生物群落栖息地的 连续性,使其处于一个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同时增加水面与岸坡的绿化过渡通廊,使岸坡 与岸边绿地、树林融合;(2)河道水面可根据植物适

8、宜生长的水深,通过生态学相关知识,利用植物在水层中 的分布及生长情况,依次布置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水面植物布置时要考虑泄洪 和航运要求,尽量布置在边坡脚的区域。水位和边坡脚结合部位可种植茭白荀、香蒲或芦苇等,保土固堤,同时吸收与分解污染 物,从坡脚到坡顶依次布置岸边湿地带、暴雨过滤系统带和草皮带。常规水位以上多植常绿 草皮,利用其发达的根系护岸保土。河坡平布置自然式、混合式以及园林式生物群落,并呈 片状或带状自然布设,比如可种植当地产的灌木、景观树木、经济果木或竹林,形成对人和 动物具有高度亲近性的陆地生态;(3)生态河道的物种主要包括水生、湿地物种和陆生物种。水生、湿地物种的选择一

9、 般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易栽培和繁殖的当地优势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对水体 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承受能力;对水体环境具有较强净化能力。对于水生、湿地物种的选择,需要结合河流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来确定,通 常选择根系发达、生存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而且具有较强的水体净化能力的物种,一般可选 择凤眼莲、芦苇、香蒲等。陆生物种的选择常常要结合河道两岸景观空间的要求,可选择观赏价值高、景观效果好、 容易栽培的草本植物与乔灌木,草坪应尽量选择多年生品种,做到各物种相互交错,层次分 明,既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又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河道两岸有适应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同时要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

10、, 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为本土的水生、陆生植物和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条件, 当然在不违背生态发展的前提下,还可以适当增加外来物种来协调当地各个生物间的生长平 衡。5、流域分区块功能划分在一些基础环境因子得到改善后,为了进一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稳定,则必定要根据该 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区域规划,以实现该河道流域的最大化发展。在河流源头,保护原有的 天然植被,并采取措施加大森林覆盖率,改善现有低效林,形成水土保持区和水源涵养区; 中段构建水库,建设以沙地、水面、绿色森林为主题的风景林区,为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下段为水库下游,建立复合型农林区,发展花卉、蔬菜、水果,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 同步提高。图 2 修复后的河道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